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原发性硬化胆管炎是一种由可以累及整个胆管系统的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引起的胆汁淤滞性肝病变。进行性的病理过程造成肝内和肝外胆管闭塞,最终引起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10%~3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出现胆管癌。

  • 标签: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手术治疗 免疫抑制剂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死患者与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P<0.01)。结论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硬化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组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患者,24例合并多发皮质下腔隙性梗死,我科2005~2006年治疗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患者

  • 标签: 临床分析 例临床 动脉硬化性
  • 简介:1对象和方法本组50例,年龄45~75岁,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AU3PATNER线阵探头,频率7.5MHz,取样容积1~3mm,角度矫正60°之内,要求相对固定.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转向对侧.二维检测先作纵向扫查,依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及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然后将探头转动90°作横向扫查,由下而上逐段进行.观察血管腔内回声,有无絮状物及粥样硬化斑块,有无狭窄,内膜是否光滑,并以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充盈情况.具体操作方法:于颈总动脉(相当于甲状腺上极水平及颈内动脉分叉水平2cm)处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之内径,于C5处测量椎动脉内径.并于相应处多普勒取样,获得多普勒频谱后冻结图像,电脑分析测定,并照像及录像记录.观察测定的具体内容:①管壁厚度(mm);②管腔内径(mm);③有效管径;④斑块大小;⑤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m/s);⑥平均血流速度(m/s);⑦血流加速度(m/s2);⑧血流阻力指数;⑨搏动指数.各项参数均用电子尺测量,设定程序后自动显示屏幕上.

  • 标签: 颈部血管硬化性疾病 诊断 彩色超声波诊断仪
  • 简介:目的:研究肝癌合并肝硬化及化疗栓塞造成肝功能损害的防治。方法:对剖腹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55例硬化型肝癌由肝动脉灌注复方丹参每日一次,每次10ml连续2周。以未接受复方丹参灌注的25例选择标准相同的硬化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肿瘤体积缩小88%,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p<0.05;血清AFP变化,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研究组一周内改善或正常者为56%,两周内为93%,对照组一周内改善或正常为44%,两周内为68%。免疫指标lgG、IgA、IgM比治疗前更接近正常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0.05。Cpm、SI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CD3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CD3^*/CDs^*比值有明显改善。研究组HBsAg转阴率为42.85%,对照组为4%。研究组平均生存期为18个月,对照组为11.7个月。结论:复方丹参对硬化型肝癌及化疗栓塞造成的肝功能损害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对缩小瘤体及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肝动脉化学栓塞 复方丹参 治疗 合并症 肝癌 肝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脑cT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128例经临床和脑CT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的患者。结果均有6—40年不等的高血压病史,伴有多年吸炯史或有糖尿病史,脑CT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及脑梗塞。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的直接病因即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多发性腔隙性卒中者,结合脑CT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了治疗,可延缓病程。

  • 标签: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CT检查 病因 发病机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临床上少见.主要表现为肝内或肝外胆管节段和/或全部炎性改变和纤维化,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我科自1998~2006年共收治12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汁淤积性 治疗 诊断 肝功能障碍 肝功能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共36例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46条患肢,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盐酸沙格雷酯100mg,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120U,3次/d,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中疗效明显的有5条下肢,占20.8%;症状有改善的12条,总体有效率70.8%;没有变化的6条,1例因皮疹而中止治疗.对照组中3条症状有改善,其余没有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5).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主诉.结论:盐酸沙格雷酯用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安全有效,服用方便.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疗效 盐酸沙格雷酯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SAE)的CT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16例SA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全部患者中214例颅脑CT平扫显示双侧脑室周围自质有稍低密度影,病变模糊边界不清,双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合并腔隙性梗塞210例,合并程度不同脑萎缩187例.渐进性痴呆表现越重,CT异常表现越明显.结论对有脑动脉硬化表现者行头颅CT平扫可较早期诊断SAE.

  • 标签: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swanger's CT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检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动性感染情况,探讨hCMV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CMV-IgM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CMV-mRNA的表达.结果: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血清hCMV-IgM抗体阳性率和hCMV25ku蛋白基因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ELISA和RT-PCR法检测体内hCMV-IgM抗体,能够反映患者体内hCMV的近期感染情况.hCMV近期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老年性脑梗死有关,这项研究可能对进一步研究老年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是第三代吡酮酸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急性毒性:小鼠和大鼠口服LD50大于5000mg/kg。小鼠静注和肌注给药的LD50分别为223.88mg/kg和大于1000mg/kg。亚急性毒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环丙沙星3个剂量组(100、250和500mg/kg/天)和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口服一次,共给药2月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各组的给药初期摄水量均高于对照组,雄鼠250和500mg/kg组体重增长

  • 标签: 亚急性毒性 肌注给药 大鼠 溶剂对照组 抗菌药物 酮酸
  • 简介: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HD)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4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心绞痛分型、合并病变及心功能分级分布均相仿.其中33例(治疗组)采用曲美他嗪20mgtid口服治疗,对照组31例不用曲美他嗪治疗,两组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措施、药物均相同,观察两组心绞痛的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情况等,并作疗效比较,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硝酸甘油日耗量,并显著改善心电图ST-T,但是总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则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绞痛及心电图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和7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4.8%和32.3%,P<0.05);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改善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可以进一步提高心绞痛的疗效.

  • 标签: 曲美他嗪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 简介: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SAE)在亚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已超过阿尔茨海默病,成为痴呆主要原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高Hcy血症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选择素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是血小板释放的特异标记物之一。我们旨在通过SAE患者血中Hcy、P选择素的测定及相关性比较,以探讨两者在SAE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 标签: 动脉硬化性脑病 同型半胱氨酸 P选择素 皮质下 高HCY血症 心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