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供在维方向上清晰显示半月神经的MRI成像方法。方法:对10例临床明确诊断并排除颅内占位的神经痛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区进行增强T1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SET1)、T2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RFSET2)、维时间飞越法血管造影(3D-TOF)、维快速静-动稳态采集序列(3DFiesta)4种序列的MRI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读片、测量,并利用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分割半月神经(TGG)。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不同序列间存在显著差异,边缘清晰度依次为增强FRFSET2、增强3-DFiesta、增强3-DTOF、增强FSET1,内部清晰度依次为增强3-DFiesta、增强FRFSET2、增强3-DTOF、增强FSET1。在增强FRFSET2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5mm,宽度平均值9.3mm,厚度平均值12.5mm;在增强3-DFiesta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45mm,宽度平均值9.45mm,厚度平均值11.65mm,两者无显著差异。图像分割成功率增强FSET1为0,增强FRFSET2为85%(17/20),增强3-DTOF为60%(12/20),增强3-DFiesta为90%(18/20)。增强3-DFiesta与增强FSET1、增强3-DTOF有显著差异,增强FRFSET2与增强3-DFiesta无显著差异。结论:TGG的MRI最佳显示方法为增强3-DFiesta,为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过程中TGG的图像分割和CT/MRI配准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开展神经痛TGG水平的X刀或γ刀治疗提供影像学上的指示。

  • 标签: 半月神经节 MRI 增强3-DFiesta 增强FRFSET2 图像分割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神经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神经痛疾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在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神经半月脉冲射频、经皮穿刺神经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神经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神经中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咬合创伤模型,采用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后7、15、30天时,神经中PPT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持续性咬合创伤后PPTAmRNA表达高于对照侧.咬合创伤7天,PPTAmRNA表达增高趋势明显高于15天和30天组.15天和30天两组间PPTAmRNA的表达增高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咬合创伤后,神经PPTAmRNA表达增加,初级感觉神经元合成SP前体增加.

  • 标签: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节 前速激肽原A mRNA 分子杂交法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用于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40例,随机分为施行全麻组与全麻联合神经阻滞组(复合麻醉组),观察两组诱导及苏醒时间,异丙酚用量及心率变化,呼吸抑制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两次射频治疗中HR均有明显升高(P<0.05),复合麻醉组射频治疗中HR与全麻组比较,升幅较小(P<0.05),术后两组均恢复至接近麻醉前水平。复合麻醉组中心率(HR)、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快于全麻组。丙泊酚用量少于全麻组,呼吸抑制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神经阻滞在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复合麻醉组术后苏醒快,术中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神经节阻滞 全身麻醉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穿刺神经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威海市立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头面部神经PHN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3~82岁,病史1~13个月。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至神经,分别于神经及卵圆孔单次注射血小板富集度(5.7±1.1)倍的PRP各0.5 ml。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7、15、30及90 d时患者数字等级评分(NRS)评分及无痛、轻、中及重度疼痛患者例数;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穿刺成功并完成治疗。治疗后1、7、15、30及90 d时患者NRS评分分别为[4.0(2.0)、3.0(1.5)、2.0(2.0)、1.0(1.0)和0(2.5)]分,均较治疗前的7.0(2.0)分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90 d时,仅有2例中度疼痛患者、没有重度疼痛患者,均较治疗前的6例中度疼痛和15例重度疼痛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治疗侧下颌区疼痛,1周内消失,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PRP神经注射治疗神经PHN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 标签: 三叉神经节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三叉神经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半月氧注射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现将就诊于我院的30例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样本选取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数均为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为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实验组采取的治疗方案为神经半月氧注射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疼痛评分较低,组间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原发性神经痛的治疗中,应用神经半月氧注射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降低了复发率,是临床上较好的治疗方法,可进行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氧注射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半月氧注射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现将就诊于我院的 30例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样本选取时间为 2017年 11月 -2018年 10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数均为 15例,对照 组 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为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实验组采取的治疗方案为神经半月氧注射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疼痛评分较低,组间比较(P< 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原发性神经痛的治疗中,应用神经半月氧注射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降低了复发率,是临床上较好的治疗方法,可进行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氧注射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 简介: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病征,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每10万人中就有100~200例神经痛患者,年发病率约为5/10万,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儿童少见,女性的患病率约高于男性两倍.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伽马射线 射频热凝 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术在治疗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治疗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3D-CT薄层连续平扫,并将影像资料导入SteahhStationTriaPlus手术导航系统,图像经维重建后,确认患侧卵圆孔作为靶点,在导航实时引导下进行卵圆孔穿刺,并行电生理测试,再次确认靶点的位置无误后,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穿刺成功,射频热凝术后,患者原有的面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67±0.47,术后VAS评分为0.22±0.57,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且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和疗效显著的神经痛外科治疗手段.

  • 标签: 神经导航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半月氧注射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现将就诊于我院的30例神经痛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样本选取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样本数均为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为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实验组采取的治疗方案为神经半月氧注射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且疼痛评分较低,组间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原发性神经痛的治疗中,应用神经半月氧注射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降低了复发率,是临床上较好的治疗方法,可进行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氧注射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病的治疗方法。方法介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结论效果良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治疗 内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神经痛52例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神经痛病人52例,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分别给予单纯星状神经阻滞治疗以及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阻滞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神经痛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疼痛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针灸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疗效分析
  • 简介: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指在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疼痛。疼痛可自发或由“板机点”激发,多白天发作,持续数秒或几分钟后又骤然停止。本病很少有自愈者,随病情发展疼痛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剧。多数患者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CT定位 射频温控热凝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半月神经的解剖标志,提高CT影像解读水平,为穿刺手术靶点设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8月建湖县公安局法医室提供的5具10侧新鲜尸体进行解剖,确认半月神经边界的骨性、硬膜性解剖标志;认定半月及其前后根的分区和神经纤维行走路径。另予2020年2月至5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神经痛射频治疗的住院患者行CT薄层扫描,维及多方位二维切面重建,认定解剖标志,描绘半月及其前后根的解剖结构。结果尸体解剖显示,半月神经位于Meckel腔内,其边界由各侧腔壁限定;神经处体积膨大,由下方颅底凹陷加深与之匹配,而上壁硬膜形状不变。对照尸体解剖在CT影像上认定半月神经的各边界线:颅底外侧界线为神经管压迹外端—半月窝外缘—卵圆孔外缘连线;颅底内侧界线为神经管压迹内端—前结节—眶上裂内缘连线;神经的内侧边界为Meckel腔内侧壁;上方边界为Meckel腔上壁;下方边界为腔底颅骨。半月边界由窝形状和腔壁限定,根据纤维位置、走向,把半月划分为眼区、上颌区和下颌区。结论本文以尸体解剖为基础,认定半月及其前后根位置、边界、形状、分区的CT征象,为临床术前靶点的设定、术后实际损害灶与疗效关系的分析提供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节 解剖学 尸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痛患者采用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的治疗方式,查看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神经痛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分布采用传统的封闭疗法和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查看患者的VAS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神经痛患者采用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的治疗方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周围支 多点射频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之间收治的120例单侧神经痛患者,以随机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分别给予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显示患侧有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57(95.00%)例和46(76.66%)例,显示患侧无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3(5.00%)例和14(23.33%)例,显示健侧有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2(3.33%)例和8(13.33%)例,显示健侧无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58(96.66%)例和52(86.66%)例,P<0.05。结论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神经痛诊断中进行应用,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能够起到良好的诊断效果。

  • 标签: 磁共振 三叉神经成像 三叉神经痛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10-11易位蛋白3(TET3)在小鼠颌面部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40只,8~10周龄,体重19~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对照组(C组)、炎性痛组(IP组)、对照+TET3-siRNA组(C+siTET3组)、炎性痛+TET3-siRNA组(IP+siTET3)和炎性痛+阴性对照Scrambled-siRNA组(IP+siNC)。分别于小鼠颞下颌骨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或完全弗氏佐剂(CFA)10 μl,于注射后1、4、8和12 d(T1-4)时测定机械痛阈(MWT);C+siTET3组、IP+si-TET3组和IP+siNC组于注射生理盐水或CFA前,神经内分别注射0.75 μl siTET3或siNC,于T2时处死小鼠取神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ET3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IP组T1-3时MWT降低,神经TET3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P组和IP+siNC组比较,IP+siTET3组T2,3时MWT升高,神经TET3表达下调(P<0.05或0.01)。结论神经TET3参与了小鼠颌面部炎性痛的形成。

  • 标签: 三叉神经节 甲基转移酶类 面部 疼痛 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