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主持人: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都将治理商业贿赂作为今年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治理商业贿赂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在查办商业贿赂犯罪过程中,无疑要正确认定商业贿赂犯罪,其不仅是准确打击商业贿赂犯罪之要求,也是保障人权之要求。为此,本刊特邀请各位就商业贿赂犯罪司法疑难问题的认定进行探讨。您们既有来自高等院校中研究贪污贿赂犯罪的理论权威专家,也有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这一宏观指挥反贪污贿赂工作机构的同志,还有来自反贪污贿赂一线的具体指挥者,您们的研讨一定会有助于当前开展的查办商业贿赂工作。

  • 标签: 贪污贿赂犯罪 商业贿赂 疑难 司法 反贪污贿赂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简介:行为人虚构消费事实并利用信用卡短期贷款的特点进行套现,本质上属于非法从事银行结算业务,符合《刑法修正案(七)》第5条增设的“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行为要件,根据最新的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该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恶意透支与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两种独立行为模式,无法累计或者统一认定信用卡诈骗数额,只能通过同种数罪一般不予并罚例外规则进行量刑。对于构成信用卡犯罪但行为人实际通过返还钱款弥补被害人损失的案件,应当积极适用相对不起诉。

  • 标签: 信用卡犯罪 司法认定 信用卡诈骗罪 案例 银行结算业务 支付结算业务
  • 简介:'非法行医'在审判实务中表现极其复杂且形态多样。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了五种非法行医类型,认定非法行医与危害结果之因果关系时,应结合条件说和禁止溯及理论,以行为人对于特定危害结果的可预见性为前提,借助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判断。非法行医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应为故意,对加重结果行为人应为间接故意或者过失。不以牟利为目的以及被害人承诺均不阻却非法行医罪成立。

  • 标签: 非法行医罪 因果关系 非法行医罪主体 主观构成要件 共犯形态
  • 简介:渎职罪主体、行为、结果的司法认定方面仍存在较多疑难问题。认定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是否构成渎职罪主体,重点在于分析受委托的职权来源是否合法,委托的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手续是否完备。渎职罪中的徇私行为应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徇个人的私情、私利,具体包括贪图钱财色欲、袒护亲友、泄愤报复等。滥用职权违法办理户籍损失中不仅存在造成户籍制度混乱的非物质性损失,而且存在物质性损失,应当区分认定,一并作为渎职罪危害结果衡量渎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必要将具有关联关系的投资项目按照损益相抵的办法计算渎职罪重大损失数额。

  • 标签: 渎职罪 主体 行为 结果 徇私 重大损失
  • 简介:如何面对司法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有关危险驾驶罪认定方面,诸如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的成立是否需要具备"情节恶劣";对于情节轻微的危险驾驶行罪是否可以按照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而出罪;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何衔接等问题。比较有效而稳妥的方法之一就是准确理解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成立条件、正视法条的基本含义以及尊重立法基本原意。

  • 标签: 危险驾驶罪 情节轻微 出罪 故意
  • 简介: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侵犯著作权罪"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要件在网络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这些要件的认定与一般的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相比而言较为疑难司法实践中对这些要件的准确认定应结合其在网络背景下的具体特点进行。

  • 标签: 网络背景 侵犯著作权罪 营利 复制发行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透支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并确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限制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理解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两次催收的认定、三个月的宽限期计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试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恶意透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两次催收 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
  • 简介:中国刑法中的立功制度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遭遇到理论界的质疑、司法实践界的适用困难和被害人的诘责等诸多问题。立功的认定,应当优先保障刑法公正价值的实现,并在公正价值的樊篱下最大程度地追求功利。应当严格限缩解释"他人的犯罪";共同犯罪中检举揭发同案犯,对合犯中检举揭发相对方,以及连累犯中互相检举揭发对方等特殊情形下立功的认定,应当在刑法公正价值的指导下具体分析认定

  • 标签: 立功认定 他人的犯罪 共同犯罪 对合犯 连累犯
  • 简介:假想防卫不限于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的情形,还包括正当防卫过程中的防卫打击错误。假想防卫存在两种认识错误过程:一是对他人行为的法律性质判断错误,二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判断错误,因此是一种既不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亦不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独立的错误类型;但假想防卫的法律性质取决事实认识错误,因此其罪责形式应按事实错误处理,且应按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原理来确定,即:如果这种认识错误能够避免,对行为人应当按过失犯罪处理;如果这种错误不可避免则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能否追究其他法律责任还需研究。

  • 标签: 假想防卫 不法侵害 防卫打击错误 独立错误 过失犯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后,对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行为进行单独犯罪化处理。司法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对多次盗窃进行司法认定。“多次盗窃”可界定为一年以内三次以上非较大数额的一般盗窃。应当将盗窃预备、中止、未遂行为纳入“多次盗窃”的认定范围,当且仅当纳入多次盗窃认定范围的各盗窃行为均系未完成形态时,多次盗窃构成的盗窃罪才可能存在未完成形态。

  • 标签: 多次盗窃 司法认定 认定标准
  • 简介:实务中,受贿罪的认定面临诸多疑难问题,包括财物数额难以计算、财物范围是否应扩大为各种利益、收受商业机会或以经营方式获取财物如何认定,以及单纯收受财物、离职后收受财物应如何认定等,上述问题理论上存在争议,实践中做法不一,亟须加强研究并完善受贿罪立法。

  • 标签: 受贿罪 疑难问题 立法完善
  • 简介:危险驾驶行为入罪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对维护交通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认定危险驾驶罪,如何区分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及对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二款的理解,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醉酒驾驶只要符合醉酒标准就应当一律入罪;同时,虽然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它们在犯罪构成的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同;而法条规定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就是依法定刑较重的罪名处罚。

  • 标签: 危险驾驶罪 交通肇事罪 司法认定
  • 简介:②对行为人作出形迹可疑的判断,④对行为人作出行迹可疑的判断,这种怀疑可以是行为人可疑的表象同某具体犯罪毫无联系

  • 标签: 司法认定 形迹可疑司法
  • 简介:“510廉政帐户”系近年来部分省市纪委、监察部门在反腐倡廉中发布的一项新举措。有关人员将他人所送的钱款能够主动缴至“510廉政帐户”的,可以不受党纪、政纪的追究。从该帐户的创立者使用“510”的中文谐音。吾要廉”之语,可以反映出其意在表明该帐户是专为廉政者或者清白者而设,足见用心良苦。本文拟对“510廉政帐户”的价值取向、法律瑕疵、司法对策作粗浅的探讨。

  • 标签: 反腐倡廉 司法认定 “510廉政帐户” 价值取向 受贿性质 刑法
  • 简介:共犯中止的司法认定是一个实践中的难题。对于全体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可从时间、主观意志和行为效果三方面要件出发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部分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目前国内学界主要存在着八种不同观点,其中原因力论更具备合理性。利用原因力论,就部分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区分简单共犯、复杂共犯,对其中的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和教唆犯进行了逐一认定,并且对此刻其他共犯的形态应视不同类别而言。

  • 标签: 共犯中止 全体中止 部分中止 原因力论
  • 简介:一、案情2004年6月,被告人王宣东在受聘担任上海英纳雪科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纳雪公司)副总经理期间,将该公司的10具空气呼吸器及10只6.81碳纤维气瓶以人民币11.9万元(以下均为人民币)的总价销售给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公安消防大队(以下简称环翠消防大队),后分别于同年7月5日、9月20日从环翠消防大队收到了上述货款,

  • 标签: 司法认定 消防大队 副总经理 人民币 公司 被告人
  • 简介:【摘要】:袭警罪独立设置是《刑法修正案(十一)》的主要变动之一。实践中,袭警罪在打击袭警行为、保障人民警察人身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袭警罪在适用过程中仍然在规范指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暴力”及主体的认定等方面存在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对当前法律规范的分析,司法案例的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找到袭警罪在司法中更明确的认定标准,通过界定“暴力”内涵、厘清适用情形、明确适用主体等方面为袭警罪能够更好地适用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袭警罪 司法认定 暴力 依法执行职务 适用对策
  • 简介:本文着重研究如何正确认定自首情节及其处理等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自首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由于实践中认定标准不一,从宽处罚幅度掌握不一,已影响到该项制度的正确贯彻落实。本文通过分析案例,对实践中存在自首认定的某些复杂问题,从理论角度澄清模糊认识,立足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 标签: 自首 认定 疑难 探究
  • 简介:当前,委托理财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投资方式,一些以“委托理财”名义实施的犯罪活动屡屡发生,这些案件往往具有主体复杂、手法多样、数额特别巨大、危害特别严重等特征。委托理财法律性质的界定,是区分真假委托理财行为的关键,可以从委托方式、帐户设置、客户对象、服务方式及风险收益分配五个方面进行判断。

  • 标签: 委托理财 法律性质 表现形式 刑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