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仔细读来,可以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揭示了孝的重要性,启发我们要重视孝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它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孝子.关于孝行方面,要求:在家庭里,要做到"五孝";在社会上,要做到"三不";对于个人,则要爱惜身体、"立身行道".谏诤为孝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尤其应该加以发扬.

  • 标签: 《孝经》 孝道 孝行 谏诤思想
  • 简介:北宋名臣吕惠卿撰写的《孝经传》久已亡佚,本文的目的是据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草书译本窥见吕惠卿原作的基本内容。文中分析了吕惠卿的序言并尝试解读了《孝经传》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五刑》、《广要道》五章,讨认了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吕惠卿的几个职衔以及西夏中晚期教育的基本情况,指出西夏政府从来也没有以《孝经》为代表的中原典籍译本作为正式颁布的科举教材。

  • 标签: 经学 孝经 吕惠卿 西夏文 科举
  • 简介: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草书《孝经》,传贺知章书(简称贺书)。江户时代书贾得自长崎,後为近街家熙所得,明治初年一度散落民间,辗转入藏御府。日本学者多认定其为贺监真迹,而中国学者大多持相反的观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草书《孝经》,传孙过庭书(简称孙书),实为宋人伪托。唐宋时代《孝经》文本的演变极为复杂,跨越写本时代和刻本时代,兼有今、古文及其不同注本的彼此消长,以及玄宗先後两次《御注》(《始注》和《重注》)。前人对於贺书作者和时代的认定多凭书法风格,缺乏直接的、确切的文本依据,所以我们从文本切入,通过文本校勘,将其置於唐宋时代《孝经》今、古文以及《始注》《重注》文本变迁的背景之下来考察,以期相对准确地进行定位并加以判断。同时,以贺书为坐标系,整合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文本类型的石经、写(钞)本、刻本,并透过这一相对完整的文本系统来洞悉唐宋时代《孝经》文本演变的轨迹。

  • 标签: 贺知章 草书 《孝经》 文本 校勘
  • 简介:黄道周(1585-1646年)。福建漳浦人。初名螭若,字玄度,又字幼平。少年时曾在家乡铜山孤岛石室中读书,故号石斋。又号漳海石人,石道人等。

  • 标签: 黄道周 小楷 《教经颂》 书法
  • 简介: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正>文征明泥金小楷《孝经》,册页,墨笺本。页高30厘米,宽16.7厘米。除边净高20厘米,宽9.7厘米。共二十四页,每页六行,行有竖暗格,每行13字,计小楷1825字,每字见方约1厘米。首页第一行“孝经”下钤“停云”白文印一方。末页识“嘉靖甲午春社文徵书”,下钤“文征明印”白文印一方,末行钤“兰陵缪氏珍藏”、“兰陵文子收藏”、“公孙长子大有因缘”朱文印三方。民国时期,内江余切得以收藏,民国癸酉年重印精裱。现藏内江县文化部门。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等。长洲(今

  • 标签: 文征明 小楷 泥金 《孝经》 内江 白文
  • 简介: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的所记为冢地买卖之事,当归入买地券类.但学界未能审查,而以其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东汉墓志",以至以讹传讹,误人视听.本文则对的内容重新进行简释,并对学界的误说予以订正.

  • 标签: 东汉墓 墓志 出土 买地券 发现 河南
  • 简介:孝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已然存在,它是人的天性,同时也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中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儒学伦理纲常的发展使孝这一道德准则在社会关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儒学的开山之作《论语》中有相当的篇幅记录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这基本构成了儒家孝道的理论体系.在另外一部儒学经典《孝经》中,则是集中展现了儒学之士对孝道的阐释,这一理论阐释对中国人的性格气质以及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伦理体系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孝经 论语 孝道
  • 简介:孝经集注述疏》是近代岭南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简朝亮晚年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其经义该恰、折衷汉宋古今文精华,疏解由浅入深,且在学术思想、疏解经文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色。全书贯穿着简氏从辨伪存真、正本清源到品评旧说、推陈出新再到褒扬元典、务明经术的思想脉络,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简朝亮 孝经集注述疏 思想脉络 特色 影响
  • 简介: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经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

  • 标签: 《孝经》 《唐会要》 今文 古文 唐玄宗 刘知几
  • 简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以《孝经》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译者在专有名词、句意表达,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不同究其根本乃是源于不同文化圈对译者的影响。

  • 标签: 《孝经》 跨文化交际 译本比较
  • 简介:贺知章(图1),中唐诗人,字季真,又字维摩,号石窗,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生于高宗显庆4年(公元659年),他排行第八,张旭直呼其“贺八”,贺知章少以文辞知名.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进士,因张说推荐,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张说诗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说明丽正殿是文人学士聚会赋诗的地方.贺知章后任太常博士,开元中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迁太子宾客,援秘书监.史称“贺秘监”,简谓“贺监”,他自称“秘书外监”.天宝初年辞秘书监,出家当了道士,还故乡越州,隐居千秋观,玄宗天宝3年(公元744年)卒,今存诗20余首.

  • 标签: 风流 贺知章 草书 孝经 秘书监 中唐诗人
  • 简介:孝经》的研究至魏晋六朝时期趋于全面繁荣,其主要特点有三:一、帝王研究《孝经》的第一次兴起;二、出现《孝经》百家注;三、《孝经》研究出现郑学和王学,南学和北学的区分。

  • 标签: 《孝经》 郑学 南学 北学
  • 简介:《古文四声韵》(以下简称《四声韵》)是一部古文字形汇编,由北宋夏竦于庆历四年(1044)编成,共征引古书、碑刻等资料100余种,收字形9000多个~②。该书以《切韵》平上去入四声为纲,以楷体字头作统领,每个字头下收古文或隶古定字形若干,其数少者一、二,多者十数个。由于该书对于每一字形均注明来源文献,如“古孝经”、“古尚书”、“古春秋”等,这就为我们研究这些文献的传承和流变提供了珍贵资料。尤

  • 标签: 古孝经 古文四声 四声韵
  • 简介:在王阳明思想中,良知与孝是体用、本末的关系,孝仅仅是良知发用中之一事。由于王阳明良知学是从对《大学》的诠释中拈出,故随着阳明学的发展,其后学便将《孝经》纳入了良知学的体系内,以《孝经》来解释《大学》,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印证良知之说。至罗汝芳而提出以孝弟证成良知,以孝弟为良知本体,故以良知学注解《孝经》便成为必然,虞淳熙的《孝经迩言》就是晚明时期以良知学注解《孝经》的典范之作。

  • 标签: 王阳明 《孝经》 良知 诠释
  • 简介: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 标签: 《孝经》 孝治 家庭伦理 政治伦理
  • 简介:今古文《孝经》,文字虽小异,分章稍有不同,但以“闺门”章之存留的差异为最大。唐玄宗御注《孝经》弃古文《孝经》“闺门”一章,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论。元代的熊禾认为司马贞删“闺门”章开启了唐玄宗帷薄不修之风,明代孙本认为司马贞删“闺门”章是为了避国讳,《四库》馆臣认为李唐皇室闺门之中德行有缺世所共知,“闺门”章之去留实与避唐国讳毫不相干。李唐先世出自关陇集团,其后裔多与胡族通婚,又因“关中本位政策”之影响长期受到胡族文化之熏染;而玄宗在御注《孝经》时对“闺门”章所提倡的亲亲、尊尊、夫妇有别、父子有序之思想有异议,致使其弃古文不用。

  • 标签: 《孝经》 《闺门》 宫闱不肃 血统 文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