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文心雕龙》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玉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有以玉色泽之润喻文辞之优美;以雕玉的工艺喻文章的文采;以珠玉之声比喻文章的精妙;以玉的价值比喻经典文章的珍贵。与玉相关的词在《文心雕龙》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玉的出现频率比部分文学术语还要频繁,并且有着特殊的内涵,因此玉可以尝试着作为一个文学术语进行研究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学术语
  • 简介:五、本来面目与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与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四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
  • 简介:导言我们对鲁迅的误读从来就是鲁迅阐释无法切割的构成部分,因为我们总难免不犯类似阿Q的错误,那就是用未庄的标尺丈量未庄以外的世界,用我们自己的视界框定鲁迅世界,用自制的标尺丈量鲁迅,用先置的意图索解鲁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年轻学生释读鲁迅自有学富五车的长者不可比的优势,他们的年轻,他们的单纯,甚至他们的无知,就是他们的优势。因为他们的

  • 标签: 鲁迅研究 不可比 前见
  • 简介: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国民性大作家,在中国研究不多。然而,夏目漱石从小喜欢汉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本文选取夏目漱石名作之一《门》,从中国元素的探究来展现夏目漱石与中国深厚的渊源。

  • 标签: 汉学 中国元素 作品意蕴
  • 简介:本论文从1947年吴达元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直到2011年《重读加缪》和《阳光与阴影的交织》,评述了60多年我国加缪研究的状况,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10年。总体而言,我国的加缪研究有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趋势。对加缪小说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涉及加缪的荒诞哲学、他对反抗作为一种斗争方式的肯定、他的生命激情以及他对幸福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其随笔和戏剧的关注仍显不足,希望今后能在研究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 标签: 加缪 荒诞 反抗 激情 幸福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的生平思想与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的著述与活动、在《左传》学上的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的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后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本文试以花踪文学奖历届透明化的决审会议记录为研究窗口,从共时的结构分析和历时的动态分析来梳理出花踪文学奖深层次的评判标准,并以此透析其对马华文学发展的导向意义。

  • 标签: 花踪文学奖 决审会议记录 标准 导向
  • 简介:《呼啸山庄》因其“神秘莫测”的主题以及主人公之间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一直饱受争议。而精神分析学理论尤其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有助于理解小说和人物,但是在学界从该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的却并不多。本文拟通过身份认同视角对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关系进行解析,解读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缘由及其言行表现,并进一步揭示女作家的爱情观。在勃朗特看来,唯有死才能让羁旅在生之地的爱人们得到重生,回到互为彼此的状态中去。如果此生无法相聚,那么死后就能实现,这是女作家为男女主人公设定的救赎之路。

  • 标签: 《呼啸山庄》 身份认同 精神分析 希刺克厉夫 凯瑟林
  • 简介:西藏这一中国"人类学余地",值得所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者庆幸,在我看来,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学若能走向繁荣,或者说民族地区的文化能够从人类学的眼光发掘,抱着各种研究西藏目的的研究者们,无论是探奇还是想象西藏,都见证着西藏研究中的特殊地理学文化景观。

  • 标签: 西藏文学 文化 人类学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