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人体年龄增长,皮肤功能日渐下降,导致老年人群发生皮肤问题可能性较高,老年患者常见皮肤问题包括:皱纹、老年性白斑、老年雀斑痣、老年疣、老年性皮肤瘙痒等。那么,老年应该如何护理皮肤呢?本文从老年常见皮肤疾病入手,简要介绍老年人皮肤护理措施、皮肤护理步骤及护理时间。

  • 标签: 老年人 皮肤 护理 皮肤疾病 皮肤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皮肤创面修复中采取羊膜治疗效果。方法: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皮肤创面患者中抽选8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44例,接受人羊膜贴敷治疗,对照组44例,接受碘尔康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7.640,P=0.000;同时,实验组皮肤创面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8.847、70.571,P=0.00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皮肤创面修复中采取羊膜治疗安全性高,能够让创面更快愈合,创面感染概率也相对比较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人羊膜 皮肤创面修复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及其基因亚型分布。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基因检测技术,对1 630例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疑似HPV感染者进行25种HPV亚型检测,分析该人群HPV感染状况及HPV亚型流行情况。结果1 630例疑似感染者中共检出HPV阳性903例,阳性检出率为55.39%,其中女性阳性检出率为60.31%(576/955),男性阳性检出率为48.44%(327/6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P<0.01)。女性感染率最高高危亚型分别为HPV52、16、58、53和33,男性为HPV16、52、53、51和58。HPV感染女性高危亚型单一或混合感染率达77.08%,男性也达到58.41%。各年龄组女性HPV阳性检出率均超过55.00%,且以4~20岁和>50岁组检出率最高,分别达75.38%、71.70%,显著高于同龄男性组(χ2=7.10、5.00,P<0.05);各年龄组男性HPV阳性检出率在40%~50%之间。结论苏州地区皮肤性病门诊患者HPV感染率较高,且以高危亚型感染为主,女性尤甚。

  • 标签: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基因分型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主观评分法和在体无创性仪器测试方法检测上海女性肤色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变量投影重要性法则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应用于肤色整体评判。方法2013年11月,上海家化功效评估实验室对60名女性志愿者面颊部位进行各维度皮肤颜色参数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度参数之间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变量投影重要性方法(PLS-VIP)分析影响色度等级5个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参数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并进行STI指数模型验证。结果除皮肤黄度b值外,肤色等级与各仪器及图像分析测得参数之间相关性都较高(|r|=0.690~0.865);对肤色等级影响重要5个参数为Int(光强度)、L、BS(色素沉积指数)、MI、EI;皮肤色度指数计算公式为STI=0.47*Int+0.47*L+0.43*BS-0.44MI-0.43EI,STI与肤色等级相关系数为-0.834,P<0.000。结论STI可整体反映肤色变化程度。

  • 标签: 肤色 验证评估量表 偏最小二乘回归-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 皮肤色度指数
  • 简介:摘要皮肤恶性黑素瘤(MM)是来源于黑素细胞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可极大提高生存率。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避免盲目活检。本共识总结了不同类型MM皮肤镜主要表现,并简要概述需要鉴别诊断疾病,旨在为MM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黑色素瘤 皮肤镜检查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镜在几种皮肤肿瘤诊疗中应用总结分析。分析比较皮肤镜用于诊断这几种皮肤肿瘤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对手术切除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脂溢性角化、神经纤维瘤6皮肤病例226例,分别行肉眼、皮肤镜及病理诊断,用皮肤镜确定手术边界指导手术切除并分析。【结果】皮肤镜对226皮肤肿瘤诊断平均灵敏度73.38%,平均特异度90.5%,诊断符合率92.92%皮肤镜观察肿瘤边界与单纯肉眼观察相比平均符合率68.58%,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肿瘤边界外侧1mm时12%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肿瘤边界外侧3mm时3%标本有肿瘤组织残留,当切缘位于皮肤镜确定肿瘤边界外侧4mm时未见肿瘤组织残留。【结论】皮肤镜对皮肤肿瘤诊断和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良好价值。在手术切除方面有较好指导意义,可以确定切缘,减少复发和创伤。

  • 标签: 皮肤镜皮肤肿瘤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为规范非肿瘤性皮肤皮肤镜检查标准,国际皮肤镜协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皮肤科学(非肿瘤性皮肤病)中皮肤镜术语和基本参数标准化:国际皮肤镜协会专家共识》,该共识确定了5个标准化基本参数及31个子项,包括血管(形态和分布)、鳞屑(颜色和分布)、毛囊改变、其他结构(颜色和形态)、特异线索,并总结了它们曾用名、组织病理学对应关系和主要涉及疾病。本文通过介绍该共识,为未来相关中文皮肤镜术语及参数规范制定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规范皮肤镜在皮肤科学中应用。

  • 标签: 皮肤镜检查 术语表 标准化 皮肤科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在体内外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巨噬细胞表型调控及对创面愈合相关炎症因子影响。方法(1)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5名足月分娩健康孕妇产后弃用新鲜羊膜,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培养hAMSC,取第3代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取第4代细胞,经hAMSC表面标志物鉴定。取10只C57BL/6小鼠(均为雄性,6~8周龄,性别、鼠龄下同),腹腔灌洗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含γ干扰素DMEM培养基培养诱导制备M1型巨噬细胞。将M1型巨噬细胞分为hAMSC+巨噬细胞组及单纯巨噬细胞组。hAMSC+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加入1×104个第4代hAMSC后加入DMEM培养基2 mL,常规培养;单纯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仅加入2 mL 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于培养1、7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精氨酸酶1及IL-10含量(样本数为6)。(2)取56只C57BL/6小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AMSC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28只。hAMSC组小鼠于创周皮下注射100 μL采用PBS悬浮含1×107个/mL hAMSC细胞悬液,PBS组小鼠创周仅注射100 μL PBS。于注射后1、3、7、14 d,2组分别取7只小鼠,处死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双阳性、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IL-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2mRNA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1 d,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精氨酸酶1含量相近(t=0.448、0.536,P>0.05),hAMSC+巨噬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4.722,P<0.01)。培养7 d,hAMSC+巨噬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3.226,P<0.01),精氨酸酶1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30.172、31.406,P<0.01)。(2)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注射后3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增多,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7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减少,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14 d,2组小鼠创面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3)注射后1、14 d,2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相近(t1 d=0.134、0.693,t14 d=1.146、2.585,P>0.05);注射后3、7 d,hAMSC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PBS组(t=6.396、4.787,P<0.01),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t=3.928、4.473,P<0.01)。(4)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IL-10mRNA表达相近(t=2.005,P>0.05);注射后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IL-10mRNA表达明显高于PBS组(t=7.758、124.355、80.823,P<0.01)。注射后1、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MIP-1α和MIP-2mRNA表达(0.341±0.212、0.648±0.004、0.611±0.106、0.763±0.049,1.377±0.099、1.841±0.042、1.181±0.035、0.553±0.028)均明显低于PBS组(3.853±0.035、6.914±0.163、3.648±0.113、2.250±0.046,11.119±0.495、8.634±0.092、5.722±0.021、4.862±0.036,t=43.198、101.904、51.845、58.231,51.074、177.501、291.752、251.614,P<0.01)。结论hAMSC具有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生物学效应;可以上调抗炎及抗纤维化因子IL-10表达,下调重要炎症反应介导因子MIP-1α和MIP-2表达。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 炎症趋化因子类 伤口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中实施 3M 皮肤防护剂护理效果。 方法 : 抽取研究人员时间为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抽取在我院就诊放疗患者 5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25 例。对参照组行常规健康宣教和皮肤护理,对实验组行 3M 皮肤防护剂和相关护理干预。检验 2 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护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皮肤损伤情况相比于参照组较轻,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实验组患者护理效果为 96.00% ( 24/25 )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护理效果为 72.00% ( 18/25 ),组间差异明显( p < 0.05 )。 结 论 : 在预防放疗后皮肤损伤中实施 3M 皮肤防护剂,使皮肤对辐射耐受性提升,将皮肤损伤情况减轻,避免出现严重损伤,使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预防 放疗 皮肤损伤 3M 皮肤防护剂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通过强化皮肤护理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反应作用。方法 随机于2019年10月-2020年10间在我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中选取11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奇偶来完成分组,即常规组(n=59)与皮肤护理组(n=59)。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知识宣教,皮肤护理组在常规组患者基础上施予皮肤护理。统计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皮肤不适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相比,常规组为15.25%,显著高于皮肤护理组(3.39%)(P

  • 标签: 动态心电图伪差 皮肤护理 皮肤不适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指(趾)甲类疾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类似。皮肤镜为无创检查,可通过观察甲小皮、甲皱襞、甲板等部位,快速、全面地观察早期病甲变化,可用于甲病诊断及治疗或手术效果评价。本文结合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指(趾)甲类疾病皮肤镜表现,总结常见甲病皮肤镜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甲病认识。

  • 标签: 指(趾)甲疾病 甲癣 甲剥离 皮肤镜检查 甲银屑病 甲黑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氧化应激程度及相关通路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期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医学部接受手术切除治疗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供皮区正常全层皮肤组织,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5.0±11.7)岁。组织块法提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并传代培养,待细胞传代至第3代进行以下实验:(1)CCK-8法检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增殖能力;(2)流式细胞术检测HSF和NSF中活性氧含量;(3)比色法检测2种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对活力值;(4)RT-PCR检测2种细胞中NQO1基因表达量;(5)RT-PCR检测2种细胞中Nrf2基因表达量;(6)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种细胞中Nrf2和Bcl2蛋白含量;(7)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rf2在2种细胞中表达分布情况。结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NSF比较,HSF生长速度更快,2种细胞细胞数量从第3天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结果从3~7 d依次为t=2.631,P=0.039;t=7.025,P<0.001;t=5.031, P<0.001;t=4.241, P=0.002;t=6.525, P=0.003);(2)HSF组中活性氧含量为75.39%±3.06%,明显高于NSF组45.36%±3.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04, P<0.001);(3)HSF组SOD活力值为(50.76±0.52) U/ml,比NSF组(42.76±1.35) U/ml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74,P<0.001);(4)HSF组中NQO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859±0.076,比NSF组1.595±0.181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P=0.020);(5)HSF组中Nrf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90±0.055,相较于NSF组1.595±0.146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5,P=0.003);(6)HSF组Nrf2蛋白相对含量为0.314±0.035,相较于NSF组0.912±0.039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54,P<0.001);HSF组Bcl2蛋白相对含量为0.466±0.020,相较于NSF组0.734±0.066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0,P<0.001);(7)NSF和HSF细胞中均发现有Nrf2蛋白表达,且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有蛋白分布。结论HSF氧化应激程度较高,可能是某些原因导致Nrf2含量降低,造成各种抗氧化酶表达降低,最终使活性氧蓄积导致。HSF增殖和凋亡能力均强于NSF,而活性氧可以导致细胞凋亡,说明氧化应激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之一。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氧化应激 成纤维细胞 活性氧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细胞癌(BCC)术前精确评估中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33例BCC患者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潜在病灶。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超声检查 皮肤镜检查 肿瘤复发,局部 术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