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特定的作为义务的存在是不作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也是认定不作犯罪成立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旨在探讨不作犯罪义务来源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建议通过立法将其明确加以规范,以真正贯彻我国的罪刑法定原则。

  • 标签: 犯罪行为 作为 不作为
  • 简介:行政不作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作为义务,但是在程序上拖延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行为。行政不作以行政主体负有作为义务为前提。明示拒绝行为不属于行政不作。行政主体作出明示拒绝行为,当事人起诉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的,如经释明当事人仍坚持该诉讼请求,法院应按照行政不作案件的审理思路进行审理。行政不作案件的审理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原告是否向被告提出过申请、被告是否存在不作(被告是否负有作为义务;若有,被告是否作出了行为)、被告不作是否具有正当事由。

  • 标签: 行政不作为 明示拒绝 审理思路
  • 简介:本报4月1日首篇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系列报道刊发后,引起读者极大反响,编辑部接到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反映情况和看法。本期摘编北京—位家长的意见。这位5岁孩子的家长讲述了自己要求幼儿园不要教给孩子小学知识遭到拒绝的经历,提出:不能把“小学化”的责任过多归结到家长身上,如果政府不作,或者作为不到位,不能促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保持一致陛,北京的“小学化”就不可能停止。

  • 标签: 小学化 不作为 政府 读者来信 系列报道 幼儿园
  • 简介:摘要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重评讲、轻指导”的现象非常突出。缺少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难以经历作文的创作过程,训练缺乏科学性与实效性,导致学生实际写作水平长期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应加大示范的力度,多写下水作文,讲究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形成写作知识的科学化、系列化,扎实有效抓好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 标签: 记叙文 指导 有效性 科学化
  • 简介: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和"民事诉讼法"对公益团体提起不作之诉的程序作了规定,以维护不特定多数人的集合性利益和社会公益。对于该类诉讼的性质,存在着法定诉讼担当说与团体之固有权利说的争论,诉讼标的之界定、重复起诉行为与既判力范围之认定,以及处分权主义与辩论主义之限制等问题,因采法定诉讼担当说还是固有权利说而有所不同。这些规定及其理论探讨对于我国构建团体不作之诉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公益团体 团体诉讼 公益诉讼 不作为之诉 不作为请求权
  • 简介:德国基本法律与内部规定对卧底警察不作犯罪的不同规定给执法实践带来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将警察的一般义务适用于卧底警察,忽视了卧底警察的特殊义务。在卧底警察只是违反一般义务的情况下,不构成不作犯罪,即使符合普通意义上的不作犯罪条件,宜应排除其可罚性。卧底警察只有在违反特殊义务且有能力履行而不予履行导致危害结果出现的情况下才可能构成不作犯罪,具备可罚性。

  • 标签: 卧底警察 不作为犯罪 可罚性
  • 简介:共犯中止的司法认定是一个实践中的难题。对于全体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可从时间、主观意志和行为效果三方面要件出发进行综合判断。对于部分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目前国内学界主要存在着八种不同观点,其中原因力论更具备合理性。利用原因力论,就部分行为主体成立共犯中止区分简单共犯、复杂共犯,对其中的实行犯、组织犯、帮助犯和教唆犯进行了逐一认定,并且对此刻其他共犯的形态应视不同类别而言。

  • 标签: 共犯中止 全体中止 部分中止 原因力论
  • 简介:身份与共犯的问题被称之为"刑法学之绝彰",可见其涉及理论的繁复。其中以无身份者介入纯正身份犯共犯体系的问题最为典型。该议题的主要争论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犯;其二,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成立共犯该如何定罪处罚。本文将以一则案例开启对此问题的讨论,并试图在身份、共犯等概念和犯罪共同理论以及二元共犯体系中去寻找身份之于共犯、身份之于正犯的作用机理,并希冀由此形成类似案件的定性思路。

  • 标签: 纯正身份犯 定性思路 二元共犯体系
  • 简介: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学者多以为是孔子的自谦。但孔子明言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信而好古”者,其学说当是在萃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整合、提升而成,其意义相当于再创作。孔子所推尊的智、仁、勇“三达德”虽非首创,但经其整理后,内涵更为深刻。章学诚“圣人学于众人”之说,适足说明孔学的源头活水是在社会生活之中。

  • 标签: 三达德 孔子 述而不作 章学诚
  • 简介:依《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法律的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而《刑法》明确否认共同过失犯罪,因此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的情形仅限于故意的罪过情形。除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四种主体以外的其他主体,在被害人逃逸过程中起到了教唆或者帮助的作用,达到共犯的认定标准,也应该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逃逸致人死亡 共犯
  • 简介: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是德日刑法当中热议的话题,被称为'犯罪论的试金石'。现在,责任共犯论与不法共犯论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共犯的处罚根据的讨论主要是在惹起说内部展开的。只有与我国关于共犯的立法现状相联系,才能得出哪一种理论适合我国的司法实践的结论。修正惹起说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是可能的。同样,支持修正惹起说并不一定说明在整个犯罪论体系当中应当采纳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

  • 标签: 责任共犯论 不法共犯论 惹起说 结果无价值论
  • 简介:帮助犯的因果关系是对帮助行为本质的探讨,即什么样的帮助行为才能成立可罚帮助犯的问题。对帮助犯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与狭义共犯处罚根据密切相关。如果以法益侵害作为构建刑罚可罚性基础,帮助行为必须与法益侵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与单独犯因果关系不同,只要帮助行为令法益更可能、更强烈受到侵害或令犯罪更容易实施即可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 标签: 帮助犯 因果关系 共犯处罚根据 法益侵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1年底,湖北省公安县公路局召开的信息宣传工作会议上,有领导提出:现在网络上的微博很火,很多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微博,我们局是否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尝试?作为县公路局官方网站的信息发布员,我一直承担着信息发布和受理投诉电话和回复电子邮件的工作,对于微博这一新生事物,并不太熟悉。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公路交通方面的官方微博。发现尽管数量不多,尽管缺乏统一的标准,但有些微博的确有可借鉴之处。

  • 标签: 县局 信息发布 官方网站 宣传工作 政府部门 电子邮件
  • 简介:《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 标签: 鲁迅 野草 应然生命 最后的信仰
  • 简介:中华诗词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这种艺术的最大特点是,以最精短也最精妙的语言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最微妙的情感。文学艺术性是中华诗词的生命。但是当下旧体诗词已经成为一个“文学”问题。对比着中华古典诗词,当代旧体诗词“文学性”式微和缺失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当代文学为背景,以“作为文学的中华诗词”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并就旧体诗词的当代审美问题、创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引起诗词界和文学艺术界对旧体诗词的重视和注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提高旧体诗词创作整体的文学水准,恢复旧体诗词的当代声誉,引导旧体诗词健康发展。

  • 标签: 文学性 中华诗词 当代诗词审美
  • 简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以及市场竞争和经济增长的主体,国有企业在迎接“社会责任”挑战时,必然要走在前列,发挥更大的作用,弓1领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回顾天房物业所走过的历程,便是一条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干事创业,全力以赴推进公司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是履行自身科学发展责任。2001年,天房物业在天房集团改革的序曲中成立,由集团下属的9个物业服务公司重组而成。公司依靠多年的物业管理实践,冲破传统观念,不断培育新的理念,逐步确立了以客户为中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

  • 标签: 社会责任 物业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 国有企业 科学发展 经济增长
  • 简介: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有一条发展着的历史长河,现在构成它的“当下”,未来是比现在更高级的并且必然实现的社会形态。但从哲学的角度看,历史不是已经过去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作为对现在的建构而存在;未来也不是尚未实现但又必然实现的社会形态,而是作为对现在的批判、整合与引导而存在;历史与未来的全部合法性就在于对现在的建构。把历史与未来还给现在,世界就是现存感性世界,而不是经过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的物质世界。

  • 标签: 历史与未来 现在 时代 世界观 唯物史观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抗议运动中,赫伯特·马尔库塞是人尽皆知的关键性人物。他游遍欧洲,会见和平活动家和学生领袖。1967年,他在伦敦宣讲了一个理论:社会可以是件艺术品。这在当时是一个颇有些奇怪的说法,因为不论是在美学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艺术和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对立的。但是,马尔库塞论证说,一个新社会的存在,不但需要被创造性地想象,而且还需要一种新感性和新意识。后来,他论证道,美——美学研究的传统对象——被彻底地从主流社会的压抑中分离开来,美阻断了这种压抑,并提供了对于记忆中自由的一瞥。本文将把马尔库塞的思想置于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其反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并概括出他的论述的主要内容。

  • 标签: 赫伯特·马尔库塞 艺术品 社会 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