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轻度侧脑室扩张胎儿产前及出生后的随访预后结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的产前诊断为孤立性轻度侧脑室扩张的新生儿73例。所有患儿在第1次超声发现侧脑室扩张后每隔2周进行一次侧脑室变化情况复查直至出生。出生后7 d内行MRI检查,后每隔3个月超声随访观察侧脑室扩张变化情况,随访至1岁。所有小儿均于出生后第3、6、12个月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进行发育评估,依据评分将发育程度分为优秀、良好和低下。观察侧脑室扩张变化情况,并分析不同变化情况新生儿的预后结果。结果73例新生儿中,胎儿期及出生后侧脑室扩张宽度逐渐缩小者28例,无明显变化者38例,进行性增大者7例。超声随访至1岁,逐渐缩小组患儿全部无扩张表现;无明显变化组中仅1例存在扩张;进行性增宽组患儿中3例进展为轻度脑积水,3例无明显变化,1例进行性缩小。出生后1年,进行性增宽组患儿PDI与MDI评分均低于逐渐缩小组和无明显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I:t=14.2093、12.8738;MDI:t=15.4998、17.8503,P均<0.05)。逐渐缩小者无一例MDI和PDI评分低下;无明显变化者,1例随访MDI和PDI评分发育低下;进行性增宽的7例中,5例PDI评分低下,4例MDI评分低下。3组之间的PDI和MDI量表评分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6.161、31.938,P均<0.001)。结论孤立性轻度侧脑室扩张的胎儿,如随访观察侧脑室扩张无明显变化或逐渐缩小,一般预后良好,如出现扩张进行性增宽,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需谨慎咨询。

  • 标签: 胎儿 超声检查,产前 侧脑室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产前MRI对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的进一步诊断价值,以明确是否合并有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通过超声发现胎儿孤立性侧脑室扩张或可疑合并有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不能明确诊断而行产前MR检查的孕妇289例。MRI均在超声检查后3天内进行。在MRI图像上测量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宽度并诊断是否合并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根据侧脑室扩张程度分为4组:10~12mm组、13~15mm组、16~20mm组及>20mm组。对于超声与MRI间胎儿侧脑室扩张程度测量分组间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胎儿侧脑室扩张程度及单双侧与胎儿合并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率间进行χ2检验。结果超声与MRI间胎儿侧脑室扩张程度测量分组间一致性良好(Kappa值=0.667)。MR检查确诊胎儿侧脑室扩张274例,占超声诊断的94.8%(274/289),其中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58例(21.2%,58/274),以胼胝体缺如或发育不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Dandy-Walker’s变异最常见,胎儿侧脑室16~20mm组与>20mm组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均较10~12mm组与13~15mm组高(P<0.05),13~15mm组比10~12mm组高(P<0.05),16~20mm组与>20mm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胎儿双侧侧脑室扩张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高于单侧者(P<0.05)。结论产前超声发现的胎儿侧脑室扩张,尤其是双侧中重度扩张者,有必要进一步行MRI检查,以弥补超声诊断的不足,以便发现更多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标签: 产前MRI 侧脑室扩张
  • 简介:摘要对30例脑室出血患者进行侧脑室引流,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术后护理重点为严密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侧脑室引流管与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监测与控制血压,以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可明显降低脑室出血的死亡率,保证手生治疗效果。

  • 标签: 脑室出血 侧脑室引流 腰大池引流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侧脑室扩张在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的价值,为临床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对入选的130例超声诊断为侧脑室扩张且行产前介入性诊断的胎儿,回顾其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CGH结果。结果130例胎儿的染色体核型中,121例(93.1%)核型正常,9例(6.9%)核型异常;aCGH结果中,有11例(8.5%)结果异常。分组:Ⅰ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组(72例);Ⅱ合并超声软指标组(27例);Ⅲ合并神经系统畸形组(15例);Ⅳ合并其他异常组(16例)。4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72(2.8%)、6/27(22.2%)、0/15(0%)、1/16(6.25%)。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aCGH异常的比例分别为2/72(2.8%)、7/27(25.9%)、0/15(0%)、2/16(12.5%),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侧脑室双侧对称扩张组,双侧不对称组和单侧扩张组中,各组染色体异常率无差异(P=0.866),各组aCGH异常率无差异(P=0.488)。侧脑室轻度扩张组和重度扩张组,染色体异常率(P=0.487)及aCGH异常率(P=0.561)无差异。男性胎儿组和女性胎儿组,染色体异常率(P=1.00)及aCGH异常率(P=0.838)无差异。结论当产前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无论其单双侧、是否对称、胎儿性别、侧脑室扩张程度,尤其是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时,应建议其产前诊断,行核型分析及aCGH检查。

  • 标签: 侧脑室扩张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ACGH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孤立性轻中度对称/不对称性侧脑室扩张脑室宽度10~15 mm)胎儿不同脑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核磁共振扫描确诊的54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胎儿与4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进行比较;54例胎儿被分成:非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AVM组)6例,对称性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SVM组)10例和单侧脑室扩张组(一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另一侧<10 mm,AV1norm组)38例;分别测量不同脑区的ADC值。结果基底节区:对照组ADC值为(1.28±0.15)×10-6 mm2/s,SVM组为(1.39±0.13)×10-6 mm2/s,AV1norm组扩张侧为(1.35±0.16)×10-6 mm2/s,SVM组和AV1norm组的扩张侧基底节区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AV1norm组中脑室扩张侧基底节ADC值较脑室正常侧显著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AVM组和SVM组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额叶:对照组ADC值为(1.53±0.17)×10-6 mm2/s,SVM组为(1.39±0.18)×10-6 mm2/s,AVM组为(1.36±0.17)×10-6 mm2/s,AVM组和SVM组额叶AD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不同脑区ADC值有其特异性变化,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孤立性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标签: 胎儿 脑室扩张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作者: 李志 潘黎明 方嵘 李琼珊 刘玉琴 戚凌红 费敬英 罗志琴 赖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52;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统计室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 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 313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双侧侧脑室轻度和中度扩张胎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状况。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经产前超声和MRI均诊断为单纯性侧脑室扩张,且扩张程度一致的244例单胎胎儿,包括双侧扩张组82例和单侧扩张组162例,根据扩张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10.0~12.0 mm,双侧56例,单侧120例)和中度扩张组(侧脑室宽度>12.0~<15.0 mm,双侧26例,单侧42例)。另纳入同期经产前神经系统超声和MRI均未见异常的单胎胎儿50例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生后1周内复查超声,并分别于3、6、12、18个月随访,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hedules, GDS)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侧脑室扩张的变化。采用t、F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双侧、单侧扩张组和对照组MRI检查到分娩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轻度扩张组生后侧脑室扩张消失率为80.4%(45/56),双侧中度扩张组为42.3%(11/26),单侧轻度扩张组为88.3%(106/120),单侧中度扩张组为57.1%(24/42)(χ2=35.183,P<0.001)。(2)双侧扩张组生后6、12、18月GDS评价结果较单侧扩张组差(P值均<0.0167)。双侧扩张组生后3、6月GDS评价结果较对照组差[3月龄正常:58.5%(48/82)与86.0%(43/50),临界:22.0%(18/82)与10.0%(5/50),落后:19.5%(16/82)与4.0%(2/50),χ2=11.425;6月龄正常:63.4%(52/82)与88.0%(44/50),临界:19.5%(16/82)与8.0%(4/50),落后:17.1%(14/82)与4.0%(2/50),χ2=9.678;P值均<0.0167]。(3)双侧中度扩张组生后6、12、18个月GDS评价结果较单侧中度扩张组差[6月龄正常:30.8%(8/26)与69.0%(29/42),临界:30.8%(8/26)与21.4%(9/42),落后:38.5%(10/26)与9.5%(4/42),χ2=11.417;12月龄正常:53.8%(14/26)与88.1%(37/42),临界:23.1%(6/26)与9.5%(4/42),落后:23.1%(6/26)与2.4%(1/42)与,χ2=11.199;18月龄正常:65.4%(17/26)与95.2%(40/42),临界:15.4%(4/26)与2.4%(1/42),落后:19.2%(5/26)与2.4%(1/42),χ2=10.568;P值均<0.0167]。双侧中度扩张组生后3、6、12、18个月GDS评价结果较对照组差(P值均<0.0167)。(4)双侧扩张组生后18个月的GDS评价结果好于3个月(χ2=8.224,P=0.016)。结论(1)双侧轻度扩张组生后,扩张侧脑室多倾向于消失。双侧轻度扩张组的侧脑室扩张消失率略小于单侧。(2)双侧侧脑室扩张胎儿生后GDS评价结果在6个月后明显落后于单侧侧脑室扩张组。(3)单纯性双侧侧脑室扩张程度越轻,胎儿生后GDS评价结果改善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脑积水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室出血患者开展侧脑室引流术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3 年 02 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行侧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0例患者有20例恢复良好,中残7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侧脑室引流是脑出血患者的综合性抢救方法,术后做好积极有效的护理能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侧脑室引流 观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出血的有效治疗办法。方法对312例脑室内出血患者行单侧或双侧侧脑室引流术,并加以尿激酶侧脑室内灌注。结果术后3个月生活完全自理者72例,有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者127例,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者85例,植物生存状态者18例,死亡10例。结论侧脑室引流是治疗脑室内出血安全、有效的办法。

  • 标签: 侧脑室引流 脑室内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原则及神经导航系统、CUSA(cavitronultrasonicsurgicalaspirator,超声外科吸引器)在侧脑室脑膜瘤切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9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23例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2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症状改善21例、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9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7年,无复发病例。随访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视物变形者3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术前偏瘫(肌力Ⅰ级)患者2年后肌力明显增加(肌力Ⅲ级),7例无明显不适,正常生活工作。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首选显微手术治疗。术前周密计划,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加上神经导航系统及CUSA等手术辅助技术设备、工具的应用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程度,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 手术 神经导航 CU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护理技巧。方法回顾分析87例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保持切口处敷料干躁、清洁,保证引流管在位、固定、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液量(流速)并记录,拔管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等,是护理颅脑外科侧脑室穿刺持续外引流患者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侧脑室穿刺 持续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结果15例中,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平均33岁,其中女性14例(14/15),男性1例(1/15)。肿瘤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本组14例(14/15),侧脑室体部1例(1/15)。例病理均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12例(12/15),纤维上皮型1例(1/15),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1/15),过渡型1例(1/15)。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通过对88例高血压致脑出血破入脑室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的治疗后病情观察、引流管的护理及对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减少颅内感染,促进疾病的转归,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侧脑室引流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