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内皮1(ET-1)水平及其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4例骨肉瘤患儿、67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及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ET-1水平,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肉瘤肺转移患儿的血清ET-1水平的影响因素。ET-1在预测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45例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随访18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血清ET-1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临床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结果骨肉瘤肺转移组血清ET-1水平97.23(65.13,134.98)ng/L显著高于骨肉瘤组60.21(43.12,74.63) ng/L和健康对照组34.45(12.01,63.03)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71,-4.9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累及双侧肺(OR=3.449)、肺转移灶数量≥3个(OR=3.449)、肺转移灶平均直径>5 cm(OR=6.501)及合并肺外部位转移(OR=4.369)均是骨肉瘤肺转移患者血清ET-1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发现,ET-1预测骨肉瘤患儿发生肺转移的临床效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0.841),当截断值为94.27 ng/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和92.6%。生存分析显示,ET-1水平与骨肉瘤肺转移患儿预后有关,ET-1水平越高,预后越差(OR=3.287,95%CI:1.119~9.547)。结论骨肉瘤肺转移患儿血清ET-1水平显著升高,ET-1可作为骨肉瘤有无肺转移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高水平的ET-1可能与骨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 标签: 骨肉瘤 肺转移 内皮素-1 儿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内皮(endothelin, ET)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强效血管收缩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T-1基因Lys198Asn多态性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文章综述了该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易感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内皮素-1 多态现象,遗传学 疾病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大内皮-1(ET-1)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SCD)、心衰再住院及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衰患者220例。按照基线血浆大ET-1水平三分位点分为3组:第1组(T1,<0.4 pmol/L,n=73)、第2组(T2,0.4~0.8 pmol/L,n=73)和第3组(T3,>0.8 pmol/L,n=74)。主要研究终点是SCD或室性心律失常(VA)。次要研究终点是心衰再住院,以及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联合终点。结果随访(25.1±14.3)个月,34例患者(34/220,15.5%)发生SCD或VA,98例患者(98/220,44.6%)发生心衰再住院,98例患者(98/220,44.6%)发生全因死亡84例(84/220,38.2%)或心脏移植14例(14/220,6.4%)。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以T1作为参照组,T2和T3水平的血浆大ET-1是SCD/VA(HR=3.207,95%CI 1.115~9.233,P=0.031,T2对T1;HR=3.598,95%CI 1.146~11.300,P=0.028,T3对T1)、心衰再住院(HR=1.707,95%CI 1.001~2.912,P=0.049,T2对T1;HR=2.666,95%CI 1.507~4.715,P=0.001,T3对T1)以及全因死亡和心脏移植联合终点(HR=1.964,95%CI 1.021~3.780,P=0.043,T2对T1;HR=3.853,95%CI 2.007~7.398,P<0.001,T3对T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大ET-1水平对于SCD、心衰再住院及全因死亡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血浆大ET-1可作为心衰患者SCD风险及心衰预后的危险分层因子。

  • 标签: 心力衰竭 大内皮素-1 心脏性猝死 心力衰竭再住院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3(Gal-3)、胱抑-C(Cys-C)和内皮-1(ET-1)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根据有无LVH分为非LVH组(66例)及LVH组(44例),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Gal-3、Cys-C和ET-1水平,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Gal-3、Cys-C和ET-1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al-3、Cys-C和ET-1水平对高血压LVH的诊断价值。结果高血压组Gal-3、Cys-C和ET-1水平高于对照组[(132.28 ± 38.18)μg/L比(110.60 ± 17.51)μg/L、(1.19 ± 0.12)mg/L比(0.81 ± 0.06)mg/L、(21.28 ± 0.72)ng/L比(16.50 ± 0.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Gal-3、Cys-C和ET-1水平高于非LVH组[(159.75 ± 36.37)μg/L比(113.96 ± 26.79)μg/L、(1.24 ±)mg/L比(1.16 ± 0.08)mg/L、(21.84 ± 0.71)ng/L比(20.90 ± 0.4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LVMI与Gal-3(r=0.650,P<0.01)、Cys-C(r=0.659,P<0.01)和ET-1(r=0.858,P<0.01)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Gal-3水平诊断高血压LV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95 CI 0.743~0.899,截断值为148.55 μg/L,灵敏度、特异度为59.10%、89.40%;Cys-C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672,95% CI 0.558~0.786,截断值为1.320 mg/L,灵敏度、特异度为43.20%、98.50%;ET-1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876,95% CI 0.811~0.941,截断值为22.275 ng/L,灵敏度、特异度为65.90%、95.50%;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948,95% CI 0.855~0.976,灵敏度、特异度为84.10%、98.5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Gal-3、Cys-C和ET-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LVH有良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高血压LVH的敏感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老年人 半乳糖凝集素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内皮缩血管肽-1 肥大,左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3(Gal-3)、胱抑-C(Cys-C)和内皮-1(ET-1)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0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根据有无LVH分为非LVH组(66例)及LVH组(44例),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Gal-3、Cys-C和ET-1水平,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Gal-3、Cys-C和ET-1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al-3、Cys-C和ET-1水平对高血压LVH的诊断价值。结果高血压组Gal-3、Cys-C和ET-1水平高于对照组[(132.28 ± 38.18)μg/L比(110.60 ± 17.51)μg/L、(1.19 ± 0.12)mg/L比(0.81 ± 0.06)mg/L、(21.28 ± 0.72)ng/L比(16.50 ± 0.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Gal-3、Cys-C和ET-1水平高于非LVH组[(159.75 ± 36.37)μg/L比(113.96 ± 26.79)μg/L、(1.24 ±)mg/L比(1.16 ± 0.08)mg/L、(21.84 ± 0.71)ng/L比(20.90 ± 0.4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LVMI与Gal-3(r=0.650,P<0.01)、Cys-C(r=0.659,P<0.01)和ET-1(r=0.858,P<0.01)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Gal-3水平诊断高血压LV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95 CI 0.743~0.899,截断值为148.55 μg/L,灵敏度、特异度为59.10%、89.40%;Cys-C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672,95% CI 0.558~0.786,截断值为1.320 mg/L,灵敏度、特异度为43.20%、98.50%;ET-1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876,95% CI 0.811~0.941,截断值为22.275 ng/L,灵敏度、特异度为65.90%、95.50%;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LVH的AUC为0.948,95% CI 0.855~0.976,灵敏度、特异度为84.10%、98.5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Gal-3、Cys-C和ET-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LVH有良好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高血压LVH的敏感指标。

  • 标签: 高血压 老年人 半乳糖凝集素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内皮缩血管肽-1 肥大,左心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MSO提取的香烟尘雾颗粒(DSP)暴露对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性研究。将32只8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DSP (0.75 ml/L)组、中剂量DSP (1.5 ml/L)组、高剂量DSP(3 ml/L)组。每组小鼠自鼻腔滴入含0.3% DMSO无菌生理盐水或含不同浓度的DSP溶液(每只20 μl),连续处理7 d。Myograph测定ETA受体激动剂ET-1和ETB受体激动剂蝰蛇毒素对气管环收缩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气管中ETA、ETB、ERK1/2、p-ERK1/2、p65、p-p65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SP滴鼻浓度依赖性增强蝰蛇毒素和ET-1对气管环的收缩效应,气管环浓度-收缩曲线左移。DSP滴鼻浓度依赖性增加小鼠气管ETA、ETB蛋白水平。高剂量DSP滴鼻显著升高小鼠气管p-ERK1/2和p-p65水平。结论香烟尘雾颗粒可能通过激活ERK1/2/NF-κB和上调内皮受体表达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改变。

  • 标签: 香烟尘雾颗粒 内皮素 气道高反应性 核转录因子κB
  • 作者: 张宇 刘际童 黄晓玲 胡霞 廖潜 李莉 唐轶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医学中心,长沙 410005 湖南省围术期加速康复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医学中心,长沙 410005 湖南省围术期加速康复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05 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急危重症代谢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0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皮受体A(ETA)抑制剂BQ-123对C57BL/6小鼠骨癌痛的镇痛效果,并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Ca)通道的作用。方法选用C56BL/6雄性小鼠30只,体重18~2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癌痛组(BCP组)、BQ-123组(BQ组)。BCP组和BQ组于左下肢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则注射等量D-Hanks’液。于接种后第7~21天,BQ组腹腔内注射BQ-123(10 nmol/d),BCP组则注射等量双蒸水(10 μl/d)。于术前1 d(T0)、术后第7天(T1)、第10天(T2)、第13天(T3)、第15天(T4)、第18天(T5)、第21天(T6)测定机械痛阈值(MWT)和后足使用评分。术后第21天,取L4~L6脊髓,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KCa通道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状酸性蛋白(GFAP)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IL)-1β的表达。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资料方法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BQ组于T2~T6时时间点MWT高于BCP组[(3.97±0.37) g比(3.31±0.56) g、(3.89±0.45) g比(3.22±0.88) g、(3.48±0.56) g比(2.78±0.51) g、(3.13±0.49) g比(2.20±0.33) g、(3.28±0.52) g比(1.95±0.5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367、3.418、3.571、4.744、6.734,P<0.05);于T3~T6时行走评分高于BCP组[(2.70±0.72) g比(2.20±0.49) g、(2.63±0.59) g比(1.77±0.40) g、(2.02±0.65) g比(1.30±0.51) g、(1.83±0.61) g比(1.27±0.52)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406、5.859、4.905、3.815,P<0.05);脊髓BKCa通道表达明显高于BCP组(0.27±0.03比0.18±0.02),GFAP表达低于BCP组(0.31±0.02比0.4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406、7.276,P<0.05);TNF-α和IL-1β表达低于BCP组[(286.45±15.94) pg/mg蛋白比(217.62±15.48) pg/mg蛋白、(178.28±18.26) pg/mg蛋白比(148.15±12.87) pg/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152、4.795,P<0.05)。结论腹腔内注射ETA拮抗剂BQ-123可减轻小鼠骨癌痛,其机制可能与BKCa通道表达上调、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受抑制有关。

  • 标签: 骨癌痛 内皮素受体 钾离子通道 脊髓 星形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和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的效果比较及对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1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8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40例(丙泊酚组),采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40例(依托咪酯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后血浆一氧化氮、内皮-1、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依托咪酯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 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言语应答时间均明显短于丙泊酚组[(57.48 ± 2.63) s比 (86.17 ± 7.41) s、(4.39 ± 2.56) min比(6.42 ± 2.58) min、(5.39 ± 2.56) min比(9.42 ± 2.58) min、(5.21 ± 1.99) min比(8.75 ± 2.54) min和(8.39 ± 2.56) min比(13.42 ± 2.5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气腹后0.5、1.0和1.5 h一氧化氮和内皮-1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插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78.42 ± 4.68) mmHg(1 mmHg = 0.133 kPa)比(74.11 ± 6.63) mmHg、(132.86 ± 8.71) mmHg比(111.24 ± 3.56)mmHg和0.982 ± 0.032比0.953 ± 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17.5%(7/40)比47.5%(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好,有效抑制一氧化氮和内皮-1的释放,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二异丙酚 依托咪酯 麻醉,静脉 一氧化氮 内皮缩血管肽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和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的效果比较及对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1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8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40例(丙泊酚组),采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40例(依托咪酯组)。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后血浆一氧化氮、内皮-1、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依托咪酯组意识消失时间、气管插管时间、 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言语应答时间均明显短于丙泊酚组[(57.48 ± 2.63) s比 (86.17 ± 7.41) s、(4.39 ± 2.56) min比(6.42 ± 2.58) min、(5.39 ± 2.56) min比(9.42 ± 2.58) min、(5.21 ± 1.99) min比(8.75 ± 2.54) min和(8.39 ± 2.56) min比(13.42 ± 2.5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气腹后0.5、1.0和1.5 h一氧化氮和内皮-1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插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78.42 ± 4.68) mmHg(1 mmHg = 0.133 kPa)比(74.11 ± 6.63) mmHg、(132.86 ± 8.71) mmHg比(111.24 ± 3.56)mmHg和0.982 ± 0.032比0.953 ± 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17.5%(7/40)比47.5%(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腹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依托咪酯静脉麻醉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好,有效抑制一氧化氮和内皮-1的释放,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二异丙酚 依托咪酯 麻醉,静脉 一氧化氮 内皮缩血管肽1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厄贝沙坦对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内皮-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于2019年8月-2021年7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增加厄贝沙坦用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应用在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用药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厄贝沙坦 ET-1 NO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中铁调(HAMP)变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铁调敲降和过表达的慢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转染72 h。实验组分为4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铁调过表达组(HAMP+组)及其对照组(Cont+组),铁调敲降组(HAMP-组)和其对照组(Cont-组)。间接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分组同血管内皮细胞分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铁调蛋白(HAMP)、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和CD63、成骨细胞蛋白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检测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中,HAMP+组铁调蛋白表达(1.21±0.02,t=5.80,P<0.05)高于对照Cont+组。HAMP-组铁调HAMP-组蛋白表达(0.76±0.02,t=6.56,P<0.05)低于对照Cont-组。共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蛋白ALP、OCN、RUNX2表达,在HAMP+组成骨细胞中(1.07±0.01、1.61±0.03、1.94±0.01,t=313.40、184.30、309.50,P<0.05)高于Cont+组;在HAMP-组中蛋白表达低于对照Cont-组(0.70±0.05、0.74±0.01、0.75±0.01,t=3.52、15.90、17.67,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内铁调表达量改变会对成骨细胞产生影响,机制可由"铁调-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途径驱动,提示了铁调对骨代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铁调素 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的血清内皮(ES)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南京梅山医院COPD患者120例和健康志愿者50例,检测血清ES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血清中ES与COPD分级、肺功能、血气分析及炎症相关标志物的相关性;同时,比较抗炎治疗前后COPD患者血清ES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COPD组血清ES均明显增高(P<0.01),急性加重期COPD组血清ES明显高于稳定期COPD组(P<0.01),GOLD Ⅲ-Ⅳ级患者血清ES水平明显高于GOLD Ⅰ-Ⅱ级(P<0.01)。无论在稳定期还是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中,血清ES水平与炎症相关指标CRP和VEGF均呈正相关(P<0.05),与肺功能指标FEV1%pre和FEV1/FVC(%)呈负相关(P<0.05)。而且,抗炎治疗后COPD患者血清E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COPD患者血清中ES水平明显增高,通过检测血清ES的水平可以预测COPD病情的严重程度。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内皮抑素 C反应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Purtscher病的疗效及对视力和房水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1(E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Purtscher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比较两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治疗3、6周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房水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IL)-1β、IL-2、IL-6和房水NO、ET-1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9% (31/32)比75.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55,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0.44 ± 0.13比0.35 ± 0.12、0.88 ± 0.16比0.62 ± 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眼动脉Vmax、Vmin和视网膜中央动脉Vmax、Vmin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29.42 ± 0.93)cm/s比(28.65 ± 0.90)cm/s、(8.04 ± 1.08)cm/s比(6.95 ± 1.12)cm/s、(8.42 ± 1.21)cm/s比(8.39 ± 1.19)cm/s、(4.05 ± 0.61)cm/s比(3.58 ± 0.57)cm/s;治疗6周后:(31.72 ± 1.03)cm/s比(29.58 ± 0.95)cm/s、(9.81 ± 1.06)cm/s比(7.78 ± 1.15)cm/s、(12.01 ± 1.23)cm/s比(10.82 ± 1.07)cm/s、(4.65 ± 0.47)cm/s比(4.02 ± 0.36)cm/s];观察组治疗3、6周后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RI低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0.76 ± 0.06比0.80 ± 0.05、0.70 ± 0.03比0.76 ± 0.04;治疗6周后:0.71 ± 0.05比0.75 ± 0.04、0.68 ± 0.04比0.72 ±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房水TNF-α、IL-1β、IL-2、IL-6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2.61 ± 0.38)μg/L比(4.75 ± 0.41)μg/L、(3.45 ± 0.28)μg/L比(6.28 ± 1.05)μg/L、(6.28 ± 0.34)μg/L比(9.45 ± 1.14)μg/L、(9.82 ± 1.66)ng/L比(12.45 ± 2.31)ng/L;治疗6周后:(0.98 ± 0.23)μg/L比(1.44 ± 0.27)μg/L、(1.11 ± 0.36)μg/L比(1.69 ± 0.38)μg/L、(3.68 ± 1.02)μg/L比(5.73 ± 1.15)μg/L、(4.11 ± 1.19)ng/L比(7.38 ± 1.0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房水NO水平高于对照组[(56.49 ± 9.17)μmol/L比(50.22 ± 8.68)μmol/L、(60.18 ± 8.27)μmol/L比(53.24 ± 7.96)μmol/L],ET-1水平低于对照组[(60.77 ± 9.61)ng/L比(65.02 ± 10.85)ng/L、(56.59 ± 7.22)ng/L比(61.18 ± 6.7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Purtscher病,可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视力,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曲安奈德 Purtscher病 视力,眼睛 炎症趋化因子类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Purtscher病的疗效及对视力和房水炎性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1(E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Purtscher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比较两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治疗3、6周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房水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IL)-1β、IL-2、IL-6和房水NO、ET-1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9% (31/32)比75.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55,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0.44 ± 0.13比0.35 ± 0.12、0.88 ± 0.16比0.62 ± 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眼动脉Vmax、Vmin和视网膜中央动脉Vmax、Vmin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29.42 ± 0.93)cm/s比(28.65 ± 0.90)cm/s、(8.04 ± 1.08)cm/s比(6.95 ± 1.12)cm/s、(8.42 ± 1.21)cm/s比(8.39 ± 1.19)cm/s、(4.05 ± 0.61)cm/s比(3.58 ± 0.57)cm/s;治疗6周后:(31.72 ± 1.03)cm/s比(29.58 ± 0.95)cm/s、(9.81 ± 1.06)cm/s比(7.78 ± 1.15)cm/s、(12.01 ± 1.23)cm/s比(10.82 ± 1.07)cm/s、(4.65 ± 0.47)cm/s比(4.02 ± 0.36)cm/s];观察组治疗3、6周后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RI低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0.76 ± 0.06比0.80 ± 0.05、0.70 ± 0.03比0.76 ± 0.04;治疗6周后:0.71 ± 0.05比0.75 ± 0.04、0.68 ± 0.04比0.72 ±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房水TNF-α、IL-1β、IL-2、IL-6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2.61 ± 0.38)μg/L比(4.75 ± 0.41)μg/L、(3.45 ± 0.28)μg/L比(6.28 ± 1.05)μg/L、(6.28 ± 0.34)μg/L比(9.45 ± 1.14)μg/L、(9.82 ± 1.66)ng/L比(12.45 ± 2.31)ng/L;治疗6周后:(0.98 ± 0.23)μg/L比(1.44 ± 0.27)μg/L、(1.11 ± 0.36)μg/L比(1.69 ± 0.38)μg/L、(3.68 ± 1.02)μg/L比(5.73 ± 1.15)μg/L、(4.11 ± 1.19)ng/L比(7.38 ± 1.0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6周后房水NO水平高于对照组[(56.49 ± 9.17)μmol/L比(50.22 ± 8.68)μmol/L、(60.18 ± 8.27)μmol/L比(53.24 ± 7.96)μmol/L],ET-1水平低于对照组[(60.77 ± 9.61)ng/L比(65.02 ± 10.85)ng/L、(56.59 ± 7.22)ng/L比(61.18 ± 6.7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Purtscher病,可改善眼部血流动力学,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视力,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曲安奈德 Purtscher病 视力,眼睛 炎症趋化因子类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下黄连(BBR)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将hREC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高糖组(HG组)、BBR处理组(BN组)、BBR+高糖处理组(BH组)。各组细胞均置于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中培养。NC组、HG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5、30.0 mmol/L葡萄糖。BN组培养基中加入5.0 mmol/L葡萄糖和5.0 mmol/L BBR;BH组培养基中加入30.0 mmol/L葡萄糖和5.0 mmol/L BBR。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 (Cyt-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两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G组比较,BH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HG组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G组比较,BH组细胞中Bax、Cyt-C、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Bcl- 2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环境下BBR可通过影响凋亡蛋白表达抑制hREC凋亡。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内皮 血管 细胞凋亡 黄连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对宫颈癌放疗的增敏作用。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中晚期宫颈癌(ⅡB~ⅣA期)患者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1周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于治疗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结果试验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93%(28/30)比87%(26/30)和97% (29/30)比93%(2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bFG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88.07 ± 37.53)ng/L比(227.27 ± 142.61)ng/L和(21.03 ± 5.75)ng/L比(38.34 ± 18.17)ng/L,对照组:(120.04 ± 81.22)ng/L比(197.34 ± 142.41)ng/L和(24.04 ± 7.29)ng/L比(39.78 ± 13.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bFGF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同步放化疗有进一步下调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提升放化疗敏感性和近期疗效的趋势。

  • 标签: 宫颈肿瘤 内皮抑素类 放射疗法 辐射增敏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对宫颈癌放疗的增敏作用。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中晚期宫颈癌(ⅡB~ⅣA期)患者6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1周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于治疗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结果试验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93%(28/30)比87%(26/30)和97% (29/30)比93%(2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bFGF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88.07 ± 37.53)ng/L比(227.27 ± 142.61)ng/L和(21.03 ± 5.75)ng/L比(38.34 ± 18.17)ng/L,对照组:(120.04 ± 81.22)ng/L比(197.34 ± 142.41)ng/L和(24.04 ± 7.29)ng/L比(39.78 ± 13.3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bFGF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联合同步放化疗有进一步下调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提升放化疗敏感性和近期疗效的趋势。

  • 标签: 宫颈肿瘤 内皮抑素类 放射疗法 辐射增敏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rh-endostatin)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平均分为0.125 mg rh-endostatin组、0.250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100 μl不同剂量的rh-endostatin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玻璃体腔注射前,注射后1、3、7、14、30和60 d,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下分别检查术眼眼前节和眼底,测量术眼眼压;于注射前,注射后7、30和60 d分别进行兔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于注射前,注射后14和60 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于注射后60 d摘除眼球,各组取其中3只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取3只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前节、后节均未见明显改变,其中0.125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于注射后1 d各有1眼前房出现絮状渗出,分别于注射后7 d和14 d渗出完全吸收。OCT图像显示未出现异常光反射及形态改变。观察期间,各组注射前后各时间点间眼压值、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34、0.101、0.476,F时间=1.709、2.479、1.706,均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各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0.125~0.500 mg rh-endostatin是安全的。

  • 标签: 血管内皮抑制素 玻璃体腔注射 眼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重组人血管内皮联合顺铂治疗90例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9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通过交替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45例:单独实施顺铂治疗;观察组45例:予以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联合顺铂治疗。比对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与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性68.89%高于比对组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与比对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予以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联合顺铂效果确切,治疗安全性高,可行性强,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顺铂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恶性 胸腔积液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蒜(allicin)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ra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增殖、凋亡、迁移、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探究大蒜抑制硬膜外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将生长状态良好的RVECs分为对照组(0 mg/L)、25 mg/L组、50 mg/L组和100 mg/L组。根据组别加入含相应大蒜浓度的细胞培养基培养24 h,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PI/RNase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百分比,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管腔形成法察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JAK2、STAT3、p-STAT3、PCNA、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随机数字法将36只成年雄性的SD大鼠均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大蒜组,术后第28天察看各组大鼠硬膜外瘢痕产生状况,并使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组大鼠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目、胶原密度、血管数量、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大蒜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细胞迁移能力及管腔形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蒜各组中G1期和S期细胞百分比随大蒜浓度逐步下降(P<0.05),G2期细胞百分比和细胞凋亡率则随大蒜浓度逐步上升(P<0.05),细胞被阻滞在G2/M期。随着大蒜浓度的升高,细胞内JAK2、STAT3、p-STAT3、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逐步下调(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逐步上调(P<0.05),p-STAT3/STAT3比例下降(P<0.05),Bax/Bcl-2比例上升(P<0.05)。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感染或步态异常。假手术组椎板外区域和生理盐水组硬膜外区域可观察到致密的瘢痕组织,而大蒜组中硬膜外瘢痕与硬脑膜之间有明显的间隙,胶原密度、血管数量、p-STAT3蛋白密度以及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大蒜抑制椎板切除术后血管生成及硬膜外瘢痕严重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JAK2/STAT3信号通路实现。

  • 标签: 瘢痕 大鼠 内皮,血管 血管生成调节剂 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