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具有乳头特征浸润甲状腺滤泡肿瘤和结节甲状腺临床病理特征,供临床借鉴。方法:以2021年5月-2023年5月本院接诊具有乳头特征浸润甲状腺滤泡肿瘤病患35例为A组,另以同期接诊结节甲状腺肿病患40例为B组。分析两组镜检以及巨检病理特征,同时对各组检查结果作出比较。结果:A组巨检发现结节通常在甲状腺包膜附近,呈灰白色,中心部分明显纤维化,切面平整亦或者是凹陷,部分较大病灶为囊;镜检发现多数结节无包膜,有中心性病灶,大部分乳头上皮为毛玻璃,且部分伴砂粒体。B组巨检发现结节大小以及数量均不等,镜检发现结节包膜厚薄以及滤泡大小均不等。A组单发结节比例为85.71%、囊性病变病例为11.43%、多发结节比例为8.57%,同B组20.0%、55.0%以及8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包膜比例为5.71%,同B组15.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具有乳头特征浸润甲状腺滤泡肿瘤以及结节甲状腺肿都存在比较明显病理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病理特征,可为临床医师鉴别诊断具有乳头特征浸润甲状腺滤泡肿瘤以及结节甲状腺肿提供重要指导。

  • 标签: 乳头状核特征 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病理
  • 作者: 苏鹏 张晓芳 刘红刚 纪小龙 王铁生 张仁亚 敖启林 许跃 刘志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8,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病理科,无锡 214063,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27202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病理科,武汉 43003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45005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12(现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 200233)
  • 简介:摘要目的拟评价病理医生对于"具有乳头特征浸润甲状腺滤泡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 NIFTP)"判读一致。方法选取我国不同地区9位病理医生对30例NIFTP数字切片进行判读。评分内容包括三点:细胞大小和形状,核膜不规则度,染色质特点。以上各项指标,有,评分为1;无,评分为0;将结果相加,得出总分0~3。总评分2~3,判读为NIFTP。结果我国病理医生判读总体具有微弱一致(Kappa值为0.081 4),其中对核膜不规则度判定一致最佳(Kappa值为0.193 6),对细胞大小和形状判定一致最差(Kappa值为0.102 2)。7名高年资病理医生判读总体一致优于9位医生,但总体结果仍为微弱(Kappa值为0.134 1)。对核膜不规则度(Kappa值为0.267 4)和染色质特征(Kappa值为0.257 3)判读一致弱,但仍高于对细胞大小和形状判读一致(Kappa值为0.073 0)。本研究判读一致总体略低于亚洲研究,高年资病理医生对于核膜不规则度判读一致优于亚洲研究。结论对于NIFTP细胞特点观察者间差异可能是由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个人对判读标准理解、地理差异甚至一些不确定原因造成。我国病理医生在判读NIFTP细胞特征方面一致低,应进一步推广并细化NIFTP细胞判定标准。对于形态学提示NIFTP病例,应推荐采用免疫组化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排除高危基因突变。

  • 标签: 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观察者间差异 细胞核评分系统 数字切片
  • 简介:【摘要】目的:从超声影响学特征以及临床特征分析包裹浸润滤泡甲状腺乳头状癌差异,以便临床更好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3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选取包裹浸润检查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包裹滤泡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下常具有良性结节特征,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及可见声晕,多表现为等回声或低回声,以周边环状血流为主,浸润滤泡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不规则,更多表现为极低回声,以内部条状血流为主。结论:两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影像图像显示外形、回声、血流均有一定差异,可通过超声进行诊断区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患者临床资料。浸润IPMN 26例,浸润IPMN 14例。浸润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浸润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良恶性。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具有脊索特征浸润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极其罕见组织学特征浸润尿路上皮癌,组织学上以突出细胞条索和丰富细胞外黏液基质为特征肿瘤局灶区域多含有典型高级别浸润尿路上皮癌。免疫表型上,肿瘤仍表达尿路上皮标志物。过碘酸-雪夫(PAS)特殊染色呈阳性,染色标记中未见细胞内黏液存在。荧光原位杂交未检测到EWSR1-NR4A3融合基因。本例患者术后未做任何治疗,6个月后死亡。由于文献报告例数有限,与普通型高级别浸润尿路上皮癌预后是否有差异,尚需更多病例积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3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切片HE染色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结果HE染色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癌巢多呈桑椹状或微乳头状,与周围纤维组织间有明显间隙。免疫组化染色ER、PR、C-erbB-2、CD44v6呈阳性,Actin(sm)呈阴性,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EMA染色呈阳性。结论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组织形态独特、侵袭和淋巴转移率高、预后差,无论其成分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 标签: 微乳头状癌 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乳腺浸润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择取过去两年(2015.2-2017.2)在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28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每位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等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乳腺浸润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文献进行探究。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及体征均无明显特征,而在病理组织方面,28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细胞则均具有明显特征,即癌细胞均为大小不等小腺和微乳头状恶性肿瘤团,且肿瘤细胞生长状态均为中空簇状生长。28例研究对象中共计2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检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5.0%。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28例研究对象其ER、PR、P53、Her-2、CD31阳性率分别为57.14%(16/28)、46.43%(13/28)、39.29(11/28)、57.14%(16/28)、57.14%(16/28)。而CK7以及EMA二者阳性率则均达100%。结论乳腺浸润乳头状癌其病理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特征,可通过对每位受检者病理特点不同进行初步诊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病理组织 病理特征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癌转移 转移率
  • 简介:目的探讨整块剜除术治疗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4例患者,采用直出绿激光及水刀行整块剜除术治疗膀胱肿瘤。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来评估手术安全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整剜除肿瘤,手术时间平均13mm。术中出血少,无膀胱穿孔,无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2-6h,导尿管保留48h,随访3个月至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整块剜除术治疗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特点,并能保持肿瘤形态完整,有利于精确病理学分期分级,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 标签: 膀胱肿瘤 整块剜除术 绿激光 水刀 经尿道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小叶癌(ILC)与浸润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9月152例乳腺癌患者为例,其中ILC患者20例,IDC患者132例。以两组患者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激素水平以及病理分型情况对比其病理特征,同时对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大小情况,ER,PR,Her-2,Ki-67阳性表达情况与阴性表达情况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数量ILC与IDC(P>0.05)。结论:对比ILC患者ER、Her-2、Ki-67阳性率均高于IDC,其中PR阳性率ILC低于IDC。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06—2011年间我院收治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27例,对其切片标本进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验,观察病理改变情况,分析病理特征。结果:27例患者病理组织均具有典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病理特征肿瘤细胞排列成癌团为微乳头状、小腺,且大小不等,肿瘤细胞呈中空簇状生长,乳头中心纤维血管轴心较少。其中20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送检淋巴结转移率为74.1%,转移癌形态仍保持乳头状或腺管状结构。ER阳性率为59.3%,PR阳性率为48.1%,Her-2阳性率为59.3%,CD31阳性率为59.3%,CK7与EMA阳性率均为100%。结论:通过检测分析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对乳腺浸润乳头状癌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疗及预后效果。

  • 标签: IMPC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浸润乳头状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为主(9/9)。其中例1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并见局灶区黏液变,类似乳腺微乳头状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2例肿瘤中微乳头状癌成分MUC1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极向反转型表达模式;GCDFP-15在2例中均阳性,雄激素受体(AR)在例1中阳性;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GATA3,不表达DOG1、mammaglobin、S-100蛋白;HER2经免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均阴性。结论浸润乳头状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涎腺导管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可出现一些少见形态,加强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乳头状癌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32例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复习其病理形态。结果①病理分型32例患者中,单纯型14例,构成比为43.8%;伴有浸润导管癌11例,构成比为34.4%;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构成比为15.6%;伴有黏液癌2例,构成比为6.3%。②病灶成分分组及其淋巴结转移情况32例患者病灶成分分组中,<50%组15例,构成比为46.9%;≥50%组17例,构成比为53.1%。淋巴结转移情况中,<50%组阳性率为80.0%,≥50%组阳性率为94.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中,雌激素抗体阳性例数27例,阳性率为84.4%;孕激素受体阳性例数25例,阳性率为78.1%;P53抑癌基因阳性例数26例,阳性率为81.3%;癌基因cerbB2阳性例数18例,阳性率为56.3%。结论对乳腺浸润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率,对病理活检、治疗以及随访观察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特征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壶腹部发生浸润乳头状癌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80岁老年女性病例,肿瘤表面呈壶腹内乳头状管状肿瘤,下方浸润成分以微乳头状癌为主。肿瘤同时显示肠型、胰胆管/胃型特征,为混合型。微乳头状癌区可见特征中性粒细胞浸润。目前需要积累该部位病例以形成WHO壶腹部肿瘤分类独立组织学亚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治疗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82例肌层浸润膀胱癌(<T2期)患者,其中40例患者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HoLRBT组),42例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TURBT组)。观察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并发症、术后病理及复发情况。结果HoLRBT组膀胱冲洗时间、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TURB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oLRBT组术中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有1例患者发生膀胱穿孔;TURBT组术中有6例患者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例患者发生膀胱穿孔;HoLRBT组术后病理中有肌层组织情况及术后肿瘤残留率明显优于TURBT组(P<0.05)。随访两年,两组肿瘤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 vs. 19.0%,P>0.05)。结论HoLRBT治疗T2期以内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后肿瘤残留,避免行二次电切除术。

  • 标签: 膀胱肿瘤 激光,固体 膀胱切除术
  • 简介:本文应用MIAS-300型图像分析系统对甲状腺良,恶性滤泡肿瘤各30例及正常甲状腺组织8例进行了形态定量测定及比较分析,旨在探寻形态定量指标在鉴别诊断中价值,并建立数据库,为计算机协助诊断疾病打下基础。常规制片,用个体测量法及群体测量法分别分析了每例100-145个滤泡上皮细胞,获得6项参数,包括面积,周长,形状因子,等效直径,黑度及核质比。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上述各项参数在良恶之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差异,表明这些参数在甲状腺滤泡肿瘤良恶鉴别中有一定价值,为数学病理学研究提供了一定资料。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滤泡性腺癌 鉴别诊断 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浸润乳头状癌是一种具有乳头结构特征、高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袭癌,本组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1、68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4年和1年入院,胃镜检查均提示胃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胃浸润乳头状癌。患者术后行FOLFOX4+紫杉醇方案化疗,1例术后3个月死于肝脏和腹腔广泛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钬激光治疗肌层浸润膀胱肿瘤(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NMIBC)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方法回顾分析57例被诊断为NMIBC患者行经尿道钬激光肿瘤切除术临床资料。年龄43岁~72岁,男性41例,女性16例。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完成,取截石位,激光功率10瓦~20瓦,采用直接汽化或直接根部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膀胱穿孔、水中毒及闭孔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术中术后无输血等。结论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是治疗NMIBC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钬激光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