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制备胃动素受体多克隆抗体和研究该受体在人胃中的组织定位.方法通过合成肽耦联钥孔戚血蓝蛋白(keyholelimpethemocyanin,KLH)制备抗体,以ELISA方法测定效价.用含有GPR38基因(胃动素受体)的质粒转染293细胞株,以RT-PCR方法鉴定.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染的293细胞和组织中胃动素受体的表达.结果制备的兔抗人的多抗效价达1∶500000,有较好的特异性.成功转染293细胞,该细胞能够瞬时表达胃动素受体,而该受体在人胃窦胃体的黏膜腺上皮中表达.结论应用合成肽-KLH成功地制备了胃动素受体的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用该抗体检测到人胃窦胃体黏膜上皮细胞存在胃动素受体的表达.

  • 标签: 胃动素受体 多克隆抗体 胃瘫综合征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吸附法 合成肽耦联钥孔戚血蓝蛋白
  • 简介:摘要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受体抗体(TSH receptor antibody,TRAb)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患者体内特异性存在,其中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antibody,TSAb)/TSI受体刺激性免疫球蛋白(TSI)被认为是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的致病因素。TRAb的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新一代针对特异性TSI的检测方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TRAb尤其是TSI不仅对GD和Graves眼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以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Graves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相关眼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MI急诊PCI对血清肾上腺素受体抗体所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此次研究的35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采用PCI治疗的AMI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随后对其采用PCI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与2周的血清β1受体、β2受体、α1受体的浓度进行检测以及比对。结果比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β1受体、β2受体、α1受体浓度,差异显著性逐渐加强,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患有AMI患者其血清β1受体、β2受体以及α1受体的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进行急诊PCI一周后,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同时行两周急诊PCI后虽呈现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肾上腺素 受体抗体
  • 简介:目的:构建细胞因子受体-抗人AFP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胚肝组织中扩增EpoR胞外区基因及gp130跨膜区基因,并用限制性酶切连接方法拼接。用PCR方法从抗人AFP单链抗体表达载体中扩增VL、VH基因,分别与人kappa轻链和人gammal重链恒定区基因重组,获得人鼠嵌合轻链和重链,再将EpoR-gp130与嵌合重链连接,最后将嵌合轻链和H—EpoR-gp130分别连接到质粒pVITRO上,构建pVITRO-E-g-Ig载体。结果:获得EpoR胞外区基因750bp,gp130跨膜区基因900bp。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限制性酶切鉴定示EpoR、gp130基因、嵌合重链基因和嵌合轻链基因正确连接到载体pVITRO。结论:成功构建细胞因子受体-抗人AFP嵌合抗体基因表达载体。

  • 标签: EPOR GP130 嵌合抗体 克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在Graves甲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60例Graves病患者,分为四组,分析各组测量TRAb的结果。结果初诊组、情况没有改善组和情况改善组的TRAb阳性率均显著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诊组、情况没有改善组和情况改善组的血清TRAb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在Graves甲亢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 Graves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2例抗乙酰胆碱抗体与抗电压门控钙通道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患儿,均为女性,确诊年龄分别为7、2岁,均以眼睑下垂、晨轻暮重起病,新斯的明试验阳性、重复电刺激示高频和低频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均递减>10%、血清学抗体检测阳性。例1在使用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治疗效果不佳后选择他克莫司治疗,随访6个月余肌无力症状缓解;例2在泼尼松联合溴吡斯的明治疗后随访1年3个月病情平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组织底物实验及实验室内部基于细胞底物实验的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对既往病因不明的1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脑炎病例进行筛查并最终确诊,总结分析其临床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20年1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派驻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以急性头晕伴行走不稳起病,继而出现头部晃动、反复言语、计算力下降的中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首先对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进行常规神经抗体检测。再通过该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分别孵育大鼠海马、小脑以及转染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质粒的人胚肾293细胞,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额外抗体筛查。结合文献对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的生理功能及抗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抗体相关性脑炎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经常规商品化试剂盒筛查,该患者神经抗体呈阴性,但基于组织底物实验显示其血清及脑脊液结合大鼠脑片均出现“神经毡”样染色,其中小脑浦肯野细胞出现了“美杜莎头”样特征性染色。后续结合患者的特征性头部晃动症状,通过实验室内部基于细胞底物实验明确其存在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进而诊断为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相关性脑炎。1年后随访,患者经过皮质类固醇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血清抗体滴度大幅度下降伴脑脊液抗体转阴,症状虽有所缓解,但仍留有较严重小脑萎缩及共济失调。结论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可导致急性脑炎。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头部晃动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本病对免疫治疗反应有限,可能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 标签: 受体,谷氨酸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 脑炎 小脑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2例患者(例1女,59岁;例2女,67岁)分别因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例1接受rhTNFR:Fc 50 mg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3次后双侧上臂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伴瘙痒,自行停用rhTNFR:Fc后皮疹减轻;2周后再次使用rhTNFR:Fc,双侧上臂红色丘疹复现并加重,肩背部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左踝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考虑为rhTNFR:Fc所致药疹,停用该药,给予抗过敏治疗10 d后皮疹减轻,1月后皮疹消退。例2接受rhTNFR:Fc 50 mg皮下注射、1次/周,治疗4次后左下肢出现散在的黄豆大小红色丘疹,此后丘疹面积逐渐增大并出现脱屑,考虑为rhTNFR:Fc所致。停用该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抗风湿药物及补钙等治疗,14 d后丘疹基本消退。

  • 标签: 药疹 关节炎,类风湿 椎关节炎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LN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别收集本院36名健康对照、32例LN患者的血清后,ELISA法检测AT1-AA,分析并比较2组间AT1-AA分子表达的吸光度(A)值,并进行血糖、血脂、血清肌酐、CRP的检测;进一步对LN患者血清胱抑素C、ESR以及补体C3、C4、ANA及抗dsDNA抗体等检测,通过肾穿刺活检苏木精-伊红(HE)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肾小球的结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与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N组血清肌酐和CRP[(103±37) μmol/L、(21±8) mg/L]较健康对照组[(72±22) μmol/L、(7±3) mg/L]明显升高,AT1-AA表达的平均A值在LN组(0.33±0.04)较对照组(0.25±0.06)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显示AT1-AA的表达与CRP(Beta=0.364,P=0.037)及尿蛋白量(Beta=0.497,P=0.004)呈正相关,与补体C3的水平呈负相关(Beta=-0.276,P=0.05)。同时AT1-AA高表达组肾小球病理结果显示系膜及毛细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球硬化更显著。结论LN患者中AT1-AA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CRP、尿蛋白量及补体C3呈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该自身抗体可能参与LN的发病及促进疾病的进展。

  • 标签: 狼疮肾炎 自身抗体 AT1受体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讨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测定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80例,其中,男22例,女58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55例,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25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受体分析(RRA)方法,分别检测并对比三组的TRAb含量。结果Graves病组、HT组的TRAb含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Graves病组与HT组相比,前者的TRAb含量及阳性率要高于后者(P<0.05)。结论TRAb检测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率较高,尤其是最常见的Graves病。因此,TRAb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很高,值得关注。

  • 标签: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甲状腺疾病 诊断价值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双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并为其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血清抗MOG抗体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阳性的18例患者(双抗体阳性组),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血清抗MOG抗体单阳性的20例患者(抗MOG组)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单阳性的20例患者(抗NMDAR组)进行组间比较。收集并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及预后差异。结果3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抗体阳性组患者的症状通过聚类分析分为两类症状群,分别与抗MOG组和抗NMDAR组聚类分析后得到的症状群相对应,通过对应分析再次验证亦然。双抗体阳性组与抗MOG组相比,癫痫发作(8/18比3/20,P=0.016)、精神行为异常(8/18比0/20,P=0.001)、视力障碍(8/18比17/20,P=0.016)、构音障碍/吞咽障碍(8/18比1/20,P=0.007)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抗体阳性组与抗NMDAR组相比,精神行为异常(8/18比19/20,P=0.001)、共济失调(12/18比1/20,P<0.001)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合并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合并率、抗核抗体合并率、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氯化物、葡萄糖水平、寡克隆区带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应用Bonferroni校正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以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抗体阳性组与抗NMDAR组相比,头颅磁共振成像有无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8比8/20,P<0.001)。双抗体阳性组、抗MOG组和抗NMDAR组患者治疗前初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72±0.96)分、(2.75±0.97)分和(3.95±0.76)分,F=10.004,P<0.001],治疗后6个月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2±1.44)分、(0.40±0.75)分和(1.20±1.24)分,F=3.153,P=0.051];疾病复发率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8、14/20和5/20,P=0.017)。结论抗MOG抗体和抗NMDAR抗体可以同时存在,出现临床表型的重叠,为一种新的综合征——MOG抗体病合并抗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MNOS)。MNOS患者病情多重于MOG抗体相关疾病(MOGAD)患者,但MNOS、MOGAD、抗NMDAR脑炎患者均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建议对MNOS和MOGAD患者早期应用二线免疫治疗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抗体 重叠综合征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双重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低钠血症及意识障碍,血清抗LGI1抗体阳性,抗NMDAR抗体阳性,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联用治疗后症状好转,复查抗体转为阴性。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多重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与脑脊液抗体滴度的关联。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8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首次脑脊液标本送检回报的抗NMDA受体抗体滴度分为低抗体滴度组(抗体滴度1∶10、1∶32)与高抗体滴度组(抗体滴度1∶100、1∶320),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特征、预后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中低抗体滴度组14例,高抗体滴度组24例。与高抗体滴度组比较,低抗体滴度组患者中头痛发生率明显更高,言语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更高,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前驱症状如发热、呼吸系统症状、生活事件等,其他常见临床表现如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障碍、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意识水平下降等,以及是否入住ICU、是否气管插管、入住ICU时长、症状出现至明确诊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头颅MRI、脑电图、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院后恢复至mRS评分0~1分所用时间、随访时mRS评分等方面,在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抗体滴度对评估抗NMDA受体脑炎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及指导诊疗的意义有限。

  • 标签: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脑炎 抗体滴度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对检测进行分析,探究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自身抗体在妊娠期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取不记名选择与自主报名与方式选取35位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与35位正常妊娠妇女,高血压患者均于2015年3月1日-2016年3月1日时间段内确定,分别作为观察对象与对照对象。检测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通过观察与分析,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结果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以及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的检测发现,观察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较高,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也较高,P值小于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自身抗体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检测阳性率较高,存在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自身抗体 妊娠期高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巯咪唑治疗Graves病的疗效及其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的影响。方法Graves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和常规剂量组(35例),小剂量组给予甲巯咪唑15mg/d,一次顿服;常规剂量组给予甲巯咪唑30mg/d,分3次口服。比较两组的缓解率、副作用发生率、停药后复发率和TRAb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缓解率、复发率和TRA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为P>0.05),但小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结论对大多数Graves病患者,小剂量甲巯咪唑顿服治疗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

  • 标签: GRAVES病 甲巯咪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可溶性IgE高亲和力受体α(sFcεRⅠα)、IgG型抗IgE、IgG型抗FcεRⅠ自身抗体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至7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诊的43例CU患者作为CU组,同时选择37例皮炎湿疹患者及51名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疾病对照(DC)组及健康对照(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IgE、抗FcεRⅠ和sFcεRⅠα。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组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价值。结果CU组血清IgE、抗IgE、抗FcεRⅠ水平显著高于NC组,中位数分别为65.70 IU/ml比17.10 IU/ml,χ2=28.541,P=0.001;0.61比0.39,χ2=27.408,P=0.001;0.64比0.51,χ2=29.102,P<0.001。CU组抗FcεRⅠ水平显著低于DC组,0.64比0.83,χ2=25.869,P=0.007。CU、DC、NC组血清sFcεRⅠα中位数分别为5.74、5.38和4.50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3,P=0.177。IgE与sFcεRⅠα、抗IgE与抗FcεRⅠ水平呈正相关(r=0.455,P<0.001;r=0.611,P<0.001)。四指标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IgE、抗IgE、抗FcεRⅠ对CU的诊断效能(AUC均=0.72)优于sFcεRⅠα(AUC=0.61),四项联合检测可达最高诊断效能(AUC=0.83);抗FcεRI对CU与DC具鉴别诊断价值,AUC=0.70,P=0.002。结论CU患者血清IgE、抗IgE及抗FcεRⅠ水平显著升高。肥大细胞活化相关分子具有成为CU诊断指标的潜能。

  • 标签: 荨麻疹 免疫球蛋白E 受体,IgE 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