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阵琵琶声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在鄱阳湖流下了两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音.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 标签: 江南烟雨 烟雨琵琶行
  • 简介:【说教材】《琵琶(并序)》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体味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中优美的语言。《琵琶(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也是灵魂与音乐的相逢。

  • 标签: 诗人白居易 叙事长诗 古代音乐 高中语文 高一学生 吊白居易
  • 简介:文章从《琵琶》诗序与诗正文的矛盾差异以及白居易的音乐理论和《霓裳曲》的演变等分析中,认为这是一首感时伤事的悲歌,并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得出了是“共鸣”而非“同情”的看法。另外,还认为音乐演奏过程旋律节奏的变化与人物心理状态紧密结合是该诗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千百年来该诗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白居易 琵琶行 艺术成就 主题思想
  • 简介:琵琶》“弟走从军阿姨死”一句,一般注本避而不论。《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弟”字未注,将“阿姨”注为“弹琵琶女的姐妹”,实是含糊其词。有人则望文生义地以“弟弟”、“姨母”来翻译“弟”和“姨”。细按原诗,本段是琵琶女自述身世,只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一句涉及籍贯,并未提及家庭成员,中间突然冒出两个亲人,显得太突兀,不合章法。再说言及弟弟、姨母而不交待父母的情况于理不合,如此重要的悬疑,白居易怎会轻易放过去?

  • 标签: 《琵琶行》 “阿姨” 注释 北京出版社 望文生义 家庭成员
  • 简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以莱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唐诗《琵琶》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证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隐喻性的。

  • 标签: 《琵琶行》 概念隐喻 认知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白居易《琵琶》的音乐描写,在创作时,诗人通过对音乐的描写揭示了弹奏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音乐作品和诗歌文学产生共鸣。诗人通过描写音乐,成功营造了诗歌整体的意境,给人一种悲戚婉转的忧伤之感。灵活运用押韵,使得诗句读起来郎朗上口。

  • 标签: 弹奏神态 意境 押韵
  • 简介:摘要: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琵琶曲的魅力,阅读史书,去粗存精,掌握白居易生平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结合琵琶女自述身世遭遇,以及造成琵琶女悲惨身世的种种原因,得出二人天涯沦落是时代的悲哀,是个人的不幸的结论。

  • 标签: 琵琶女 身世悲惨 时代环境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客体;教育理念则是知识重于探究过程: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的阅读教学。于是。语文课堂逐渐失去了活力,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与学的矛盾及脱节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

  • 标签: 教学案例 搭桥 铺路 琵琶 引导 阅读教学
  • 简介: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与抒情诗相比,它有较完整的事件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来描写人物;而与小说、戏剧、影视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并跳跃较大,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使用的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叙事诗的审美解读,也是遵从着从文学形象的还原,到审美情感的共鸣、到审美价值的判断、到审美意蕴的发掘的过程。

  • 标签: 审美情感 《琵琶行》 叙事角度 解读 刻画人物 叙述者
  • 简介:琵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长篇乐府诗。诗中关于琵琶弹奏的音乐描写一直备受文学人士激赏,是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中的不朽之名作,传世至今。本文基于《琵琶》结构,以诗人和琵琶女相似的情感心理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诗中琵琶女的三次弹奏,试图从中窥探出诗人的真情实感,进一步了解白居易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和无辜被贬的悲愤之情。

  • 标签: 《琵琶行》 三次弹奏 描述内容 艺术形象 琵琶女 声乐曲调
  • 简介:琵琶》作为一首传诵千年的叙事抒情诗,一直以其美妙的声乐描摹和动人心弦的情感撼动着读者的心灵。教学时,教师大多聚焦于对叙事线索的梳理、对情感的品味和对音乐描写的品赏。这些固然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 标签: 琵琶 艺术 教学内容 情感 梳理 音乐
  • 简介:[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代表作《琵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这部作品也蕴含了白居易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忧虑,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我国唐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关键词]白居易《琵琶》人文情怀《琵琶》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白居易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本文尝试从人文的视角来观察白居易的《琵琶》......

  • 标签: 人文情怀 琵琶行白居易 白居易人文
  • 简介: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有感》的创作与推出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作曲家吴厚元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诉》在国内外各种音乐赛事中也获誉累累。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诉》推出三十余年之际,从"诗"与"乐"交融的角度,对其曲式结构及旋律发展手法等创作特征,以及所运用的各种琵琶演奏技法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曲的审美表现及创作规律,明确该曲在当代中国琵琶独奏曲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 标签: 吴厚元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分析 演奏 风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白居易《琵琶》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 标签: 《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 居易 青衫 弹奏技巧 色艺双绝
  • 简介: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音乐与人生可以发生直接的关系,两者可以互渗。《尚书·尧典》记载:“帝日:‘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传说中,尧命乐官夔执掌音乐,让他用典雅之乐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使之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涤荡精神,陶冶情感,塑造深厚的人格气质。

  • 标签: 人生际遇 《琵琶行》 契合 音声 潜移默化 陶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