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律儒家是瞿同祖先生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法的一个重要论断,其在国内外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文献表明,先秦诸子均认同尊卑贵贱并提倡忠孝,故阶级观念和家族主义是先秦诸子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而并非儒家的私学.儒家真正独特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了仁和仁政的学说.假若真的有法律儒家,其无疑应该是体现了儒家仁爱学说和精神的法制理想和原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落实和安顿.故有重新厘定法律儒家内涵的必要.不过,尽管瞿同祖先生当年关于法律儒家的相关论断需要作出适当的修正,但法律儒家也并非子虚乌有,而却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 标签: 典型合同 混合合同 示范法 立法
  • 简介:“乐教”概念是以历史相当悠久的“以乐为教”传统为基础的,是以由对这一传统的表彰、阐发而形成的“乐教”观念为前提而形成的。儒家论乐以“乐教”问题为中心,以“先王乐教”的历史传统、礼乐文化、礼乐关系之演变为背景,明雅俗之辨而崇“雅乐之教”,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和感动人心的艺术功能,以情感陶冶为核心,达到成就德性、塑造人格、谐和社会、移风易俗等平治天下的目的,追求“美善相乐”即审美与德性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

  • 标签: 乐教 雅乐之教 以乐成德 中和 礼乐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停地讨论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至少从表面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近代、现代的进程总是通过或者说是借助打破传统,才得以实现。但是,今天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展开思考。我想表达的是,时至今日,儒家礼文化依然有着生命力,并为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礼文化 儒家 现代与传统 中国近代化
  • 简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权力廉洁、正当运行的重要条件。由于中国社会存在着儒家"活法",它一般性地参与构造了权力运行的双重领域与二元秩序,即公共领域与"活法"领域、国法秩序与"活法"秩序。故此,权力的制度笼子必须延及权力运行的儒家"活法"领域与"活法"秩序。学界主流的权力制约理论存在两大不足:一是与中国的权力架构及运行实际存在差距;二是忽视了儒家文化对权力运行的影响。基于现代法治社会权力行使主体隐私权克减的通行法理,设计出既符合中国权力架构,又能控制权力行使主体的微观与私域行为,进而反制儒家"活法"对权力廉洁、正当运行的负面影响的制度尤为必要。

  • 标签: 儒家“活法” 权力制约 隐私权克减
  • 简介: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历经秦朝的打压、汉代的兴盛、宋代的分裂、明清的活跃、近代的扬弃以及现代的削弱与发展并存的过程。儒家思想兴盛的主要原因有政治因素、当时的思想文化形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和统治者的认同等几种因素。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儒家思想内部的变质、当时的文化危机和与主流统治思想相违背等等。

  • 标签: 儒家思想 兴衰历程 原因
  • 简介: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的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的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儒家思想学派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强调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我们应正确对待新儒家思想,重塑儒家的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吸收现代西学,深化中国文化,促进社会的现代

  • 标签: 社会思潮 保守主义 新儒家
  • 简介:儒家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人文主义,在世界文明对话中具有何种价值呢?新近一期的《人民论坛》刊载了杜维明的文章,对这一论题进行了相关探讨。杜维职说,他曾接受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邀请,参加了“文明对话年”活动的“名人团”,探索文明对话的原则。他当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儒家的恕道应该是文明对话的基础。著名的天主神学家孔汉思先生,提出基督教的金科玉律“己所欲,施于人”:好东西应该和别人分享,要把福音传播给其他人。当时杜维明跟孔汉思沟通说:“福音这个观念我是可以认同的,但是它可能异化成为一种抽象的普世主义,

  • 标签: 文明对话 儒家 恕道 《人民论坛》 人文主义 普世主义
  • 简介:由孔子首先阐发的对国家、民族和人生的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忧患意识,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出的以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为终极关怀.知识分子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以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标签: 精华部分 儒家学说 儒学思想 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 以道
  • 简介:当前,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族的复兴不只是经济的腾飞,更应当是文化的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积累的伟大智慧,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华文化必将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以新的姿态和新的形式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影响和地位。一、儒家学说是注重流动和传播的文化儒家文化自诞生后,能够传播到华夏各地,最重要的在于其具有开放与流动的学术品格,能不断吸收各个学派之长,随着人的流动与学术的传承而跨越时空,最终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 标签: 儒家文化 当代传播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基因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和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的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王梵志是我国唐初的一位诗人,他的诗轻快流畅、通俗易懂、讽刺辛辣,是我国敦煌文献中的重要研究部分。王梵志生活在唐代开明的社会文化下,儒家的思想对他影响很深,本文正是主要研究王梵志诗中的儒家思想,从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孝道观、教育观、礼教观三个方面阐述儒家思想对王梵志诗的影响。

  • 标签: 王梵志诗 儒家思想
  • 简介: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先秦儒家 义利观 现代启示
  • 简介:儒家文化之中的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文理念与深刻辩证思想色彩的宝贵遗产。中庸的实质告诉人们,为人做事都要坚持平衡与协调的法则,遵循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使万物和谐相生,人类和平共处,从而使自然和社会都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这不仅是人生智慧的瑰宝,而且对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标签: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中庸 当代启示
  • 简介:儒家教育思想中有重论辩、轻实践,重伦理道德教育、轻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面,对中职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中职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还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爱国、勤俭节约等思想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儒家思想 中职教育 关系 初探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一国人民根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做出的决定。创新和弘扬治理理念,必须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儒学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治理思想以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为理论基石。其中,人性论是其哲学依据;民本论是其核心价值;中庸观是其思维方法。系统把握这三大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儒家治理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治理体系 儒家思想 理论基础
  • 简介:必须看到,人文精神、德行主义的弘扬,是克服现代社会弊端的有效途径,而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在价值观念,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念。“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观点,“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象征着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被称为“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称自我实现,是自我的一种内在价值显现,指学习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作为目的的,而与之相对,“为人”则是指学习是以得到他人、社会主流观点的欣赏和赞美作为目的学习。

  • 标签: 为己之学 古之学者 内在价值 社会弊端 人文精神 社会主流
  • 简介: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先秦儒家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思想主要体现在自我导向学习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践行先秦儒家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思想,需要通过培养"三省吾身"的学习意识,构造"博约相辅"的学习模式,塑造"欲其自得"的学习行为等方式,不断提升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效率。

  • 标签: 先秦儒家 成人自我导向学习 思想 启示
  • 简介: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平均主义的源头,而是“均平”思想的起点。“均”乃均衡、公平之意,其实质是人人“各得其分”,而非人人“份额相等”。“均平”思想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适度的等差是社会有序且充满活力的必要保证,其缺陷在于以宗法血缘、政治强权而不是以素质能力为标准来区分等差。先秦儒家“均平”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可以为当下中国社会公平机制的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

  • 标签: 儒家 各得其分 均平 和谐
  • 简介:"为己之学"是儒家传统为学之道的主流,其实质"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儒家的学做人,大体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尊德性与道学问,二者的顺序上,尊德性是第一位,道学问是第二位。二者的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为学传统已渐行渐远,致使当代大多数学子对"为己之学"提法感到陌生,对其深刻内涵不甚了解,疑议丛生,不一而足。鉴于此有必要重提"为己之学",以唤起学子对"为己之学"真切的领会,即它是由本及末由体及用的正确为学之道。由此确立为己之心,笃实为己之心,正确处理学与用、闻与达的关系。将为己之学聚焦在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上,将为学功夫下在自身能力提高上,契合在内圣外王的功用目的上。

  • 标签: 儒家 “为己之学”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