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中对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确定了两个罪名,至于走私废物罪与刑法第三百三十九条第一、二款规定的,对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确定了强奸罪、奸淫幼女罪两个罪名

  • 标签: 修正罪名 刑法修正
  • 简介:修正条文还增加了对徇私舞弊造成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破产或者严重损失从重处罚的规定,这两罪是刑法修正后的新型犯罪,这是修正刑法第168条规定的两罪

  • 标签: 修正适用 修正案刑法 刑法修正
  • 简介:刑法修正案(九)》对中国贿赂犯罪立法所进行的以"内涵修复式"为核心的修正,仅仅缓解了既有规范中罪刑关系紧张与矛盾的局部性问题,立法的固有矛盾并未得到系统性消除。中国贿赂犯罪立法规范体系的全面更新,需要引入并确立积极治理主义理念的指导地位,在全面考查贿赂犯罪刑法治理机理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加速完成犯罪化根据、法益定位、罪名体系构建、罪体要素设定、行为立罪与责任根据模式以及罪刑配置与调节因素功能的全面更新。

  • 标签: 贿赂犯罪 刑法治理 立法修正 积极治理主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回顾从1979年《刑法》到《刑法修正案(七)》的刑法改革之路,可以发现,在犯罪圈的划定与刑罚量的调整方面,我国的刑事立法一直在延续着传统的权力刑法思维,即着眼于权力统治与强化社会管理,以"秩序"为价值中心,试图将犯罪预防与治理的所有细节纳入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与之前不同的是,《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削减死刑罪名、强化对特殊群体的权利保护以及社区矫正立法化等内容,是权利刑法思维的体现。这一重大转变的背后,有着国际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决策者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普通民众维权活动的增加等国内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刑法改革 权力刑法 权利刑法 思维转换
  • 简介:刑法治理理念与压制理念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野。《刑法修正案(八)》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刑法治理理念,而且其颁行标志着在我国刑事法治发展中应当确立刑法治理理念。对刑法治理理念应在刑事一体化思想指导下,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法客观主义立场、刑事和解、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以及社会矫正制度等方面予以具体展开。

  • 标签: 《刑法修正案(八)》 刑法理念 治理理念 压制理念
  • 简介:1997刑法颁行以来,我国已颁行刑法修正案8个。尤其是《刑法修正案(八)》,其修正内容涉及刑法总则和分则,修正条文多达50条.引起了刑法学界对于“刑法修正案”现象本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目前。学术界对于刑法修正案的总体评价是正面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反思.甚至有比较严厉的批评。这些学术批评关涉刑法修正案的形式与内容诸方面,如刑法修正案中的形式合理性、刑法观、犯罪政策、刑罚政策、学术立场等问题,本文即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术观察并展开学理研讨。

  • 标签: 刑法 修正案 合理性 反思
  • 简介:贝卡利亚提出的"罪刑阶梯"包含两个部分:"犯罪阶梯"和"刑罚阶梯"。作为"刑罚阶梯"在我国刑法总则中的表现,存在着"时间阶梯",其按照轻重程度排列,具有阶梯性和转化性的特点。刑法修正案(八)对总则中部分时间规定作出了修改,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却没有同时对其他的相关时间规定作出调整,亦导致一定的缺陷。除对刑法修正案(八)未相应调整之内容进行完善外,还应该缩小管制刑的期限。

  • 标签: 总则 时间阶梯 刑法修正案(八)
  • 简介:关于刑法修正案对“刑法总则”内容修改的合法性问题的“依法”审查,必须回归《立法法》的明确规定,笼统地断言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否有权修改刑法总则内容并不适当。“职业禁止”的保安处分法典化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刑法上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二元制裁体系的正式形成,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修改完善有利于实现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良好功效,但是终身监禁制度的横空出世却使得我国刑法“死刑过多”老问题尚未解决、“生刑过重”新“病灶”业已生成,我国刑罚改革的发展前景可谓喜忧参半。终身监禁的创设性修订完全背离了无期徒刑保留论的基本立场,突出违反了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经不起刑罚人道主义的正当性拷问.因而理论上应当反思“完全堵塞”犯罪人回归之路的终身监禁的合法性问题,立法上应删除在宣判死刑缓期执行改为无期徒刑之际即事先“预判”终身监禁的新规定,保留无期徒刑“准许假释”等补救措施的既有规定。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刑法总则 终身监禁 职业禁止 刑罚改革
  • 简介: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陆续提出了修改刑法的议案、建议,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也提出一些修改刑法的意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司法机关和一些部门的意见,经调查研究,多次征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有关部门、部分专家的意见,起草了刑法修正案(七)草案。8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 全国人大代表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自1997年刑法修订到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刑法典进行了8次修正,通过了1个单行刑法和7个刑法修正案,及时补充和修改了相关犯罪的规定。但在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技术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在今后的刑法修订中,有必要对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技术作一些改进。

  • 标签: 刑法修正 立法技术 改进
  • 简介: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刑法条文涉及49条之多,修改幅度较大。除了增设新的罪名和调整一些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法定刑配置之外,还首次对刑法总则进行修改,对刑罚结构和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完善。刑法条文是约束司法人员的裁判规范,是推进刑事诉讼进程的实体标准。本文从刑法学理论的角度,结合刑事司法实践,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内容、特点和适用进行阐释,旨在抛砖引玉。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法学理论 阐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 修改完善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是我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调整、法治进步等多方面需要而进行的规模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刑法修正。此次刑法修正背蒂深刻、特点鲜明、亮点纷呈,是我国刑法向人道化、科学化、民主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过,此次刑法修正在取消死刑的范围、老年人犯罪从宽、特别减轻处罚权、危险驾驶入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惩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憾,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刑法修正案(八)》修法背景 修法特点 亮点解读 缺憾反思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六)》修正刑法分则的12个条文,并增加8个条文规定了若干新罪,这些修正与当前打击犯罪的要求密切相关。本文从司法适用的角度分析了该修正案对刑法分则的主要修改、补充以及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中国刑法 司法适用 《刑法修正案(六)》
  • 简介:关于刑法修正案对"刑法总则"内容修改的合法性问题的"依法"审查,必须回归《立法法》的明确规定,笼统地断言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否有权修改刑法总则内容并不适当。"职业禁止"的保安处分法典化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刑法上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二元制裁体系的正式形成,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修改完善有利于实现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良好功效,但是终身监禁制度的横空出世却使得我国刑法"死刑过多"老问题尚未解决、"生刑过重"新"病灶"业已生成,我国刑罚改革的发展前景可谓喜忧参半。终身监禁的创设性修订完全背离了无期徒刑保留论的基本立场,突出违反了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经不起刑罚人道主义的正当性拷问,因而理论上应当反思"完全堵塞"犯罪人回归之路的终身监禁的合法性问题,立法上应删除在宣判死刑缓期执行改为无期徒刑之际即事先"预判"终身监禁的新规定,保留无期徒刑"准许假释"等补救措施的既有规定。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刑法总则 终身监禁 职业禁止 刑罚改革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了携带凶器盗窃按基本刑档处罚的条款。立法的规范目的在保障人权与保护法益中显然更为注重后者,即在侵害财产之外,因携带凶器盗窃可能对人身权利造成侵害,而将其独立规定为一种盗窃罪的特殊形态,但不能因它对人身造成的侵害危险,而将其认定为危险犯。携带凶器盗窃属于行为犯,依然是对财产的犯罪。应当在行为犯的框架下,判断携带凶器盗窃的未遂形态,并严格界定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的法条关系。

  • 标签: 规范目的 危险犯 行为犯 未遂形态
  • 简介:对《刑法修正案(七)》第5条修改所涉及的行为仍可采用刑法典第225条的罪名,刑法修正案(七)涉及十个新增罪名、五个修改罪名及五个原罪名,重点对《刑法修正案(七)》所涉及的相关犯罪的罪名进行了研究

  • 标签: 修正案罪名 刑法修正案 罪名研析
  • 简介:暴力袭警将从重处罚[原文]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解读]近年来,"暴力袭警"事件频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公安部今年4月透露的数据,2010年至2014年,公安民警因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而遭受暴力袭击负伤8880人,占负伤民警总数的42.8%,连续5年总体上升,其中2014年2417人,比2013年上升24.1%。"不少警察在执法时往往不希望惹事,小事大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出大事才采取手

  • 标签: 暴力袭警 暴力袭击 从重处罚 犯罪分子 社会影响 执行职务
  • 简介:近年媒体报道和民众舆论对立法议程的影响逐渐凸显,中国《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的背后都有媒体影响因素。媒体导向下的刑法修正,在体现宽严相济理念、节约立法成本的同时,也出现个别当宽而严或该严而宽的异化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隐含于媒体框架中的偏向性,对立法者造成偏向性引导。实现刑法修正异化的回归,需要立法者确立善待媒体意识,增强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超越媒体框架,还原客观事实,准确评价修正对象的社会危害性。

  • 标签: 刑法修正 媒体框架 异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