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干神经诱发电位(BTEP,brainstemtrigeminalevokedpotentials)在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4月至2017年6月采用MVD术治疗神经痛患者53例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BTEP的W2、W3波。其中38例在完成减压后BTEP明显改善(改善组),15例未明显改善(未改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预后的差异。结果53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改善组术后即刻缓解28例,10例术后两周内疼痛缓解,无一例患者发生面瘫、听力下降、麻木等并发症。15例未改善组中,经确认虽减压充分,但BTEP术中无明显改善;术后即刻缓解8例,4例术后疼痛缓解,3例在随访期仍存在明显疼痛;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期均未见复发。两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MVD术中BTEP改善可预测手术效果。未改善可能与责任血管压迫力量较大、病程较长、既往行过射频热凝术等因素有关,相较于改善组,手术疗效相对不确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 简介: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一﹑概念:即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它是给皮肤或末梢神经以刺激,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通路至脊髓感觉通路﹑丘脑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区,在刺激的对侧头皮相应部位记录到的电活动。二﹑诱发电位的分类:(一)按记录和刺激电极放置部位分类1﹑上肢和下肢体诱发电位2﹑感觉神经动作电位3﹑节段性诱发电位4﹑神经诱发电位5﹑其他脑干诱发电位或反射6﹑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诱发电位7﹑食管﹑直肠脑诱发电位8﹑二氧化碳激光痛觉诱发电位9﹑外阴部诱发电位10﹑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地形图 临床应用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痛觉诱发电位 二氧化碳激光
  • 简介:诱发电位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对于中枢系统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了近几年诱发电位的新进展,进一步为临床服务。更多还原

  • 标签: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新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诱发电位(S1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问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 标签: 骶骨 脊神经根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简介:一、对CVD预后的评估Heald等作者对118例首次中风患者中风后12—72小时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查测量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将病人分成组:正常反应组,延长反应组和缺失反应组;以观察3组病人12个月后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率。结果表明:在中风后72小时内CMCT正常或延长的患者存活率高,运动功能恢复好。而CMCT检查无反应的

  • 标签: 脑血管病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对已确诊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105例患者进行了诱发电位(SEP)观察。结果显示SEP正常25例(23.8%),异常80例(76.2%)。其异常发生率与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有显著相关性,即年龄大、病程长及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SEP异常率高。结果还显示,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SEP多为异常,而临床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SEP也可出现异改变,提示该检查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Ⅱ型糖尿病 神经病变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神经,记录顶叶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面部疼痛综合病征,其疼痛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每10万人中就有100~200例神经痛患者,年发病率约为5/10万,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儿童少见,女性的患病率约高于男性两倍.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伽马射线 射频热凝 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病的治疗方法。方法介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结论效果良好。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治疗 内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电针对椎间盘脱出模型犬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对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的影响。方法比格犬随机分为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球囊压迫法制作椎间盘脱出模型,电针组术后每天电针治疗;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处理。术前(0d)和术后1、4、7、14d每只犬均使用德克萨斯犬脊髓损伤TexasSpinalCordInjuryScaleforDogs(TSCIS)评分法评分,使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测量SEP并分析其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术后1d模型组和电针组与对照组TSCIS评分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14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4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潜伏期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潜伏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d模型组和电针组的SEP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术后14d,电针组与模型组的波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能够有效促进椎间盘脱出模型犬的脊髓损伤修复,提高TSCIS评分,恢复SEP波形,缩短其潜伏期,提升其波幅;SE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评价电针治疗效果。

  • 标签: 椎间盘脱出模型犬 电针 体感诱发电位 潜伏期 波幅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诱发电位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监测22例脑血管病患者在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中体诱发电位N20波形的变化,观察诱发电位变化与术中、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在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术中体诱发电位出现改变,并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18例患者术中体诱发电位无明显改变,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一侧肌力减退.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中、术后脑缺血有相关性(P<0.01).结论在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监测诱发电位的变化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动态监测 神经外科 血管内治疗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痛患者采用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的治疗方式,查看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神经痛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分布采用传统的封闭疗法和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查看患者的VAS评分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神经痛患者采用神经周围支多点射频的治疗方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周围支 多点射频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之间收治的120例单侧神经痛患者,以随机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分别给予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常规组患者显示患侧有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57(95.00%)例和46(76.66%)例,显示患侧无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3(5.00%)例和14(23.33%)例,显示健侧有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2(3.33%)例和8(13.33%)例,显示健侧无压迫或接触的患者分别为58(96.66%)例和52(86.66%)例,P<0.05。结论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神经痛诊断中进行应用,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能够起到良好的诊断效果。

  • 标签: 磁共振 三叉神经成像 三叉神经痛 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解除脊髓压迫对脊髓恢复和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70只,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60只),实验组分为轻度损伤组(20只)、中度损伤组(20只)、重度损伤组(20只)。采用自行制作的脊髓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测定大鼠在损伤前、伤后5 min、1 h、6 h、3 d、7 d的诱发电位。行减压治疗的模型大鼠,测定其减压前、减压后5 min、1 h、6 h、3 d、7 d的诱发电位。结果脊髓受到的打击程度越重,其潜伏期的延长越显著,波幅的降低越明显(P<0.05)。脊髓损伤后5 min,轻、中、重度损伤组的潜伏期和波幅均较损伤前的波幅变化显著。在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前,脊髓受压时间越长,其潜伏期的延长越显著,波幅的降低越明显。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后,压迫解除越快的大鼠,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恢复速度越快(P<0.05)。压迫30 min的大鼠在解除压迫7 d后,潜伏期仍较其它各组延长。解除脊髓损伤压迫后,压迫解除越快的大鼠,其诱发电位波幅的恢复速度越快(P<0.05)。压迫30 min的大鼠在解除压迫7 d后,波幅仍较其它各组降低。结论脊髓损伤后受压时间越长,其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改变越显著;脊髓损伤后诱发电位波幅变化的敏感性优于其潜伏期。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动物模型
  • 简介:本研究测定了116例幕上肿瘤的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LSEP),其中包括神经胶质瘤、脑膜瘤、神经鞘瘤、转移瘤等。在幕上肿瘤116例中,98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表明:幕上肿瘤SLSEP总异常率为81.0%,其中位于额顶叶或半球深部者异常率较高。作者还观察到,幕上恶性肿瘤的SLSEP异常率比良性高。研究结果提示:SLSEP的测定对幕上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幕上肿瘤 SLSEP 异常率
  • 简介:目的:联合肌电图(EMG)与诱发电位(SEP)检查探索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客观指征.方法:72例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肌电图与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3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恢复程度.结果:根据EMG与SEP检查结果,轻度组患者21例,中度组患者26例,重度组患者25例.3组术后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恢复(P<0.05),轻、中度组恢复至轻度功能障碍,重度组恢复至中度功能障碍.结论:肌电图或体诱发电位异常,而腋神经运动潜速率正常且SEP的N13波形尚清晰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接受手术治疗的电生理指征.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手术指征
  • 作者: 方丹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健康世界》2022年第14期
  • 机构: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三门峡472000
  • 简介:神经痛作为一种脑神经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在发病的时候,患者会感觉自己的其中一侧面部出现十分剧烈的疼痛,一般来说,右侧脸部疼痛的概率会远高于左侧。与此同时,这一疾病的发作情况十分不规律,有时候患者哪怕只是在正常走路抑或是和别人交谈,也会出现阵发性的疼痛,疼痛持续的时间也因人而异,有时只有几秒钟,但有时却会长达数分钟。

  • 标签: 三叉神经;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