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液相色谱串联技术(LC-MS/MS)是结合液相高分离与高选择及高灵敏的一种分析方法。近年来,LC-MS/MS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先天性疾病筛查、内源性化合物水平测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方面。因LC-MS/MS可提供准确的数据,所以对临床某些疾病的精准预防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阐述LC-MS/MS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优势,并展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未来前景,以期推动临床LC-MS/MS技术在疾病预防和诊治中的发展。

  • 标签: 精准医疗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生物标志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内源性物质
  • 简介:摘要: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兽药残留、滥用生长调节剂、生物毒素污染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运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以预防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目前来看,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免疫化学分析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其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HPLC-MS/MS)快速检测血浆中米酵菌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0年11月,血浆样品经甲醇-乙腈溶液(体积比1∶1)提取净化后直接进样,经C18色柱分离,以5 mmol/L乙酸铵水-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优化后的仪器条件下,采用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外标法定量,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血浆中米酵菌酸在2~100 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8,平均回收率为83.7%~112.0%,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10%;方法的检出限为0.7 μg/L,定量下限为2.0 μg/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满足中毒患者血样中米酵菌酸测定的要求。

  • 标签: 米酵菌酸 色谱法,液相 串联质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串联标签(TMT)方法筛选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继发限制性斜视患者和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眼外肌差异表达蛋白。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TAO继发限制性斜视并行斜视矫正术5例患者的眼外肌标本,收集同期5例共同性内斜视行斜视矫正术患者的眼外肌作为对照。采用基于TMT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TAO组和对照组眼外肌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设定倍数变化≥1.2或≤0.83且P值<0.05作为筛选差异表达蛋白的阈值。利用UniProtGOA蛋白数据库和STRING蛋白网络互作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基因本体(GO)注释、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结果TAO组与对照组眼外肌总差异表达蛋白数量为53个,其中表达上调蛋白34个,表达下调蛋白19个。通过GO注释发现,按其生物学过程分类,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对刺激的反应过程、多细胞生物过程、代谢过程、发育过程、细胞内信号转导、正向生物调控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局部黏附、紧密连接、细胞骨架调控、凋亡等通路。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发现肌球蛋白重链2、肌球蛋白重链7、肌球蛋白调节轻链、α辅肌动蛋白2、纤维蛋白原α链和纤维蛋白原β链6个关键蛋白。结论TAO继发限制性斜视患者与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眼外肌中蛋白表达存在差异,肌球蛋白、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可能通过参与细胞骨架调控、局部黏附等参与TAO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甲状腺相关眼病 限制性斜视 蛋白组学 质谱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本实验室血清孕酮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ID-LC-MS/MS)候选参考方法,并将其用于5种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探讨不同检测系统检测血清孕酮的可比性。方法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进行样本前处理,在正离子模式下的反相液相分离检测人血清中孕酮,通过梯度洗脱,使单个样本检测时间控制在5 min内。为提高方法准确度,使用包括法建立标准曲线,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62-A、EP15-A2、EP6-A2和EP9-A3等文件分别评价包括法和经典校准曲线法检测的灵敏度、正确度、精密度和特异度等性能,并评价5个血清孕酮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检测性能,与ID-LC-MS/MS法比较,评估其在医学决定水平2和25 ng/ml处的偏倚是否均<1/2允许总误差(TEa,12.5%)。结果本实验室血清孕酮ID-LC-MS/MS候选参考方法检测限为0.005 ng/ml,包括法和经典校准曲线法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分别为97.95%~101.58%和96.88%~110.70%,包括法对认证标准物质的测量结果在其声明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包括法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3.0%,优于经典校准曲线法(2.48%~9.33%)。5种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精密度和线性范围均能达到要求;检测系统1、3和5在2和25 ng/ml处2个医学决定水平的测量结果偏倚不满足均<1/2TEa,检测系统2和4在2个医学决定水平的测量结果偏倚均<1/2TEa。结论本室建立的血清孕酮ID-LC-MS/MS候选参考方法分析性能符合要求,包括法较经典校准曲线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5种临床常规检测系统的精密度、线性评估良好,仅2个检测系统在2个医学决定水平的正确度评价能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孕酮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参考方法 性能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very long chain ac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VLCAD)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对新生儿筛查中十四烯酰基肉碱(C14:1)≥0.4 μmol/L的新生儿召回复查,通过串联、基因检测确诊4例VLCAD缺乏症患儿,对确诊患儿进行临床和基因变异分析。结果4例患儿血串联结果中C14:1均特异性升高且首次召回复查值均低于初筛值,2例下降到正常范围,1例下降后仍>1 μmol/L,1例仅轻微下降。4例患儿中共检出8种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5/8),并发现3种未报道过的新变异(p.Met344Val, p.Ala416Val, c.1077+6T>A)。均无明显异常临床表现。结论本研究结果扩宽了VLCAD缺乏症的基因,为临床VLCAD缺乏症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经验,为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串联质谱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串联标签(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LC-MS/MS)筛选免疫介导性脱髓鞘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0例脱髓鞘疾病患者(脱髓鞘组),包括1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GBS亚组)与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MS亚组)。以及10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ND)患者(NND组),通过TMT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脱髓鞘组与NND组、GBS亚组与MS亚组间具有表达差异的蛋白质(差异倍数>2或<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借助String数据库对组间差异蛋白质所参与的通路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另选择同期就诊的80例脱髓鞘疾病患者(脱髓鞘病验证组)以及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用于血脂一般指标的回顾性分析,脱髓鞘病验证组包括40例GBS患者(GBS验证组)及40例MS患者(MS验证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脂一般指标对脱髓鞘病诊断及GBS与MS间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经TMT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出362种蛋白质,脱髓鞘组与NND组比较共有101个差异蛋白,GBS亚组与MS亚组比较共有45个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脱髓鞘组与NND组相比,富集度前5条通路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受体复合物、胆固醇输入负调控、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清除负调控、含甘油三酯丰富的脂蛋白颗粒重构、胆固醇逆向转运。GBS亚组与MS组相比,富集度前5条通路为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重塑负调控、胆固醇输入负调控、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清除负调控、中等密度脂蛋白颗粒。KEGG富集分析显示,脱髓鞘组与NND组的差异蛋白富集到8条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补体和凝固级联反应、细胞外基质及其受体交互、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胆固醇代谢、Ras信号通路、吞噬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GBS亚组与MS亚组的差异蛋白富集到9条通路,为胆固醇代谢、补体和凝固级联反应、血小板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维生素消化吸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脂肪消化吸收、轴突引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通路。脱髓鞘病验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apo)B水平较高(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apoA1水平较低(P均<0.01)。GBS验证组与MS验证组比较,LDL-C及apoB水平较高,HDL-C及apoA1水平较低(P均<0.05)。TG、TC、HDL-C、LDL-C、apoA1与apoB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免疫介导性脱髓鞘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643、0.798、0.703、0.806、0.708和0.868。HDL-C、apoA1、LDL-C及apoB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与GBS与MS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653、0.632、0.695和0.718。结论免疫介导性脱髓鞘疾病患者与NND、GBS与MS患者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存在差异,且差异蛋白主要存在于血脂代谢相关通路,血脂相关指标或可作为今后免疫介导性脱髓鞘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脱髓鞘疾病 串联质谱法 色谱法,液相 蛋白质组学 脑脊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串联检测技术(TMS)在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IMD)中的诊断价值,为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福建省龙岩市2019年1月~2021年12月出生的79687例新生儿为筛查对象,采用串联检测法对新生儿血液中的代谢物质进行检测,分析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探讨TMS在IMD中的诊断价值。结果:79687例新生儿中初筛阳性2303例,初筛阳性率为2.9%,对阳性新生儿实行召回重新采样,结合实验室再次检查结果,阳性者再利用生化检测,酶活性检测,分子检测,影像检查等相关技术,最终确诊瓜氨酸血症Ⅰ型(CTLN1)1例、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4例、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异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原发性肉碱摄取障碍4例,丙酸血症1例,高精氨酸血症1例,高蛋氨酸血症1例,戊二酸血症1例,神经退行性病伴脑铁沉积症1例。最终18例新生儿确诊为IMD,发病率为1/4427。目前对确诊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检查,随访,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及神经系统伤残。结论:串联检测技术存在快速、准确及高通量等优势,在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新生儿数量在不断增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及优生优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串联检测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应用效果显著, 有利于及早筛查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为临床早期制定干预治疗措施提供有效帮助, 从而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血串联质谱技术 新生儿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早期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液相串联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通量等特点,可以准确、高效的检测维生素、胆汁酸、类固醇激素、代谢小分子等人体内水平的变化。液相串联技术作为预防医学中筛查、诊断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妇幼健康方面广泛应用,有效降低妇幼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我国妇幼人群的健康水平。目前技术在我国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有诸多机遇。本文将阐述液相串联技术在妇幼健康领域的代表性应用方向,并讨论临床实验室开展检测遇到的主要一些问题。

  • 标签: 串联质谱 妇幼健康服务 临床实验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非衍生化串联检测试剂(NeoBase™ 1和NeoBase™ 2)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的表型正常新生儿滤纸干血片标本,共计7295份。同时应用NeoBase™ 1和NeoBase™ 2试剂检测滤纸干血斑样本,了解正常新生儿11种氨基酸和12种酰基肉碱水平分布,并制定参考区间;采用配对Wilcoxon检验比较11种氨基酸和12种酰基肉碱水平之间差异;同时检测经临床确诊的23例6种遗传代谢病患儿的标本,验证两种试剂对疾病判读的一致性。结果正常新生儿的11种氨基酸和12种肉碱水平经K-S单标本正态分布检验,呈偏态分布(均P<0.001),两种试剂检测的所有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0.5~99.5百分位数确定两种试剂检测各种氨基酸和酰基肉碱的正常参考范围,两种试剂确定的参考范围有重叠,经临床确诊样本验证,NeoBase™ 2与NeoBase™ 1均检测到相应异常指标的改变,两种试剂均能检测出疾病患儿,检出率均为100%。结论NeoBase™ 2与NeoBase™ 1相比,检测氨基酸和酰基肉碱的水平有差异,但均能检测到确诊样本的异常指标改变,对疾病的判断无影响,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

  • 标签: 非衍生化 串联质谱 遗传代谢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动化磁珠法提取儿茶酚胺代谢物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进行检测的性能。方法方法学评价类研究。参考CLSI C62-A、《液相色谱串联临床检测方法的开发与验证》等指南,本研究评估使用磁珠法提取血浆中儿茶酚胺代谢物3-甲氧基肾上腺素(MN)、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和3-甲氧基酪胺(3-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LC-MS/MS)测定的线性、定量限、回收率、精密度以及基质效应等,并收集132份临床剩余血浆样本,同时使用磁珠法和传统固相萃取法2种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经LC-MS/MS测定后比较2种提取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自动化磁珠法提取MN、NMN和3-MT的线性均>0.99;定量限分别为0.033 5、0.054 7和0.011 0 nmol/L;MN、NMN和3-MT重复性分别为:1.3%~5.1%、2.2%~5.6%和1.7%~7.1%;实验室内总不精密度分别为:1.5%~8.2%、2.2%~7.7%和2.1%~11.2%;虽然绝对回收率较低,但是MN、NMN和3-MT平均相对回收率分别为91.5%~108.5%、92.0%~108.6%和89.3%~104.1%,与预期浓度百分偏差均在15%以内。经过同位素内标校正后,相对基质效应均在100%左右,可抵消潜在的基质效应。固相萃取和磁珠2种方法提取MN、NMN和3-MT结果相关性均良好(相关系数r>0.99),2种方法比较MN、NMN和3-MT平均相对百分偏差分别为0.2%、-1.4%和1.0%。结论本研究中自动化磁珠法前处理提取儿茶酚胺代谢物性能良好,有望提高临床检测自动化及通量。

  • 标签: 自动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儿茶酚胺代谢物
  • 简介:摘要:联用技术是当前化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和色谱的有效互补。通过将鉴别力和色谱高分离性能充分结合,构成先进分析技术。相比于传统药物检测技术,联用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准度更好,能够准确检测中药物成分。其充分满足现代药物分析研究的需求,有利于保证人们的食品和药品安全。

  • 标签: 质谱联用技术 药品 应用
  • 简介:摘要:在我国医药技术与行业的飞速发展中,联用技术对于药品分析精准度与便捷性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对质联用技术进行简要的理论概述,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联用技术两项主要技术构成在药品分析中的综合运用展开分析,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效借鉴。

  • 标签: 质谱联用技术 药品分析 运用研究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较为重视化学药物的质量问题,已逐渐加大对其的管控力度。本文先对色谱联用技术进行简单讲解,进而探究这一技术在化学药物杂质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其在常规杂质分析、特殊杂质分析以及天然产物杂质分析中的具体作用。

  • 标签: 化学药物 色谱质谱技术 药物杂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了气相色谱-联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真空系统,离子源等方面介绍仪器的日常维护。

  • 标签: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工作原理 日常维护
  • 简介:摘要:在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要针对中药的基础物质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中药的分析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代谢过程复杂,目标物浓度低,因此,高分辨率技术以其高质量数、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中药检测领域有着突出的优越性。

  • 标签: 高分辨质谱技术 中药分析 应用
  • 简介:摘要:通过气相色谱进样系统、气化系统、分离系统以及检测记录系统的发展介绍气相色谱联用技术的发展,最后概述了气相色谱联用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

  • 标签: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发展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蜱传脑炎患者的代谢情况,研究蜱传脑炎对脂代谢的影响,并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基于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的50名蜱传脑炎患者及39名健康组样本进行脂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在样本中共检测出465个峰,鉴定出磷脂及甘油酯等代谢物。对显著变化(P<0.01,VIP>1,FC>2)的差异物进行鉴定,共筛选出26种差异代谢物,与机体的抗炎等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磷脂类整体趋于上调[log2(Fold change)>0],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等甘油酯类呈现下降趋势[log2(Fold change)<0]。且所得潜在标志物的AUC值为0.999,可用于疾病组与健康组的诊断。结论经病毒侵染后,人体内磷脂代谢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会发生一定变化,且所得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潜在标志物可用于蜱传脑炎疾病诊断,为疾病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蜱传脑炎 液相色谱-质谱 脂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