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师体罚学生致死的行为是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抑或意外事件?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对教师的定罪量刑,影响着教师的基本权利。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正确区分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意外事件。

  • 标签: 体罚 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 过失致人死亡 意外事件
  • 简介:数据化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社会具备显著的间接性特征。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经监管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属于构成要件要素,以行政裁量取代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责任的规范判断,突破了消极责任原则的约束,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创设了间接刑事责任。应当坚持刑法中的消极责任原则,将本罪修正为“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属于量刑情节。在预防性司法的理论进路下,应在社会风险管理的整体意义上理解犯罪风险预防,以《网络安全法》第74条为基础,以网络服务提供者为规制对象,构建层次分明的法律责任体系。具体来说,在能够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具有间接故意或过失时,适用“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不能明确认定其主观责任时,充分发挥刑法规范的积极调控功能。

  • 标签: 网络服务提供者 间接刑事责任 消极责任原则 法律责任体系 预防性司法
  • 简介:我国确立了“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法律)根据”论断,并形成了刑事责任根据中心论的研究范式,但却“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面临罪责关系的虚无化、刑事责任动态研究薄弱、体系性认识混乱等现实困局,研究刑事责任动态归责成为必然.从刑事责任根据论到动态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理论突围是刑事责任范畴实现知识转型的必由之路,应以罪责关系为理论原点,遵循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并重,导入刑事一体化理念及方法,整合协调正当化事由的体系定位与刑事责任归责体系的理论建构,突出正当化事由的归责意义与功能,建立由犯罪构成与正当化事由构成的刑事责任归责体系.

  • 标签: 刑事责任根据 犯罪构成 正当化事由 刑事责任归责
  • 简介:关于降低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争议由来已久,学者们各持己见。并且从我国立法文件的演变来看,对于该问题也确实存在反复。近来由于青少年暴力事件不断增加,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扩大化、低龄化的趋势,使得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呼声再度增强,以期发挥刑法的惩戒功能。关于刑法中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推定,一方面在经验领域内对先验性的事实争论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刑法的片段性,必然需要确定一个起点,而一旦该起点确定则必然存在高低上下之争。虽然弹性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可以弥补刑法片段性的不足,但也带来了更难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出于政策性因素的考虑,如果对青少年犯罪的规制不能脱离成年人刑法的"藩篱",即便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仍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在我国现有的刑法语境下,无需也不宜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 标签: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推定 控制能力与辨认能力 刑事政策
  • 简介:随着跨国公司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从事国际犯罪的行为越来越突出,国际社会追究跨国公司国际刑事责任的态度也更为积极。近年来,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刑事责任在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的认识和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究竟应当采取何种途径确保跨国公司的国际犯罪行为得以追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标签: 跨国公司 国际刑事责任 国际刑法
  • 简介:为了更好地惩治环境犯罪,我国《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中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但现有单位环境犯罪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主体范围不确定、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刑事责任实现方式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确定“双罚制”中的责任人员,提高司法效率;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减少主观方面认定的困难;增加单位资格刑设置,完善非刑罚措施等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促进单位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实现.

  • 标签: 单位环境犯罪 刑事责任 归责原则 承担方式
  • 简介:2016年1月,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快播公司开发的软件被称为“宅男神器”,拥有海量网络用户,加之庭审采用公开直播的方式,控辩双方就“技术中立”等多个问题展开激烈交锋,一时间“快播案”定性问题引起网民激烈讨论。快播公司等互联网企业在性质上该如何定性,其是否应该对存储在其公司服务器中的淫秽物品负责,互联网企业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应当承担何种责任,是刑法需要明确的事项。“技术中立”能否成为免责事由,刑事责任的规定是否会妨碍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也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 标签: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中立帮助犯 不作为犯罪
  • 简介:在多因一果造成的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由于被害人特殊体质情况的存在或者介入,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刑事责任出现较大争议。一般认为,准确处理此类案件的关键在于认定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是否应该在构成要件内对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我国刑法学理论中危害行为的有害性特征已经包含了对行为的价值判断,可以判定行为是否具有刑法上的评价意义,没有必要在其他层面再进行类似评价。针对目前有害性特征的判断相对模糊的情况,可以在方法论意义上借鉴客观归责理论中的具体规则以确定有害性。

  • 标签: 特殊体质 危害行为 有害性 客观归责
  • 简介:检察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关乎检察机关办案组织形式及检察权运行机制问题,是新一轮检察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大部制"弱化行政性纵向关系,在组织结构上实现检察管理的扁平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司法工作效率。试点过程中,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由于同质特征被整合划分为同一大部门成为普遍模式,但是否实行捕诉合一、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如何归属则出现了几种不同操作方式。理论界与实务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分歧与争论,而分歧的背后则隐藏着对我国检察工作现实状态的不同判断以及对检察改革的不同主张和期待。

  • 标签: 司法改革 内设机构 大部制 捕诉合一 捕诉分立
  • 简介:自1996年刑诉法实施之后,我国刑诉法历经17年再度修改,修改后的刑诉法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变动,出现了不少'闪光点'。庭前会议就是其中新增的一项制度。国外的刑事诉讼法中普遍存在审前准备程序,在审判前植入一个中间程序,这一直是我国学者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庭前会议制度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刑诉法中这项制度的空白。我国刑诉法第182条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解释》第183条的规定,审

  • 标签: 会议问题 刑事庭前 前会议
  • 简介:刑事拘留作为刑事诉讼五种强制措施之一,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定位。使用得恰当与否,不仅关系到刑事诉讼能否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我国刑事拘留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不同位阶的法律相互冲突、刑事拘留期限过长等问题,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泛化使用、目的扭曲、内部审批不严的问题。应当着眼于保障诉讼和保障人权这两个基本点,通过建立符合国情的无证拘留制度,将扭送纳入无证拘留制度,规范刑事拘留羁押场所,缩短刑事拘留期限,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刑事拘留回归其本质。

  • 标签: 刑事拘留 保障人权 无证拘留 司法审查
  • 简介:刑事司法中法律与政策的适用问题,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遇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导致刑事司法中法律与政策适用问题更加凸显。这一问题将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探索、研究和总结,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将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

  • 标签: 刑事司法 法律与政策 适用
  • 简介:在部分地区试行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节约了司法资源、提升了诉讼效率,但是从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适用范围相对窄、保障措施不健全、司法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等等,对此,本文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以期刑事速裁程序能不断完善。

  • 标签: 刑事速裁 司法资源 实施效率 权益保障
  • 简介: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并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此举既不符合法治精神,也不符合司法规律,更不符合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人权司法保障需求.梳理分析将精神损害排除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法律依据和学界观点,就赔偿精神损害的应然性作出论证,并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性构建意见.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赔偿范围 精神损害赔偿
  • 简介:刑事申诉检察业务为立足点,着力于司法瑕减的研究,结合复查刑事申诉案件中发现的司法瑕减展开论述,从刑事申诉案件中司法瑕减的认定、产生原因、危害后果以及如何预防司法瑕疵的产生和司法瑕疵处理的补充完善意见入手,以期为刑事申诉案件中司法瑕减的科学认定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刑事申诉 司法瑕减 认定标准 预防措施 完善建议
  • 简介:刑事诉讼法律解释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与一般法律解释相比,刑事诉讼法律解释具有自己的特性,需要对一般法律解释学和部门法解释学进行适度的改造。刑事诉讼法律解释的主体、解释的对象、解释的程序和方法等,是刑事诉讼法律解释的要素,需要从实在法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刑事诉讼 法律解释 解释要素
  • 简介:各国民法普遍以'雇主替代责任'解决雇佣侵权纠纷。我国《侵权责任法》回避了雇主替代责任概念,而是分别以'用人单位责任'和'个人劳务责任'对相关问题做出规定,造成概念混淆,给理论和实务带来不便。本文以雇主替代责任为命题,就该制度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雇主替代责任 雇佣关系 追偿权
  • 简介:对于数字时代,在保障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等方面,管理责任链,应当引起文档管理部门的关注与重视。一、对电子文档管理责任链的认识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文档管理的虚拟化,电子文档在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时,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渐趋复杂,对电子文档真实性、可靠性的需求愈加迫切,电子文档管理责任链成为用户之间信任关系的保障。电子环境下,文档流转过程中管理责任的链式接续要求更加凸显。

  • 标签: 电子文档 电子环境 流转过程 电子政务 数据交换 保障信息
  • 简介:刑事和解在于综合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互为依托而共同治理犯罪,加害人有进行赔偿并争取谅解的权利,被害人有获得赔偿和进行谅解的权利,司法机关掌握刑事和解的最终处分权。刑事和解有限性在于,犯罪客体框定了刑事和解的边界,刑事责任为保障民事救济让步有限,民事责任填补功能,以及惩罚与预防犯罪的功能均有限,刑事和解应保持惩罚与预防总量的平衡。刑事和解是“民事合意”与“刑罚减轻”间的协调,其中民事合意在范围、内容以及赔偿上均有自身的限度;刑罚减轻有自身的规则,但受到刑事和解有限性的严格拘束。

  • 标签: 民刑交叉 民刑互补 量刑均衡 被害人保护 刑罚功能
  • 简介:我国刑事司法的发展路径已经逐步从对域外经验的关注转变为对符合本土国情之立法规范、实务操作的完善,刑事司法改革的重心亦由浅层面的机制性调整走向深层次的制度性变革。如何从根本上巩固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信力,成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从刑事司法的本质属性及其运行规律的根本角度出发,在证据语境下思考刑事司法改革已成为改革中顶层设计者的必经之路。

  • 标签: 刑事司法改革 刑事证据 中国问题研究 语境 反思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