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微血管的风险不但依赖于控制高血糖,还依赖于控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血糖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监测,以了解控制是否达标,并根据控制目标调整治疗。

  • 标签: 非糖尿病者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疾病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造影在心痛多支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查16例有典型冠心病心绞痛而无心电图改变病例。结果16例均有二支以上的血管。结论由于心电图的局限性,造影在多支病变中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冠脉造影 冠心病 多支血管病变 诊断 心绞痛 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直径、动静脉比例(AVR)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和心内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明确诊断或怀疑冠心病并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Gensini评分标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视网膜眼底照相选取右眼的颞上和颞下测出视乳头第一交叉后2PD处,均为同一级的分支彼此相邻的视网膜动静脉血管为直径测量血管。视网膜血管直径的测定采用随机的定量分析软件完成的。结果本研究共入选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周围社区114名明确诊断或怀疑冠心病的社区患者,冠心病组视网膜血管动静脉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呈显著负相关,(r颞上=–0.269P<0.01;r颞下=–0.256P<0.05)。结论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和动静脉比例(AVR)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良好。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眼底血管照相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视网膜血管动静脉比例AVR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尿酸血症和血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2021年4月-202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2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根据其血尿酸的水平分成2组,即血尿酸水平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均60例。对2组患者分别实行造影术检查,观察其血管的情况(Gensini评分)。再按照主要的狭窄程度超过50%将患者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观察3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结果:血尿酸正常组Gensini评分为(80.22±20.11)分,高尿酸血症组的Gensini评分为(116.23±27.22),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主要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分为患者中(60例),单支病变患的血尿酸水平为(337.77±80.88)μmol/L,双支病变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为(357.66±87.55)μmol/L,三支病患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为(411.65±90.49)μmol/L,三组数据差异大,p<0.05。结论:和血尿酸水平正常患者相较而言,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管更显著,而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中,血管支数越多,其血尿酸水平越高,由此可得,高尿酸血症和血管属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冠脉血管病变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重要治疗手段,而冠状动脉分叉小血管介入治疗中较常见,普通球囊扩张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会影响分支血管血流,急性闭塞仍会引起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药物涂层球囊作为新的介入技术适合于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及分叉病变。然而,关于药物洗脱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介入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介入治疗的近中期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另一重保障,为临床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球囊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重要治疗手段,而冠状动脉分叉小血管介入治疗中较常见,普通球囊扩张后易出现不良反应,会影响分支血管血流,急性闭塞仍会引起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药物涂层球囊作为新的介入技术适合于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及分叉病变。然而,关于药物洗脱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介入治疗的应用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药物球囊与普通球囊在分叉小血管介入治疗的近中期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另一重保障,为临床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球囊 冠心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小血管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挑战,日益引起重视。早期发现和预防脑小血管具有重要的意义。视网膜微血管是唯一能够在活体上观察到的人体终末血管,可作为脑小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观察窗口。文中通过病理生理、定量定性分析等对眼底病变与脑小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视网膜微血管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简介:<正>糖尿病(DM)微血管是DM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和肌肉病变等,是DM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DM微血管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学者认为与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微血管变化、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方面有关,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述如下。1糖代谢紊乱在DM高糖条件下,继发性细胞内高葡萄糖可以激活关键的醛糖还原酶(AR),导致葡萄糖大量转化为山梨醇,后者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成果糖。由于山梨醇极性很强,不能自由透过生物膜而果糖又很少进一步代谢,以致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堆积,过多的

  • 标签: 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 糖代谢 糖尿病肾病 血液流变学异常 醛糖还原酶
  • 简介:摘要日益增多的数据显示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microvasculardysfunction,CMVD)与许多临床症状相关。本文将就目前用于识别存在于正常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主要侵入性技术方法作一综述,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运用中的适应症。

  • 标签: 冠心病,微血管功能障碍,冠脉血流量
  • 简介:血栓性微血管(ThromboticMicroangiopathes,TMA)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HELLP(HemolysisElevatedLiverEmzymesandLowPlatelets)综合征.

  • 标签: 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s-CRP与T2DM微血管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入选6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超声、Hs-CRP、肾功能、眼底等检查,并对Hs-CRP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①糖尿病病程、Hs-CRP与糖尿病微血管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患者Hs-CRP明显升高,且是预测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性标志物之一。早期测定Hs-CRP水平有助于评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病情及预后。

  • 标签: 糖尿病 Hs-CRP 微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糖尿病微血管是糖尿病常见的特异性并发症,可累及肾脏、神经、视网膜、心肌等全身多个组织器官。胰激肽原酶作为一种经典的微循环改善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中的机制可能涉及保护内皮细胞、影响微血管生成和通透性以及减少组织纤维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微循环对于预防、延缓、治疗糖尿病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心肌病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而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损害患者各脏器的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故糖尿病微血管的防治已愈加受到临床重视。肠道菌群作为一种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且影响着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预后。该文中我们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微血管的关系及发病机制,以及未来对肠道菌群和糖尿病微血管的研究前景,旨在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肠道菌群 微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微血管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50例2型糖尿病微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50例2型糖尿病未并发微血管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出率与心电图异常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88%(44/50),较对照组的34%(17/50)明显更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及其他心电图异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微血管造成的心脏损害,在糖尿病心肌病与糖尿病并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临床应予以重视。。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脏 微血管病变 心电图 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共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3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清栓酶与地巴唑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葛根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19例(44.2%)显效,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10例(23.3%)显效,总有效率为79.1%,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葛根素 老年性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铁代谢相关指标在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41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为T2DM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47例为NPDR组,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34例为EDN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铁、铁蛋白以及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铁与NPDR和EDN发生的关系。结果NPDR组[(16.22±5.06) μmol/L]和EDN组[(15.71±4.15) μmol/L]血清铁水平显著低于T2DM组[(18.38±5.91) μmol/L]。NPDR组和EDN组与T2DM组相比,病程、甘油三酯、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是NPDR和EDN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925,95% CI:0.857~0.998,P<0.05;OR=0.899,95% CI:0.818~0.988,P<0.05),血肌酐和病程是NPDR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3,95% CI:1.027~1.160,P<0.05;OR=1.044,95% CI:1.014~1.075,P<0.05)。结论血清铁是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 标签: 血清铁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糖尿病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4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微血管分为有微血管组(41例)和无微血管组(43例),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研究对象HbA1c浓度以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结果有微血管组患者HbA1c浓度以及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均高于无微血管组和对照组,无微血管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患者HbA1c检测结果与健康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HbA1c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临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