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针对我院72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中心敷料维护相关知识的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但在专业性强和实操细节性知识上存在不足。针对调研结果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建议,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为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 标签: 中心静脉 辅料维护 知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中心导管血栓栓塞的护理预防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100名需要中心导管置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接受规范操作、导管护理和抗凝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期为中心导管留置期间。主要观察指标为中心导管血栓栓塞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心导管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对照组为18%。观察组的中心导管血栓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0%,对照组为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实施规范操作、导管护理和抗凝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可以显著降低中心导管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在导管相关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验证这些发现,并完善中心导管血栓栓塞的护理预防策略。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栓塞 护理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部分ICU患者在接受中心置管后发生感染,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对ICU患者中心置管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配合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为降低ICU中心置管感染风险提供支持。方法:对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本院ICU进行治疗的患者信息进行统计、筛选,筛选完成后得到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病例数共计60例。为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组织抽签活动,抽到白色签的患者被作为常规组样本、抽到黑色签的患者被作为护理组样本,两组别样本的数量持平。为全体样本提供中心置管,以样本临床状况为依据,对其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为护理组予以护理干预,同时记录并分析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组间对比结果,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结果,结果显示P<0.05,说明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突出性。结果:全体样本的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均发生感染,其中股静脉的感染率最高。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结果、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组间对比结果差异突出(P<0.05)。结论:ICU患者接受中心置管,股静脉的感染率超过其他中心,配合有效的护理方式,可有效缩短ICU患者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展现出高度的临床创新价值。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部分ICU患者在接受中心置管后发生感染,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对ICU患者中心置管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配合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为降低ICU中心置管感染风险提供支持。方法:对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本院ICU进行治疗的患者信息进行统计、筛选,筛选完成后得到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病例数共计60例。为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组织抽签活动,抽到白色签的患者被作为常规组样本、抽到黑色签的患者被作为护理组样本,两组别样本的数量持平。为全体样本提供中心置管,以样本临床状况为依据,对其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为护理组予以护理干预,同时记录并分析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组间对比结果,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结果,结果显示P<0.05,说明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突出性。结果:全体样本的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均发生感染,其中股静脉的感染率最高。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结果、置管时间与住院时间组间对比结果差异突出(P<0.05)。结论:ICU患者接受中心置管,股静脉的感染率超过其他中心,配合有效的护理方式,可有效缩短ICU患者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展现出高度的临床创新价值。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采用护理干预对肺癌咳嗽剧烈患者的影响。方法 在肺癌咳嗽剧烈患者中选取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肺癌患者咳嗽剧烈患者,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术,配合优质护理能预防静脉血栓发生。

  • 标签: 肺癌 咳嗽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中心导管护理中采取静脉治疗小组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采取中心导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行常规护理联合静脉治疗小组模式。结果: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2.86%)(P<0.05);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CU中心导管患者的护理中采取静脉治疗小组模式,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值得研究推广。

  • 标签: ICU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小组模式 不良事件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患者护理中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护理方案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21.1-2023.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者6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护理,结合患者置管情况和不良事件引发情况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存留时间为(5.51±1.13)天,明显比对照组存留时间短,出血量为(1.02±0.13)毫升,明显比对照组出血量少,置入操作耗时(11.14±1.21)min,明显比对照组耗时短。观察组患者引发不良事件比例为3.33%,明显低于照组的26.67%(p<0.05)。结论:肿瘤患者临床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护理,改善患者治疗状态,降低不良事件的引发概率,增加认可度,可以借鉴。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总结1例中心导管拔管困难的护理体会。患者因临床静脉通路建立困难而选择中心导管,治疗结束后出现拔管困难。通过多学科会诊、精心计划与严谨操作,最终安全拔出导管,避免了高额费用与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本文对中心导管拔管困难的护理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建议。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困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置管术(PICC)应用及其护理的基本方法。方法 选取64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同步实施置管前护理、置管期间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88%>81.25%,χ =4.01),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28.13%,χ =5.38),P均<0.05。结论 在PICC置管术治疗过程中予以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缓减患者痛楚,且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术 护理 应用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的肿瘤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的肿瘤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 静脉导管 肿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拔管困难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06月-2023年08月收治的10例PICC拔管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0)拔管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0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主要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和收缩、静脉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相关,对此类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减少护理风险。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拔管困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所具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22.01-2023.03病例系统中选出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设置观察组肿瘤患者40例,对照组肿瘤患者40例,前者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后者采取一般护理,其他条件保持基本一致。结果:在观察组和对照组肿瘤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结论:肿瘤患者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后,所取得的护理效果优于一般护理,可见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肿瘤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 静脉导管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延续护理模式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03月~2024年03月到本院PICC置管的患者4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P<0.05;研究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延续护理模式运用在PICC置管中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运用。

  • 标签: 延续护理模式 常规护理模式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自我管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敏感指标降低中心导管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护理部2023年接受经外周中心置管(PICC)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全年留置中心总日数875日);纳入本院护理部2022年开展PICC护理的患者44例作为参照对象(纳入对照组,全年留置中心总日数550日)。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用护理敏感指标。比较两组导管感染率、护理质量得分。结果 观察组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护理敏感指标可有效降低PICC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确保置管安全性。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护理敏感指标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日益增加。中心血管通路装置(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s,CVAD)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广泛,用于提供肠外营养、抗肿瘤化学药物治疗以及急危重症的救治等。依赖CVAD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情况通常较为复杂,他们往往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导致自身抵抗力降低,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由于CVAD的敷料和固定装置多含有黏胶剂,并且需要经常更换.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 ,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还可能增加医疗负担,甚至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近年来,关于中心血管通路装置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就老年患者中心导管MARS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老年患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护理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采血中的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护理风险管理在静脉采血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论文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和监测措施,并探讨了其在体检中心采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采血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满意度。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体检中心采血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体检中心 静脉采血 风险评估 控制措施 监测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在血液透析中心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接受的中心置管的患者60例,依据患者住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管理、PDCA管理模式展开护理干预,观察不同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该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风险防范意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心置管的患者采用PDCA模式展开护理,可有效提升相关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PDCA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敏感指标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静脉输液安全质量中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以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敏感指标,此期间使用PIVAS静脉输液安全质量表对药品管理合格率和感染管理质量展开评估。结果:经改进后的药品管理合格率明显比改进前高(P<0.05)。结论:构建的PIVAS静脉输液安全质量敏感性指标有较高的信任度,可以作为提供可量化的评估工具。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敏感指标 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