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口轮匝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3.438,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2.674,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t=3.986,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t=4.621,P <0.01);观察组眼轮匝[(2.51±0.27)ms比(2.82±0.46)ms,t=4.258]与口轮匝[(2.97±0.22)ms比(3.35±0.40) ms,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眼轮匝[(1.83±0.45)mV比(1.30±0.39)mV,t=3.827]与口轮匝[(2.58±0.60)mV比(1.97±0.36)mV,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P=0.033)。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痉挛发生风险。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针灸疗法 康复 诱发电位 治疗,临床研究性
  • 作者: 夏金根 巴文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在各种有害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膈疲劳、衰弱和收缩力下降等功能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能够延缓膈肌萎缩和增强收缩功能,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伴有智力低下的小儿进行语言康复干预的过程中,使用口训练配合语言认知训练之后的效果情况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临床应用的价值和优势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进行语言康复的智力低下儿童中抽取70例加以对比对照,随机分组设定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干预方法和措施方面的差异,其中对照组使用单纯的语言认知训练,观察组加用口训练,对两组分别加以干预与康复训练之后的Gesell发育量表语言发育商(DQ)、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中语言理解、语言表达、操作能力发育商(DQ)情况加以对比对照,分析临床应用的价值和优势情况。结果 分别进行康复干预之后的效果情况对比发现了一个明显差异之处,其中观察组小儿的Gesell发育量表语言DQ、S-S法中的语言表达DQ显著提高(P<0.05),但在S-S法中语言理解和操作能力DQ方面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康复干预在这两方的影响高度接近。结论 临床智力低下的儿童开展疾病干预与语言康复的过程城中,语言认知训练基础上使用口训练之后,普遍其语言表达方面功能发生了转归和改善,促进了其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发育,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较为突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 标签: 口肌训练 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 语言认知训练 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促进盆底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仁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均衡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辅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辅以优质护理干预。护理2个月后观察效果,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总有效率、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护理前后抑郁评分、盆底力评分变化。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对照组为16.6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为80.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对照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盆底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促进盆底康复训练中效果显著,能够减少负性心理及不良反应对干预效果造成的影响,并使其盆底力及膀胱功能得到改善,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盆底肌康复训练 盆底功能障碍 抑郁 盆底肌肌力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凯格尔运动)对产妇产后腹直分离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 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且发现腹直分离大于2.0 cm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7.48±2.37)岁,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照组产妇年龄(27.08±2.76)岁,采取自主训练。将腹直分离距离和盆底力等级作为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腹直分离距离为(1.52±0.28)cm,低于对照组的(2.67±0.48)cm,试验组Ⅱ、Ⅲ、Ⅳ级盆底力比例低于对照组[0比9.3%(14/150),0比13.3%(20/150),34.7%(52/150)比44.7%(67/150)],V级盆底力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3%(98/150)比32.7%(49/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39,P<0.05)。治疗后,试验组产后腹直分离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电刺激与盆底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产后腹直分离康复。

  • 标签: 产妇 低频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力等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气耐力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肺功能、呼吸力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8周吸气耐力训练(采用德国产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训练时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55%最大吸气压(MIP)水平,连续训练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4 d,持续训练8周;对照组患者同期也进行吸气训练,但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10%MIP水平,其他训练参数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检测2组患者血压、肺功能及呼吸力量,同时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检测2组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IP[(123.6±13.9)cmH2O vs (83.5±9.8)cmH2O)]及6MWT距离[(597.1±52.7)m vs (541.3±49.6)m)]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但血压水平、肺功能以及最大呼气压(MEP)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上述各参数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8周吸气耐力训练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吸气力量及运动能力,但对患者血压水平及肺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吸气肌耐力训练 高血压 肺功能 呼吸肌力量 运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训练对产后盆底力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接收的9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早期盆底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力水平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项训练联合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红外线等综合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颈项训练,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临床症状、各项能力,体征评分和复发率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能力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病患者实行颈项训练联合综合物理因子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 标签: 颈椎病 颈项肌 物理因子 肌力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膝关节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步行能力的因素。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27例进行双侧股四头、腘绳徒手力评定(MMT)、峰力矩测试(PT)、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股四头MMT、腘绳MMT、股四头PT和腘绳PT与10MWT和WISCI Ⅱ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10MWT和WISCI Ⅱ的影响因素。结果腘绳MMT与10MWT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1),与WISCI Ⅱ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腘绳PT与10MWT呈中等负相关(r=-0.413,P<0.05),与WISCI Ⅱ呈中等正相关(r=0.433,P<0.05)。10MWT与WISCI Ⅱ呈强负相关(r=-0.986,P<0.01)。腘绳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最主要因素(r2分别为0.549和0.536),股四头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的次要因素。腘绳和股四头的MMT对10MWT和WISCI Ⅱ变化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2.5%和64.1%。结论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屈力与其10MWT和WISCIⅡ有显著相关性,膝关节屈伸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步行功能。

  • 标签: 不完全脊髓损伤 肌力 步速 脊髓损伤步行指数
  • 简介:摘要尿失禁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生命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盆底训练(PFMT)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ICI)将PFMT作为尿失禁保守治疗的一线推荐。许多研究报道证实了PFMT对女性尿失禁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但其远期效果不确切,可能与训练方法及能否长期坚持有关。目前也缺乏对PFMT锻炼方法的报道。本文主要针对PFMT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更好地实施PFMT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电生物反馈疗法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盆底功能、尿失禁影响。方法:抽取45例患者,均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05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通过随机数字法,将抽取的4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通过康复训练(对照组)与联合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测阴道横断面力、盆底Ⅰ类肌纤维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电压较对照组相比,均呈现出更高的趋势(P

  • 标签: 康复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肌功能
  • 简介:摘要:为了探究头颈部控制及呼吸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借鉴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综合分析了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得出头颈部控制训练及呼吸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康复训练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在骨科患者中运用动态力康复训练治疗PFPS髌股疼痛综合症(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