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读《论语》[原文]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dai),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这段话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知识在于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勤奋好学而不感到满足。

  • 标签: 孔子 《论语》 勤奋学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知识
  • 简介:【故事讲读】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碰到楚国的狂人接舆(yu)。他在楚国的名气很大,是个道家的人物,狂并不是疯狂,只是装疯而已。楚狂接舆就是不出来做官,甘心当种地的农民,他觉得那时的世道太坏了,打打杀杀全是不义的战争,而为这样的政府做事就是帮凶。

  • 标签: 孔子 楚国 道家
  • 简介:春秋后期的中国尽管"礼崩乐坏"、社会失序,但是动荡的环境和背景也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机遇。思想巨擘孔子和老子、治国能臣子产和晏婴等,都是这一时期杰出人才的代表。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17年,当时的孔子虽然不过35岁,但在鲁国聚徒讲学已有数年,且已形成较大的影响,慕名拜师者络绎不绝。

  • 标签: 春秋后期 社会失序 礼崩乐坏 宰我 子贡 你一言我一语
  • 简介:孔子屈原之热心救世同,但毕竟仍有其异点。这就是,屈原是单纯为理想而奋斗的,他没有想到如何达到这个理想——不,至少他不是想慢慢地有步骤地达到这个理想的,他却是希望他的理想顷刻而就,马上呈现着。他缺少由理想渡到现实的桥梁。

  • 标签: 屈原 孔子 理想 热心
  • 简介:养生,顾名思义是修养、调养、颐养生命,其目的是达到人体健康长寿。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不仅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对养生有着独特的看法,在平时生活及行为中处处体现。首先袁孔子认为袁在养生的三要素中袁修养是基础袁调养是核心袁颐养是提高。良好的思想情绪(修养),再配合有益的生活习惯(调养)和文明的举止行为(颐养),三者相互作用,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韩诗外传》(一卷)记载: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

  • 标签: 哀公问 儒家学派 智者寿 《韩诗外传》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情绪
  • 简介:早在几千年的万世师表一孔子,他的感恩思想也走在前列.孔子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以孔子德育思想为主体的儒家道德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其所提倡的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等都是孔子感恩教育的主要观点.一、仁爱为报国家之恩仁爱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孔子提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透过对仁爱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其所表达的是对社会、国家的感恩之情.孔子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知恩图报的道德要求.

  • 标签: 感恩思想 孔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德育思想 儒家道德文化 中国历史
  • 简介: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课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在于以课文《孔子拜师》为主题,选取多篇'语料'(同名故事《孔子拜师》、《学问的来历》、《孔子求师采桑女》、《孔子项橐相问书》节选)进行'厚积',再到整本书《孔子拜师——人物传说》的推介,形成'以一带多,拉动整本'的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的格局。切实符合新课标中主题阅读的要求,对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帮助。

  • 标签: 采桑女 综合阅读 项橐 人物传 学语文 人教版
  • 简介:摘要“常惺惺”本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最早由谢良佐引入儒学,到朱熹正式将其纳入理学工夫论体系,再到陈淳胡居仁等人结合天理论对“常惺惺”作出形上学阐发。“常惺惺”经由理学家的援引与重新诠释,其思想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完成了禅宗概念儒学化的演变过程。

  • 标签: 常惺惺 禅宗 理学 儒学化 以禅证儒
  • 简介:孔子《论语·为政》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从产生至今已历经千年,常被人们奉为圭臬。本文选取这一论断的第二句,探究孔子"三十而立"中"立"的含义,探讨他"以何为立"以及今日对"立"的解释走向的误区,以期形成正确的"立"之观念。

  • 标签: 志于学 知天命 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 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
  • 简介:“里仁”思想蕴合并显现了孔子对仁的源初领会。但是由于受到对象式、知性化思维方式的影响,“里仁”思想在现今往往被误解或忽略,因此就有重新揭示并澄明这一思想的必要。孔子是在一种实际发问所敞开的源发境域中对仁进行言说的。仁具有本己性,每一个“己”都拥有一个源发的人世境域,孔子强调仁只有在每个人最切身的情境中才能被领会与践行。仁又具有未既性,它并不是有任何既定规定的对象,当入履践于适宜之道时,仁便以其非现成的源初性被鲜活地拥有了。仁还具有时间性,要在特定的时机境域中敞开并在不断的实际践行里成就。上述仁的三重维度都在孔子的“里仁”思想中被收拢并开敞出来。领会孔子的“里仁”之思,与仁重新亲近,反复地践行仁并居于仁,可以为我们向精神家园之回归和朝中国梦憧憬之前行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标签: 本己性 未既性 时间性 实际践行
  • 简介:摘要民生问题的提出是党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民生”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也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 标签: 孔子民本思想探索
  • 简介:孔子提出“不知言无以知人”的命题,揭橥了知言以知人的真谛。“知言”是指对言语真假善恶的体知,既包括知人之言,亦涵摄知己之言;是一种与知人智慧紧密相连的实践理性。知言是知人的首要条件,与“观行”、“众察”、察言观色等行为共同构成了知人的前提条件。知言以知人的实现途径既有直接性的知言观行,又有间接性的传闻与默会等。知言以知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功能,在教育、交友、举贤、外交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理应受到重视。

  • 标签: 孔子 知言 体知 知人
  • 简介:毛泽东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他反对将孔夫子变成孔圣人、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工具,反对各种形式的孔教活动。正因为毛泽东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所以他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马克思"和"孔夫子"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标签: 毛泽东 儒学 孔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孔子之前,先民们就有"尚中"的思想,倡导中正之德,对恒常的美德也大加称颂。孔子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之上,为中、庸赋予了仁、礼等重要内涵,使中庸思想得以朗现,并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之一。孔子为我们诲示出了中庸的三重境界,从"无过亦无不及"的无所偏执,到"无适无莫,义之与比"的勿有执著,最终实现"无可无不可"的洒脱,为我们能够无限度地接近中庸之道提供了可能。

  • 标签: 中庸 三重境界
  • 简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是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不等于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发展,而是强调在所有学生基本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教学思想在国内外的教育过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的教育文化遗产。

  • 标签: 实际教学 因材施教 因人制宜
  • 简介:《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之一,也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它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统治者需求的治国安邦之策,也有统治百姓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还渗透着孔子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的角度看,《论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可以说孔子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影响着中华大地的教育发展。一、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理念孔子首次打破贵族教育垄

  • 标签: 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 安邦 教育理论体系 道德观念 闻斯
  • 简介:摘要文章从内容角度剖析《孔子学院》自创刊以来同世界分享中国文化,促进全球孔子学院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推动了海外热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相关人士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之间心灵互动。《孔子学院》形成了其独特的办刊理念,是孔子学院的又一面旗帜。

  • 标签: 孔子学院 刊物 中国文化
  • 简介:“义利之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乃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衡估与裁断“利”的问题。具体说来,由孔子所开启的“义利之辨”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

  • 标签: 孔子
  • 简介: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著名的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自己的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重。六艺中有一项是“乐”,即音乐,弹琴是音乐中的一项技艺。对音乐有着很高天赋的孔子,曾经在齐国听到过一种“韶乐”,听得如醉如痴,以至于他一连三个月吃肉都尝不出肉的味道。孔子还喜欢唱歌,如果听到别人唱一支好听的歌,他会恳请人再唱一遍,有时兴起还会与人合唱。其实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他却并不自满。

  • 标签: 孔子 学琴 “子” “乐” 音乐 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