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佛教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经历了原始、早期、中期和晚期四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戒律经典,分别形成了方等二十四戒、持明戒、三昧耶戒和事师法四个戒律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戒律在传统大乘戒律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改造,融入仪轨和咒语,形成教化的大乘戒,成为大乘戒律四大体系之一。

  • 标签: 密教 二十四戒 持明戒 三昧耶戒 事师法
  • 简介:撒哈咱失里(?-1381)是元末明初来华的印度僧人.他元末住于燕京,明初先后居于五台山、南京等地,传教授徒,其弟子智光等人在北京弘扬光大其,灯焰相续,可知者有五代传承,僧众数百人;他们传教授戒,举办教法事,其为各阶层人士一定程度地信奉;在各地建寺造像,设立教坛场,译经著述.但是,撒哈咱失里G智光系印度,主要是为当时的皇室服务,因此其随皇帝态度和政策而兴衰.明代后期,再难寻觅其僧影踪.

  • 标签: 撒哈咱失里 智光 印度密教 元代 明代
  • 简介:<正>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一致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宗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 标签: 天台宗 密教 金刚顶 天台山 圆仁 日本
  • 简介:玄奘访问印度时,正是印度民间怛特罗流行的时期,也是印度佛教密宗走向成熟的前夕。《大唐西域记》中提供了印度的多方面信息,其中包括陀罗尼在印度流行的情况、民间神明的崇拜及怛特罗的流行情况等。

  • 标签: 大唐西域记 玄奘 密教 怛特罗教
  • 简介:<正>我第一次见到邢肃芝君是在一九四四年的拉萨。当时我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英文秘书,初到西藏,人地生疏,我们只匆匆一面,再未接触,印象不深。但我记得邢君已在哲蚌寺学经多年,告一段落,正准备返回内地。又记得就在那年,他去过一趟山南的扎里名山。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一部份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退入西藏,加上原来在拉萨的内地人,人数不少,但据我所知,去过扎里的

  • 标签: 西藏 拉萨 国民政府 密教 抗日战争 办事处
  • 简介:作者夏广兴,“人文社科新论丛书”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本为唐代教研究的专著。第一章为“唐代之流播与发展”,第二章为“与术”,第三章为“与儒道及唐代佛教诸宗派”,第四章为“与唐代政治文化活”,第五章为“经典与唐代社会生活”,第六章为“众神菩萨与唐代民俗情”,第七章为“与唐五代文学创作”,第八章为“与唐代文化艺术”,第九为“唐五代文学创作对艺术的吸纳”。

  • 标签: 唐代民俗 社会生活 密教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学创作 文化艺术
  • 简介:萨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对有着数百年历史、与殖民主义共久长的东方学作了一次彻底的清算,近年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震撼。这一局限于伊斯兰研究的批判,到20世纪90年代在印度研究中也引发了回应。英国德尔比大学的亚洲哲学和比较宗教学教授理查德·金(R:chardKing)在前不久出版的《东方学与宗教》一书中,就印度中的东方学话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是当今印度教研究的最新成果。

  • 标签: 印度教 东方学话语 历史发展 宗教信仰 文化批判
  • 简介:梵社是'近代印度之父'罗摩·摩罕·罗易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为宣扬其宗教主张和政治主张而创建的.它是罗易所领导的一个强大改革运动的最显著的产物,而这项改革明显是针对传统印度自身的弊端,同时为了应对英国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而展开的.梵社运动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改变了印度社会的某些传统,革除了部分弊端,改造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 标签: 罗摩·摩罕·罗易 梵社 萨蒂 民族主义
  • 简介:普贤是中地位一直上升的佛教神祗,他在中地位的演变大致可从以下三对关系中表现出来:早期中的普贤与其他菩萨的关系,《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中的普贤与金刚手的关系,普贤与金刚萨埵的关系。

  • 标签: 普贤 密教 金刚手 金刚萨埵
  • 简介:目前,西藏本印度、尼泊尔建有5座寺庙。1959年,西藏本大师喜饶洛卓率领南木林县曼日寺数十名僧人和一些信教群众流亡到印度,沦落为难民。印度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库上卢——玛纳里修筑公路,以维持生计。由于食品、气候及居住条件的恶劣,部分本教徒死于疾病,其中包括喜饶洛卓。

  • 标签: 本教 西藏 解释 1959年 信教群众 印度政府
  • 简介:宗喀巴的显观不仅是关于教法体系判定的,而且是他佛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显观中存在着大量的独到见解,这主要包括:一、大悲心是推动修法者由小乘门入大乘门、由大乘门入乘的唯一动力。二、大小乘的区别不在于智慧,而在于方便法门上;同时,显教法的区别也是如此。这不是意味着“无我”空慧不重要,而是说它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三、从佛果上看,小乘、大乘(包括乘)皆是成佛方便,都可以导引修行者入佛地,区别在于速度的迟、疾不同。四、四部的判教主要依据对“贪欲即道”的不同领悟和相续中产生的空见和天瑜伽功能的胜、劣而分为四种。通过对宗喀巴显观的分析,可以发掘出格鲁派人对密法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及特色的认识。

  • 标签: 宗喀巴 显密 判教标准
  • 简介:太虚本佛教近代化改革的立场,对回传中国汉地的日本东作出理性化的抉择。他从教、理、行、果诸方面批判王弘愿所传东的“非法风”,尤重捍卫中国僧制的禁欲主义伦理及佛法理性原则。

  • 标签: 密教 武昌佛学院 太虚 禁欲主义 王弘愿
  • 简介:古代印度人的宗教和世俗生活的大部分环节都涉及方位原则。汉译佛经中就记载了印度'东为初方,南为右方,西为后方,北为胜方,殿堂皆面东,说法多面东'的方位观念。在《往世书》和工巧明文献中,种姓制度与方位观结合,四种姓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方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城镇布局。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方位尊卑观,第二部分追溯其理论源头。

  • 标签: 印度 方位观 印度教 种姓
  • 简介:印度美学的最高范畴就是梵,本文主要讨论了梵在印度美学中的主要意义,其中包括梵的无限性、梵的显与不可显以及梵之和谐美等几个主要方面。

  • 标签: 梵美 无限 可见 不可见 和谐
  • 简介:摩尼,旧译“明教”、“明尊”、“末尼”、“牟尼”。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由一个名叫摩尼的人创立。他在琐罗亚斯德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佛教、诺斯替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以二宗(即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三际(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意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论为根本教义。最高的神是四位一体(察宛、光明、威力、智慧)。三至十五世纪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六至七世纪传人中国新疆地区。

  • 标签: 摩尼教 印度教 日本教 泉州市 中国 福建
  • 简介:金刚类神祇指中以"金刚"为名的一类神祇,一般称为金刚菩萨。这类菩萨在瑜伽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瑜伽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祇,因此瑜伽的曼荼罗被称为金刚界,作为派别被称为金刚乘。本文探究了瑜伽金刚类神祇的名称、来源、功能及内涵,揭示出其虽属菩萨类,但不同于一般菩萨的内在原因。

  • 标签: 瑜伽密教 金刚类神祇 源流 特征
  • 简介:本文试图将敦煌文献、传统史志、考古发掘实物与域外史料互相印证,对敦煌佛寺所藏的珍奇异物:玛瑙、真珠、琥珀、瑟瑟、珊瑚、琉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对其在宗教实践中的性质和功用做了解说,并揭示了这些珍宝与宝物供养观念之间的联系.

  • 标签: 敦煌文献 佛寺 密教 供养 观念 宗教实践
  • 简介:满江红·端午望断相思,留园外,彩蝶飞处。觅知音,伯牙弦断,琴台无路。最伤楚人五月五,虽有龙舟千千渡。权作罢,一帖洛神赋,缓缓读。酒中影,独思量;月中人,何时顾?再一曲,已是英雄迟暮。孤箫只乱酩酊步,西子难迷醉人目。不必问,烟雨飞花路,染无数。常有藏友来函询及对印度造像艺术及其价值的迷惑,限于国内并无相关完整的类似资料,笔者决定把多年的学习认识总结如下,期冀能帮助朋友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类而不同的古代造像艺术,认知它与佛教造像艺术的区分及共性,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收藏序列。

  • 标签: 佛教造像艺术 印度教 渊源 满江红 端午
  • 简介: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信仰出现于4世纪,最初作为大乘一方之佛,曾影响到小乘,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组佛,最终在《华严经》中赋予法身佛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佛教的佛身观,也成为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的基础。5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从西域东传中国,广泛流行,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成为经首归命句。6世纪时毗卢遮那佛信仰引入,晚期持明典《不空绢索经》塑造其曼荼罗形象,并赋予神变功能。真言经典《大日经》则完全确立大毗卢遮那法身佛以及教教主的地位,并以本地法身及其加持身以及自在神力说,树立了具有泛神论意义的大毗卢遮那佛法身观,由此不仅使释迦牟尼佛及其法身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使多神崇拜的诸佛以及诸菩萨、诸金刚统一于一尊,佛教完全成为具有形象崇拜的一神论。

  • 标签: 大毗卢遮那 法身佛 密教 大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