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阳明与禅师往来密切,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诗僧雪江明秀和禅僧玉芝法聚,他正是在吸收和利用禅的基础上建立了心学思想。其后学弟子亦如此,由此形成交融之地域文化圈,这种地域性的交往活动,折射出明代中后期以阳明为中心的方外与儒士互动交流的特点:一者以诗会友,诗禅合一;二者探析义理,融会

  • 标签: 王阳明 雪江明秀 玉芝法聚 诗禅互动 儒佛交融
  • 简介: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型态的儒学与佛学,在佛教传入伊始就处于一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吸收、融合的关系之中。在这种复杂的演变关系中,佛教面对本土文化的排斥和打击,吸取儒家的伦理道德等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逐渐站稳了脚跟、并渐渐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且在中土与、道两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标签: 佛教传入 佛学 儒学 儒家 思想史 批判
  • 简介:从孔孟荀到宋明儒者,尽管思想在不断变化发展,但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政治功业,是为儒者一以贯之的人生追求.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层次,其一以贯之的精神则在于对个体的辩证否定和无限超越.之间,就此人生追求来看,有着相通性,也有其差别性,二者各以其特点,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

  • 标签: 内圣外王 五乘功果 有我与无我
  • 简介:有关阳明学与禅学关系的研究,历来学者往往在“是禅”、“非禅”之间,非此即彼。本文则试图跳出此巢穴,从事功与学理两个层面,来分析阳明学与禅学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交融关系,认为阳明良知说既是陆王心学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交融史上又一巅峰,并通过与禅宗这一中印文化交融的结晶及其深远影响作比较,凸显阳明良知说在此长期交融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标签: 阳明良知学 禅学 儒佛交涉
  • 简介:尊重生命是、道、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三家的生死智慧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精神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儒家 道家 佛家 生死智慧
  • 简介: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本文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顗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颉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智顗 儒佛关系 形神 实相
  • 简介:一、为了适合民情自称"西僧"由于范礼安(AlexandreValignani)神父的真知灼见,提出了"传教士中国化",从而使基督教能第三次传入中国。在澳门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1583年,罗明圣(M.Ruggieri)和巴范济(F.Passio)两位神父来到肇庆首次获得在内陆的居住权,但当时他们还不敢直说来意,因为明朝皇帝有"禁止夷人入境"的明令。但明朝法律又规定,在职的公使,伴随公使而来的商人或仰慕中国文化、政治而来的外国人,可在中国居住。神父们便以"仰慕中国文化、政治"

  • 标签: 利玛窦 传教士 中国文化 基督教 佛教 中国化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古代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宗教。中国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独尊儒术思想后,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社会历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主要讲“仁”,以“神道设教”,重视祖先崇拜,对宗教“敬鬼神而远之”,采取宽容温和的态度。由于儒学的影响,中国社会历代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包容的态度,各宗教只要拥戴当权者,以宏扬教法中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劝善惩恶为宗教信条,

  • 标签: 文明对话 民族宗教 中国社会 古代中国 历代王朝 儒家文化
  • 简介:摘要本文论述了梁漱溟以佛家精神作为态度和境界,而又融合儒家践行济世的方式作为其人生哲学。作为独立的个体,梁漱溟追求生命究极的出世情怀;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尤其是当中国近代社会出现严重危机时,他又慷慨担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积极入世。两种生命形态融通在一起,由此形成梁漱溟“以,以”、“出而不出,不出而出”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梁漱溟 儒家 佛家 人生哲学
  • 简介: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道、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社会和谐 宗教现象 社会文化 古代中国 和平共处 文化因子
  • 简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道、的视角着手。

  • 标签: 中国 绘画艺术 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佛家
  • 简介:<正>新中国成立至今,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的问题,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作出回答的:一是从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反映了社会矛盾,前七回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唐僧取经途中遇到的众多妖魔,则是地方上各种恶势力的化身;二是从神话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作品,反映了我国人民征服和支配自然力最的愿望;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八十一难,大

  • 标签: 西游记 儒佛道 儒佛互补 孙悟空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 简介:在讨论中唐儒家心性论渊源的时候,学者多采用思想比较的方法。洛阳地区近出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唐佛教的'复性'一词。这提供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讨论二家心性观念关系的可能。佛教复性观念延续了盛唐时期东山禅法的教学内容和禅修方法。这一禅法与中唐知识人试图重整人伦秩序的理性精神颇为契合。贞元后期,李翱、韩愈定居洛阳,他们的亲知友朋直接接触禅法,不约而同地感知佛教的复性观念。这是儒家知识人提出心性论的知识环境。

  • 标签: 东山禅法 复性观念 中唐儒家 洛阳
  • 简介:隋唐以来,佛教日兴,儒家心性思想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冲击。李翱以崇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性情思想,试图完善儒家心性理论。他在继承《中庸》、《孟子》等经典的基础上,构建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复性"学说,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佛教思想。通过剖析李翱"复性"说的思想内涵,证明其思想是在融摄佛教教理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性人物,李翱援的做法已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学术典范,推动了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构成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李翱 《复性书》 性善 邪情 息情复性 佛性
  • 简介:19世纪末,封藏了数个世纪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了,数以万卷的古代遗书重现世间,伟大的中国又产生了灿烂无比的震惊世界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中的敦煌文学,以其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在敦煌发现的被称为“变文”的诸多通俗文学作品,更给人带来对原有的中国文学史理论进行重新界定的一种思考。当代著名学

  • 标签: 儒家 孝道观 佛教文化 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王维是十分精通理的诗人,作为“诗”,王维的诗作很多都是浸润于理的。王维一生习,最初是因为风气的浸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教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佛教是深有体会,也是有所得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诗作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正是习甚深的诗人在艺术上得理禅心之助而精妙绝伦的地方。

  • 标签: 王维 佛理 诗心 意境
  • 简介: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关系的三种不同模式。

  • 标签: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