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小说中,我们看惯了对于腐败的非黑即白的批判叙事。《家:勘这篇小说与平常写贪官落马及其遭际的同类作品无论在内涵还是角度上都别具一格,小说对于腐败贪官的形象处理也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这里没有高头讲章的说教,也没有正言厉色的价值评判。国家、政治、反腐败等宏大叙事在这里没有了踪影,简单的道德判断也被悬置了。且不说贪官黄书记“这人还是不错的”,

  • 标签: 创伤记忆 精神 宏大叙事 反腐败 别具一格 形象处理
  • 简介:我想提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语法(grammar)这个概念,以进一步深化记忆理论的基础。(1)在这个概念之下,我们需要探讨有哪些历史条件、心理机制、政治策略,包含在记忆的建构之中?语法学和类型学不同。类型学是一种静态、封闭的分类方法,而“语法”首先指的是语言生成意义的方法,亦即有意义的陈述得以生产的机制。

  • 标签: 受害者 创伤 集体记忆 语法学 个体记忆 记忆理论
  • 简介:摘要小说《英国病人》表现了爱情、战争、殖民主义等多重主题。其中围绕主人公英国病人的创伤主题尤为引人注意。小说中不仅体现了全身烧伤的阿尔玛西的个体心理创伤,还涉及战争、殖民、民族文化的集体创伤。本文运用创伤理论,解读小说中几位主人公各自的经历带来的心理创伤及后殖民背景下的文化创伤

  • 标签: 文化创伤 集体创伤 英国病人
  • 简介:幸与不幸都能丰富人生。对于某些作家来说,痛苦的人生经历往往使其更加深刻而富有洞察力。正是经历过沙皇士兵的"枪毙"事件,体验了濒死经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第二视力";经常处于失恋中的卡夫卡将感情上的不幸转化为了艺术创作上的深沉;"兄弟失和"导致的难堪与愤懑也无意中成就了鲁迅,《野草》中那复杂的内

  • 标签: 化为美的 奇葩李 弃妇解读
  • 简介: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瑞森是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非裔女作家。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黑人作家,莫瑞森因其独有的写作风格及作品中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而获奖无数。《最蓝的眼睛》是莫瑞森的处女作。莫瑞森在小说中赋予小女孩儿佩科拉一家别有深意的布里德洛夫(Breedlove)一名,表意为"滋生爱",实则描写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群体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的挣扎与创伤

  • 标签: Breedlove 黑人 创伤 白化
  • 简介:作者电影在对青年主人公身份的思考当中,探寻着他们的个体价值。观众参与影片的同时,在导演的有意识引导下,形成“后作者”对影片进行再加工,从而扩展和丰富影片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电影,始终关注着有关欧美青少年成长文化,尤其是与家庭的关系问题。青年主人公在影片中完成自我救赎,这也是对个人精神创伤的治疗,是对个体价值的追寻和探索,更是作者电影对青年文化的最好诠释。

  • 标签: 情感体验 作者电影 价值重构 创作思想
  • 简介:摘要二代华裔移民作家伍绮诗的处女座《无声告白》描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一个看似幸福平静的华裔家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反应了该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所经历的精神创伤以及最后如何相互和解达到创伤恢复的曲折过程。

  • 标签: 《无声告白》 精神创伤 恢复
  • 简介: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独特贡献的作家废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为地遮蔽。由于他的写作姿态、诗学诉求、主题精神等方面与49年后的政治意识形态相龃龉,废名被框定为晦涩颓废一派,

  • 标签: 废名小说 诗学 重读 断裂 创伤 延异
  • 简介:穆哈辛·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试图通过讲述实现对个体和文化创伤的救赎,但是却归于失败。个体创伤与集体和民族文化创伤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个体创伤的治愈须在文化创伤的建构中实现。小说多种形式的讲述最终都走向沉寂,暗示出作者对创伤救赎之路的消极心态。

  • 标签: 穆哈辛·哈米德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讲述 救赎 创伤
  • 简介:创伤记忆。我们这个世界有,我们这个民族有,我们这个世纪的四代人都有。我们免不了要带着创伤记忆向二十世纪告别,带着创伤记忆跨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能指望新世纪的年轻人不再有创伤记忆吗?难。那么,创伤记忆,就是我们藏也藏不住、丢也丢不掉的精神遗产。是好是坏呢?我们的后人能因此而责备我们吗?我还不想一般地回答这个问题。我避免。我想先看看:两战之后,文革之后,一个中国人怎样从自己的创伤记忆中活出来。

  • 标签: 创伤记忆 信仰 曾卓 孤独感 二十世纪 暴风雨
  • 简介:在20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巴金与胡风在见证时期风云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一个从心灵感觉,一个从理性思考,共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提出了控诉,表现出个体的独特的深刻体验,并给时代提出一个独特的意向性的回答。巴金由于潜意识中的噩梦的反复困扰而进行不断的追问、拷问,展示出内心层面“理得心不安”的困境;胡风从现实遭遇和理性思考出发,直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奴役的创伤”,展示出头脑层面“心安理不得”的执着。一个作家,一个理论家,以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本真意义上的真诚,为新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另外的生命向度。

  • 标签: 精神奴役 《随想录》 创伤 中国知识分子 情结 文化大革命
  • 简介:美国华人作家严歌苓在小说《扶桑》中对女主人公扶桑在创伤性环境中的未创伤化描写以及英译本对扶桑形象的改写操控展示了美国离散族裔后记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小说的叙述者对扶桑故事的跨代接受和小说在西方的跨国接受揭示了美国华人移民所经历的从反华骚乱、排华法案等事件创伤到当前通过社会机构和话语霸权延续强化的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的隐性创伤的转变,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和跨国主义时代背景下的复杂矛盾张力和接受的政治。

  • 标签: 严歌苓 《扶桑》 创伤 后记忆 离散族裔
  • 简介: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最著名的戏剧作品《猴山上的梦》刚在美国上映,就获得了奥比奖;更以“戏剧形式的诗、诗形式的戏剧”被多家外国权威媒体给以高度评价。本文就采取诗歌辅助分析戏剧的方法,以情节发展为线,对这部经典戏剧作品在后殖民视角下进行解读分析,挖掘了作品中的文化身份建构与创伤治愈的问题,体现了全球化时代下,文化的多元色彩与包容精神。

  • 标签: 沃尔科特 《猴山上的梦 》身份 创伤
  • 简介:托尔金被称为20世纪英国严肃奇幻小说之父。在奇幻小说创作中,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激活了北欧神话与英国中世纪史诗、浪漫传奇传统中的积极因素,汲取骑士冒险、善恶永恒冲突、精神和道德探索等世俗文学叙事模式,结合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冲击的历史真实,书写了展现英国社会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

  • 标签: 奇幻小说 托尔金 童话艺术 书写 比特 创伤
  • 简介:摘要越南战争(1955-1975)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大的事件之一,持续20年之久,给参战双方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身体和心灵创伤,并催生了许多优秀的越战文学作品。近年来,学者对越战文学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但是有关美越混血儿创伤的研究还寥寥无几。由美国作家特兰·亚伯勒所著的《二次幸存》是跨代创伤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以小说中美越混血儿“山”为例,从创伤表征、创伤治疗和创伤渐愈三个阶段探讨美越混血儿二次幸存的可能性。

  • 标签: 特兰· 亚伯勒 《二次幸存》 美越混血儿 跨代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