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我国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农村养老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分析我国养老事业总体情况,着重对现阶段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寻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养老模式,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农村 农村养老 养老模式 社会保障 新农村建设
  • 简介: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为内容的保障体系,但社会保障却呈现城乡二元对立的形态。农村社会保障形态正是在这种二元结构的语境中,接受着经济、土地、人口、政策和法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历时性地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形态缺失了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和政府的义务性支撑,更深层次上缺失了国家法律的规制。解决这种形态的缺陷,需要在法治中实现以生存和发展为内核的基本权利以及社会保障平等权,扩大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的主体范围,逐步消除城乡对立,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协调发展。

  • 标签: 农村社会保障 宪政形态 城乡二元结构 基本权利 平等权
  • 简介: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金融力量。而农村商业银行良好的盈利能力是其发展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影响农商行盈利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产规模、业务结构、成本费用、银行风险和地理环境。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合理控制资产规模、优化业务结构、控制成本费用、合理控制风险和提供特色化服务等增加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

  • 标签: 农村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 影响因素
  • 简介:一、保障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1.农村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保护她们的土地权利,就是保护农村农业和农户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 标签: 农村妇女 土地权利 中国 聚焦 社会发展 农村经济
  • 简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创建城乡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农村经济和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可是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力求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提出完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实现路径。

  • 标签: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立法 完善
  • 简介: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特征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标签: 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金融市场 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 制度创新 金融体制
  • 简介: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最引人注目的重大实践。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民主政治活动,农村的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整个国家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基层民主自治 中国农村 实践困境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路径 政治文明建设
  • 简介:中国农村老人以家庭照料为主,妇女承担了主要的照料责任,政府减少对老年照料的支持以及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加重女性的照料负担。本文利用2002、2005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研究了照料父母对农村已婚妇女健康的影响。在中国农村,与不照料父母的妇女相比,照料父母的妇女“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及“自评健康状况好”的概率将降低7.4%;与配偶健康水平较差的妇女相比,配偶健康水平好的妇女,“健康状况非常好”、“健康状况好”的自评概率将提高33.77%。

  • 标签: 农村已婚妇女 照料父母 自评健康
  • 简介: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脉络回顾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并不顺利,经过了几次反复。农村地区主要的国有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都付出的高昂的改革与发展成本。即使是如此,这些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处于潜在财务危机之中。小额信贷的出现和发展伴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这些过程。尽管目前的影响力比不上这些国有金融机构,但是其在填补农村个人贷款业务空白,以及增强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 标签: 农村金融 小额信贷 改革与发展
  • 简介:农村土地制度历来是中国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因此,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地产权,构建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地产权制度,便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关键。论文通过对建国后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考察和实态分析,认为在全国推行土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比较合适。一方面,国家拥有了比单纯的法律调控更具效力的最终控制权和裁决权;另一方面,农民获得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准私有化”的土地产权,这应是一个利国利民、兴利除弊的最佳农地产权制度。

  • 标签: 农村土地 变迁 实态 产权
  • 简介: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家庭及生育状况研究调查数据,仅以妇女家庭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重大决策权为切入点,系统地将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分为自身素质、娘家撑腰、母以子贵、外界冲击和文化差异五类,并作为自变量逐类加入,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以此考察和比较各类因素的影响大小和显著性程度。结论表明,一些以往单独研究中与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存在显著相关的因素在加入了各个方面影响因素后变得不再显著,而在本文所考虑到的所有因素中,女性的收入状况和居住状况(是否与婆家同住)对农村女性家庭重大决策参与权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强烈,夫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和各地不同的文化也对农村女性家庭重大决策参与权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 标签: 农村妇女家庭地位 重大决策参与权 影响因素
  • 简介:田原史起先生所著《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以对农村精英的关注为主线,深入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中国村庄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所提问题重大,精辟之论叠出。其关于公、共、私,原子化、关系、团结,正式精英与非正式精英,发展与制约,中央、地方、农民等几对关系的讨论,对深化中国农村政治研究尤有启发,无疑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农村研究,益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 标签: 田原史起 《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 农村精英 乡村治理
  • 简介: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测度了中国农村儿童健康不平等程度,重点计算了收入、医疗保险、母亲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回归基础上的集中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高收入家庭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不平等主要的贡献因素是父母亲收入、母亲教育程度、母亲工作状况、父亲身高等: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最大,但不同的收人类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父母亲的工资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为正,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健康不平等;医疗保险的不平等程度不断扩大,进一步强化了健康不平等。

  • 标签: 儿童 健康不平等 集中系数 健康不平等分解
  • 简介: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正以日渐强势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媒介传播的性别失衡也引发了学界的探究并催生了一批女性网站的崛起,但是在中国女性构成中占绝对比例的农村妇女却鲜从互联网环境中受益。因此,从中国农村女性的角色变迁、国内女性网站的发展现状出发。探析互联网作为新媒介重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的可能性及对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农村女性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女性网站 形象重构
  • 简介:构建有效的家庭禀赋框架和指标是研究农户贫困和农村家庭综合发展问题的基础。研究选取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为样本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建立农户家庭属性和成员个体特征数据相链接的数据库。运用该数据库,构建农户家庭禀赋量化指标体系,量化和剖析不同流动状况的农户家庭禀赋差异。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的配置结构差异明显,人口流动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值。成员中有回流劳动力的家庭,其家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值就要明显高于家庭成员都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家庭,而又稍低于家庭成员有在外务工而没有回流者的家庭。就家庭经济资本和自然资本状况而言,有回流劳动力家庭的均值最高,其次是有成员正在外务工的家庭,没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家庭最低。

  • 标签: 人口流动 外出务工 农村 家庭禀赋
  • 简介:村民委员会是当前我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由于各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资本和政治生态迥异,全国整齐划一的村庄组织形式有必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在村庄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的调整中,必须强化村民自治组织的回应性和责任制,以多元化的组织结构适应多样化的村庄社会生态。村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的架构与运作必须立足于人民的自治能力之上,切实保障村民作为村庄治理主体的地位。

  • 标签: 回应性 责任制 组织形式 多元化 制度化调整
  • 简介:所谓完全私有化的土地财产权利,基本不存在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实践中。现阶段的家庭承包制度和趋向于私有化的农地制度选择正在迅速瓦解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并且,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以史为鉴,残缺的土地产权是小农村社体制的经济基础,也是维系村社内部治理秩序的关键机制。同时,在缺乏超越性信仰的中国农村,小农村社也是再造农民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基本场域。在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矛盾和无法突破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的情况下,小农村社体制仍需要长期存在。也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回归村社、回归农民的农地权利构造仍将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

  • 标签: 地权 私有化 残缺产权 小农村社体制 治权 战略
  • 简介:本文基于TRA模型和陕西省三县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结构中各成员主观规范对于个人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TRA模型可以适用于解释男孩偏好文化强烈地区人们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生育主体的儿子偏好态度仍然是决定其是否采取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的前因变量;社会关系结构中各成员的主观规范对生育主体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但方向却并不相同,表明在生育主体的主观认知中,是否采取偏好儿子的生育性别选择行为是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相互博弈的结果。

  • 标签: 主观规范 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倾向 TRA 社会关系结构 中国农村
  • 作者: 肖德芳彭启儒刘胜蓝
  • 学科:
  • 创建时间:2012-03-13
  • 出处:《学术研究》 2012年第3期
  • 机构:摘要:农村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实现全中国的社会和谐,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关键。从根本上看,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依赖法治建设,和谐农村的形成取决于农村法治建设的程度。建设我国的农村法治,应当克服中国人治传统的弊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融入西方先进法律制度和民主政制。由于我国目前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农村法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