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太宗的右文政策与对书法的个人喜好是促成《淳化法帖》汇刻的两大因素。《淳化》一代巨制,定非短期所能告竣,其汇刻当分“编次成卷”与“摹勒上石”两个阶段,淳化三年十一月六日乃《》“摹勒上石”阶段之始。王著以学识而见封,并非后世所谓识见短陋者,《淳化》的汇刻,王著只是做了其中部分的工作。《》中的伪,大多以南唐仿书阑入,此非编者不鉴,恐正是太宗以石替玉之意。

  • 标签: 《淳化阁帖》 书法 学识 南唐 宋太宗 编次
  • 简介:魏晋风规恨不传,唯从《本》觅真原。凭谁一问解“胡说”,弃祖推宗崇《大观》?《淳化》俗称《》,宋太宗敕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名迹于淳化三年(公元992)摹勒而成,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丛,对中国古代法书名迹的流传居功甚伟,誉者甚至以为它主宰了中国书法近千年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 标签: 《淳化阁帖》 中国书法史 刻工 中国历史 宋太宗 古代法
  • 简介:淳化》(简称《》)为宋淳化三年(九九二)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所摹刻,共十卷。每卷后有篆书题记称‘奉旨模勒上石),但据宋人记述,此帖原本实际上是刻在枣木板上的,稍后板有裂痕,因嵌以银锭状的木块,这种痕迹反映在拓本上,世称‘银锭纹’。《》刻成后,仅少数大臣得蒙赐有拓本,加之其版不久即毁于火,故原刻拓本流传极少,而其翻刻本在宋代即已达数十种之多,因又称其原刻本为‘祖本’。近代影印的《淳化》,其全者都是翻刻本。仅有六、七、八三卷‘祖本’,曾为有正书局所影印。这次本刊分两期连载的第九卷(王献之书),则是从未发表过的原刻本。此本宋末在贾似道手,明代归潘元亮,清初为梁清标所藏。今摘录米芾、黄伯思有关该卷的一些评述,供读者参考。

  • 标签: 淳化阁 刻本 拓本 祖本 所藏
  • 简介:淳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作品的法帖,学术界公认世存《淳化》刻石仅有宋“杭州本”、明“肃府本”、清“关中本”和清“溧阳本”四种。新确认的清初河阳学者薛所蕴补刻完整的明代百泉本《淳化》是当今存世的第五种原帖石,其中《伯远》的刻入对于百泉本年代的研究和《伯远》流传情况提供了新的信息。

  • 标签: 《淳化阁帖》 百泉本 薛所蕴补刻
  • 简介:书法界一般认为《大观》优于《淳化》,且由北宋内府所藏魏晋至隋唐摹本勾勒上石。比对流传于世且收入这两部丛的摹本可知,《大观》的底本是《淳化》。它虽然更正了《淳化》的某些错误,但开本比原帖大,随意变更原帖的行数和字数,出现了行气不贯的弊端,且个别字描摹错误,因此两部丛互有优劣。

  • 标签: 《大观帖》 《淳化阁帖》 底本
  • 简介:》全称《淳化法帖》,又称《淳化》。宋淳化三年(九九二),宋太宗出秘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而成此帖。共十卷,收唐以前法书四百余种,一至五卷为历代帝王及大臣法帖,六至十卷为王羲之父子墨迹。《》问世后,历代书家对之褒贬不一,聚讼已久。

  • 标签: 法帖 秘阁 法书 十卷 历代
  • 简介:古代影印技术还未发明时,对钱袋传下来的法书、名画,想要留一个副本,最早只有用透明的蜡纸罩在原件上,映着窗户外的阳光,仔细钩摹。这种办法,叫做“向榻”。向,指映着阳光,榻,指照样描摹。“向”(繁体字为“衢”)曾被人误写为“响”(繁体宇为“馨”),“榻”,后来通用“拓”。又因碑帖多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对碑帖的捶拓本多用“拓”,蜡纸钩摹的向榻本,则多用“榻”。这是后世的习惯用法,容易混淆,先作一些说明。

  • 标签: 价值 宋本 习惯用法 繁体字 “向” 阳光
  • 简介:姚应炎:我父亲叫姚衡平.他蛮小从蔡甸老家跑出来学徒弟,后来才开了一家珠宝古玩字画店,店子的招牌就叫淳化.小时候我没得事,也在屋里翻旧书、看字画,没想到后来为了生计,也靠画画为生,干上了美术设计这一行当.

  • 标签: 珠宝 印象 美术设计 字画
  • 简介:淳化县以北宋太宗淳化年号而名。位于三秦之腹,泾水之阳,南接北仲、嵯峨二山.北枕子午岭余脉甘泉山(今黄花山),东依爷台山,西邻金池水。山围水绕,盆抱而聚。冶峪蜿蜒贯其腹,泾水滔滔绕西南。东西最大距离46.5公里,南北35.5公里,总面积

  • 标签: 淳化县 地理面积 人口规模 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 陕西
  • 简介:编者按:胡问遂1951年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学书二十余年,擅书诸体,尤工真、行、草。胡问遂研习法帖,读、临帖,务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反复琢磨如何下笔、运笔、转折。其所临书送师过目,竟被误以为是“印刷复制品”。胡氏数十年坚持不懈,尤得力于北碑,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胡问遂理论与实践并重。他十分善于从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把对中国书法史的学习探究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甚至说对书法历史的探究绝对不亚于书法实践本身。他对中国书法风格的演变转换了如指掌,烂熟于胸,他的论文和专著,在书法理论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他的书法创作才能“根深叶茂”、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我们特刊发胡问遂的《论入和出贴》一文和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书法史 书法艺术 历史传统 理论与实践 融会贯通 代表人物
  • 简介:1987年8月19日,南山寺住持慈音给五台山管理局打来电话,说南山寺住的居士,从中台顶买回了金钱,是工人们从祈光塔下偷挖出的…….我接到电话随即到南山寺详细了解情况:8月9日,原平下正华村柳茂生、霍福印、霍存保游中台顶,从维修祈光塔的民工手中,以每枚一元买下三枚.回到南山寺后,三人玩弄欣赏着,被慈音看见,即报告了五台山管理局,柳茂生等也很快下山回了原平.

  • 标签: 遭遇 南山寺 管理局 五台山 电话 住持
  • 简介:“读”,就是看帖和观,不过“读”也有其更深层的意思.读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虽然书法碑帖并不像文学书本一样,但是要一下子通过读来深入进去也并非易事.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发现的.通过读,在临习时就能深入到细微的用笔和提按变化中去了.

  • 标签: 帖读 读帖
  • 简介:《渡海》,又称《致梦得秘校尺牍》《致梦得秘校》。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在昌化军接到北归之命,六月中旬离开儋州,拟于澄迈渡海北上。苏东坡到澄迈很想见一见义士赵梦得,但赵梦得游于大陆未归。梦得的儿子得知东坡先生即将离岛的消息后,到馆驿拜见先生,于是苏东坡给赵梦得留此信笺。

  • 标签: 消息 东坡 秘校 苏东坡 渡海 儋州
  • 简介:一我们坐在池塘边一株纤瘦的杨柳旁。太阳已经升起,几株高大的楝树,展开枝条,向上斜举着,刚好给我们遮阴,几只鸟儿孤独的鸣叫声回响在山间。池塘在宝山脚下。据说这宝山很有来历,早年山上建过寺庙,好像叫宝山寺,"文革"的时候拆了,这是我从姨父那里听来的。这山还真像她的名儿,到处是宝,更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我们村子小,每户人家之间没有隔阂感,走得近,年纪相仿的孩子就自然经常在一起。

  • 标签: 鸣叫声 南瓜花 南瓜藤 小布袋 嫁个好人家 绿豆汤
  • 简介:大明湖畔过了小明湖,大明湖就到了。灯光下,招来诸多拍照的身影。闪光开启的一瞬,相机里被定格的表情迥异,唯独不变的是身后那块牌匾,一年四季用同一个面孔,迎来与送往。白天的湿热、烦躁、压抑、沉闷……在这里全然消失。树是有的,遮住了从城市的楼群里发出的橙黄色、银白色、淡蓝色、翡翠色……在树下走动,延伸出来的枝条,轻拂了一下身体,身上会投下一些光的碎片。能闻到花香,从什么地方追来的,没有细究,也不想细究。

  • 标签: 南帖 散文作品 中国散文 《老残游记》 雨打芭蕉 散文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