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刑罚目的概念指国家制定、适用与执行刑罚所追求的客观效果,国内刑罚目的一元论、二元论以及一体论的解构皆未超出国外三类刑罚目的观暨报应论、预防论、并合论之界定的范围。刑罚目的观念界定关乎刑罚制定、适用与执行的决策样态,进而关乎公众基本权利的保障方式与方法,必须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的时空、社会情势、刑罚目的法理,在较为可靠而合理的刑法基本立场上,在不同维度上对其作一合情合理的分析与界定。预防主义在刑罚运作层面不具有运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报应与预防的对立统一在于刑罚理念层面而不在于刑罚运作层面,公正报应是刑罚的可应用于刑事活动的目的,社会化的维持与良性发展是刑罚的根本目的。

  • 标签: 报应主义 预防主义 并合主义 社会化的维持与良性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市开展“集中清理判处实刑罪犯未执行刑罚专项活动”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长宁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的罪犯许某,虽经公安机关网上追逃,仍逍遥法外,在判决后逃匿将近一年。今年10月14日,许某在青浦区被捉拿归案。这是从今年4月起本市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清理判处实刑罪犯未执行刑罚专项活动”以来,检察机关协调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在专项活动的又一项成果。

  • 标签: 执行刑罚 检察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 监所检察 法律监督 公检法司
  • 简介:是否赋予人民法院特殊减轻处罚权力,在修订刑法过程中,存在较大争议。1997年修订的刑法将特殊减轻处罚的最终决定权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刑法修订后的较长时间内,这一条文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近年,人民法院才逐步重视这一条文的运用。在适用特殊减轻处罚权的过程中,从实体上来说,应当恰当理解'案件的特殊情况'的内涵与外延。所谓的'案件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案件涉及外交、国防、宗教、民族、统战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为维护国家利益,需要对犯罪人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刑罚的情形,但又不限于上述情形。在坚持慎用特殊减轻处罚权的前提下,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实需要减轻处罚的,就可以适用该条款。从程序上来说,应当坚持'或同意或发回重审'及'复核程序应当宣判'两个原则。虽然立法已经明确赋予人民法院特别减轻处罚的权力,但各级法院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慎重适用这一权力:一是坚持确有必要原则;二是罪名选择顾及民意;三是减轻处罚应当适度。

  • 标签: 特殊减轻处罚 案件特殊情况 程序 慎用
  • 简介:审计师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揭示出审计师的审计质量有待提高。本文以2001—2015年证监会对审计师的处罚公告为样本,通过分析后发现:虚增营业收入更可能导致审计师受罚;农业类上市公司更可能导致审计师受罚;证监会处罚审计师的力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标签: 处罚公告 审计质量 监管部门 证监会 农业类上市公司 审计师
  • 简介:费希特认为,在以保障法权、维护公共安全为最高目的的前提下,刑罚应当尽可能地促进国家、公民利益,刑罚首先应当基于强制法的要求坚持抗衡原则;当抗衡原则无法维护公共安全时,应当基于赎罪契约而坚持对罪犯实施矫正;只有当矫正依然无法维护公共安全时,才可以并且应当立即将罪犯驱逐出社会;在刑罚的全部阶段,都应当注重运用刑罚威慑其他公民不敢犯罪。费希特的刑罚目的理论强调刑罚的特殊预防,是以保障和促进自由为核心所构建起来的刑罚目的思想体系。

  • 标签: 费希特 法权 刑罚目的 自由
  • 简介: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索尔斯坦·塞林,“在监狱史方面的研究堪称犯罪学经典”。他在1944年出版的《刑罚学的先驱:16世纪和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矫正院》一书中,详细介绍了阿姆斯特丹两所矫正院的建筑外观、管理机制、收容的犯人、劳动情况等,为了解当时欧洲大陆最负盛名的矫正机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刑罚改革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索尔斯坦·塞林 矫正院 矫正性监禁 阿姆斯特丹
  • 简介:拐卖儿童是个古老的犯罪行业,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有大量拐卖儿童事件发生。同治三年七月,上海城外会捕局抓获4名广东拐匪,解救被拐女孩13人。审讯得知其拐骗之法,多是用老妪在街上,遇到小孩子,就骗说带其看戏,或冒充亲戚,立刻塞入船舱,载往福建售卖。某户人家有10岁男孩,去村里学堂上学,老师令孩子出外购物,嘱其速归,结果出去之后就再没回来。同治甲子年间,北京时有幼孩丢失,无一人被找回。

  • 标签: 拐卖儿童 清朝时期 处罚 史料记载 同治 孩子
  • 简介: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含义甚广,刑罚化是其突出特征之一。从法律的起源到法律的适用影响无一不体现出刑罚的因素。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无论是道德还是伦理亦或是社会中其他规则,加上国家强制力便成为法,国家强制力便是刑罚。因此,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便带上刑罚的色彩并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观念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标签: 政治统治 国家强制力 刑罚化
  • 简介:堂弟到捷克留学几年后,在首都布拉格市西郊办了一家小工厂,生产一些陶瓷类的工艺品.因为经营得法,工厂发展得很不错.2014年,我通过了外语考试后,来到堂弟所在的浪漫之都,想放松一下心情,也顺便帮忙碌的堂弟处理一些事务.

  • 标签: 捷克 处罚 超载 外语考试 浪漫之都 布拉格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妨害公务罪中新增暴力袭警从重处罚条款,该款适用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争议,即人民警察的范围界定,职务行为及其合法性的认定,暴力的形式和程度限制.人民警察不包括辅警,暴力袭击辅警原则上不适用从重处罚条款,但对正在配合警察执法的辅警实施暴力袭击应从重处罚.此外依法执行职务”是构成妨害公务罪及适用从重处罚条款的前提,认定时既要审查人民警察职务行为内容的合法性,亦要审查其程序的合法性.另外,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条款中所规定的“暴力”,形式与程度应以足以阻碍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为界限.

  • 标签: 暴力袭警 从重处罚 法律适用
  • 简介:旧派、新派乃至于融合二者的人格刑法学派,对于如何贯通犯罪与刑罚内在联系的解析均存在问题.以对社会化的维持及其良性发展的蔑视与对抗态度作为自身内核的主观恶性,可以合理贯通犯罪与刑罚的内在联系.这个主观恶性仍然遵循通过外在行为考察内在意志的一般方法,犯罪行为成为其进入刑法学场域的绝对牵引力,能够体现犯罪人主观恶性的轻重程度的罪前与罪后因素,亦依附于主观恶性进入刑法学的考察范围.

  • 标签: 主观恶性 社会化的维持及其良性发展 刑事责任 贯通犯罪
  • 简介:刑事处罚的附随后果扩散到治安管理领域,对管理对象的身份进行"标签化",不利于行为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刑罚的扩散效应对治安管理对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可否认,刑罚的扩散效应是应对当前严峻的治安形势下的重要保障,但也应看到其具有诸多负面效应,如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隐私形成侵犯、增加再犯罪的可能性、违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以及忽视人权的保障。因此,应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扩大前科封存制度的适用对象,改变刑罚执行理念,将刑罚的扩散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 标签: 刑罚 扩散 治安管理 对象
  • 简介:莫言、王小波是新时期几乎同时出现的大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刑罚暴力叙述是他们作品引人关注的特征之一。当前学术界针对他们二人的这个特征出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将他们二人的暴力叙述的特点放在一起做一个系统的比较。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对比研究,来阐述莫言、王小波刑罚暴力叙述的根源、不同点等问题。

  • 标签: 莫言 王小波 刑罚暴力叙述 根源 差异
  • 简介: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张生会介绍,2015年,外汇局和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地下钱庄转移赃款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其中外汇局直接参与破获案件共计60余起,涉及地下钱庄交易金额上万亿元。

  • 标签: 外汇局 处罚力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 银行 违规 地下钱庄
  • 简介:《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如何体现消费维权的社会其治?《消法》明确规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消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企业应当于2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相关信息应当向社会公示。

  • 标签: 行政处罚决定 消费者权益 行为 侵害 行政管理部门 企业信息
  • 简介:刑法实践以犯罪为核心而展开,犯罪是引发共同体的道德评价并受国家刑罚回应的行为,因此需要对犯罪的价值本质和为什么国家要以刑罚加以回应的证成难题作出解释。从自然法的视角看,法律的道德基础在于共同善。法律通过设置一个制度性框架让社会成员可以追求和实现共同善,而刑法是以强制方式保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善实践机制的特殊规范。刑法通过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反映了这些行为对共同善的不尊重。共同善的本质决定了国家将犯罪者驱离共同善之外是内在回应性的,这支持了刑罚报应主义的合理性,也能回应报应主义所面对的诸多传统挑战。

  • 标签: 自然法 共同善 犯罪 刑罚 报应主义
  • 简介:刑法不得已原则执基民众立场,载荷常识、常理、常情,依托人权保障,从刑法当为的内容追根溯源网络犯罪的刑罚边界,洞彻网络犯罪乃主观罪过支配的内在乾坤,揭示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同宗同源的实质意蕴,统一网络犯罪在秩序与人权、主观与客观、虚拟与现实、实害与风险之间的共识。刑法不得已原则以公众意愿考量他法是否能够有效调整以及不予刑法调整,相应的法律制度是否会崩溃,探寻区分赋值、刑事和解在网络犯罪之罪与非罪和缓连接中的不得已运用。在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科予上,不得已原则又以公众情感直观测量刑量,并在相应的罪名之间以刑制罪,确保网络犯罪刑罚边界之适正性。

  • 标签: 网络犯罪 刑罚边界 不得已原则 主观罪过 以刑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