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的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60例,采用游离骨瓣成型手术整复法治疗的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过程顺利,对周围其他组织损伤少,外观塑形良好。结论游离骨瓣成型整复法有安全简便,骨瓣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好等优点,可以避免凹陷性骨折撬抬复位的并发症。

  • 标签: 颅骨凹陷性骨折 游离骨瓣成型手术 整复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过去一段时期我院收治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患儿7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骨瓣开颅复位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钻孔撬复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患儿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仅有1例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6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1.8%,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骨凹陷性骨折疾病患儿采用钻孔撬复术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缩短术后治疗时间。

  • 标签: 颅骨凹陷性骨折 小儿 钻孔撬复术 骨瓣开颅复位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10例患儿的年龄为8~27 d;均无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颅骨凹陷部位分别为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2例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余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结果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术后颅骨凹陷即时复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余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2~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合并出血的患儿随访时出血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大多数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

  • 标签: 颅骨骨折 婴儿,新生 复位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颅骨凹陷性骨折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78例,随机分为2组,A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下对患者进行骨瓣翘拨或去骨瓣后回纳术;B组患者采用非手术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出院后癫痫发作情况进行跟踪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B组患者比较,其良好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的疗效确切,其安全性较好。

  • 标签:
  • 简介:钛固定钉最初是用于开颅手术颅骨骨瓣的复位固定,极少用于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整复固定。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12月采用钛固定钉修复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18例,手术后外形美观,内固定稳定,无不良反应,疗效良好。

  • 标签: 颅骨凹陷性骨折 颅骨骨瓣 固定钉 骨折整复 复位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凹陷性骨折经骨瓣开颅Ⅰ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5例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切口脑脊液漏,骨折复位可,复查均无凹陷。结论无论是开放性或闭合性颅骨凹陷性骨折,经骨瓣开颅Ⅰ期修复,首选原骨片成形的手术方式,其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颅骨凹陷性骨折 骨瓣开颅Ⅰ期修复 颅脑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骨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采取延期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选取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所收治的颅骨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患者共30例作为分析对象,患者实施延期手术,回顾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术后12个月至36个月的随访,手术切口皆为甲级愈合。骨折皆获取完好的愈合,对骨瓣复查没有移位或塌陷。13例为癫痫发作,术后再出血没有产生,死亡0例。和实施手术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结论针对颅骨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患者,可以合理实施延期手术进行治疗,能够将手术并发症产生减少,将治疗效果提升。

  • 标签: 颅骨开放性粉碎性凹陷性骨折 延期手术 效果
  • 简介:目的介绍一期手术治疗前额凹陷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鼻漏的体会.方法对5例病人施行一期手术.预留前额部带蒂膜瓣,电灼额叶底创伤部位蛛网膜,使局部蛛网膜下腔闭合.修补硬膜裂伤,并用生物胶与骨膜瓣粘合;修复前颅底骨缺损,恢复其对额底硬膜的支撑和密闭性.结果全组病人均治愈,前额部观满意.5例脑脊液鼻漏,术后有4例停止,1例减少,经保守治疗后,亦停止.随访3~6月,无复发.结论闭合受损局部的蛛网膜下腔,修补硬膜裂伤;修复或重建前颅底骨缺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前额凹陷前颅底粉碎性骨折 一期手术治疗 脑脊液鼻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撕脱性骨折(avulsionfracture)是一类特殊的骨折,指在肌肉强烈收缩时导致的与肌腱相连的骨性突起或粗隆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骨质分离。理论上所有肌腱的止点都有可能发生撕脱性骨折,常见的部位有胫骨髁间隆突,尺骨鹰嘴,远节指骨基底部等。撕脱性骨折的症状与骨折相近,以伤处疼痛及关节活动部分受限为主要表现,其次就是局部的肿胀,压痛。由于肌腱的止点受到破坏,肌腱通常出现回缩现象,产生类似肌腱断裂的症状,影响关节的主动活动。治疗上主张手术将撕脱的骨块复位并坚强固定,以恢复肌腱的张力。

  • 标签: 撕脱性骨折 肌腱断裂 胫骨髁间隆突 关节活动 骨性突起 尺骨鹰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及闭合性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42例骨折进行正规的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并辅以理疗及肌皮瓣转移治疗。结果软组织损伤的条件对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 标签: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治疗方案
  • 简介:颅骨凹陷骨折在神经外科临床上较常见,骨折片的凹陷超过一定的限度须经手术复位.但是,达到理想的复位有时是比较困难.我们利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架撑旋转提升式的颅骨复位器对17例颅骨凹陷骨折做手术复位,效果较好.

  • 标签: 颅骨凹陷骨折 治疗 凹陷性骨折复位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单骨孔微创整复与传统手术治疗婴幼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对比分析。方法选择婴幼儿颅骨凹陷性骨折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单骨孔微创整复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整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婴幼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疗效相当,但小切口单骨孔微创整复治疗婴幼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值得借鉴。

  • 标签: 婴幼儿颅骨骨折凹陷性小切口微创整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KP治疗,观察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和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中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向椎体侧方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2±1.07)分、(1.84±0.71)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一年后,全部病例未出现伤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结论局麻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维持治疗效果。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局麻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何小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四川射洪县中医院四川射洪6292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07-01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年龄较大,器官老化,身体机能下降,有机质衰老,很容易受到外界作用力影响出现骨折。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变脆,骨骼的无机盐增多,骨折问题不可避免。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该充分提高老年性骨折认知,做好骨折预防,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性骨折的原因较为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受到外部直接撞击、打击、跌倒和车祸等导致,多为开放性骨折,并且伴有一定的神经、血管和肌肉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发生感染,加剧并发症出现,导致老年患者病情更为严重。②老年人骨质脆性增加,钙质吸收水平下降,如果不小心跌倒或是站立时用力不当,容易出现骨折。③受到外力作用下,受作用力区域并未骨折,但是在其他区域出现骨折,通常是在骨质薄弱区域发生骨折移位,对于软组织带来一定轻微损伤。④长期劳动中,某个关节部位长期受到外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生移位性骨折,此种骨折症状愈合速度缓慢。⑤老年人身体器官衰竭,伴有一定的基础疾病,如胃肠疾病、心脑血管和糖尿病等,会影响到老年人的骨质吸收,骨骼脆性增加,增加骨折几率。⑥北方冬春季节天气寒冷,路面积雪较滑,而老年人行动不便,很容易摔倒后骨折。尤其是老年人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生活较为节俭,一双鞋经常穿到鞋底抹平,这就导致鞋底与路面的摩擦系数下降,增加摔倒几率。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视觉、听力和行动力逐渐减弱,对于外界刺激神经反射迟钝,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神经反射速度较之成年人减慢10%~20%左右。尤其是老年人关节韧带僵硬,日常生活抬腿不便,弯腰曲背,重心前倾,行走多为小碎步。走路时身体摇摆,是由于老年人肌肉控制力不足,重心不稳容易跌倒。加之老年人跌倒保护发射力较差,跌倒时的伤害较大,容易出现骨折。如果老年人久坐不动,或是突然从卧倒体位转变为起立,可能出现眩晕和低血压症状猝然跌倒。老年人如果上下楼梯或是低头捡东西,同样可能出现骨折问题。老年性骨折类型多样,通常是在骨质疏松部位发生骨折,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1、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老年性骨折,股骨颈的骨小梁缺少的三角区,由于骨结构不牢固,骨质脆性较大,即便不受到较大的外部作用仍然会发生骨折。该位置的供血能力较差,骨折后痊愈速度缓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