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离心抗阻训练在老年肌肉减少治疗中的作用,为后续临床训练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老年肌肉减少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离心抗阻训练,比较训练治疗前后下肢活动情况等。结果接受离心抗阻训练后患者的下肢肌力获得明显改善,Berg平衡量表以及功能性步态测试等均获得显著性改善,与训练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离心抗阻训练可明显改善老年肌肉减少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和计时行走步数。但单腿站立时间和功能性步态测试评分与训练前无显著差异(P>0.05),值得临床继续观察。

  • 标签: 老年肌肉减少症 离心抗阻训练 下肢活动
  • 简介:摘要:目的肌少是一种全身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的症状,肌少是指一种患者出现的身体机能紊乱,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高达70%的晚期肝脏疾病病人存在肌萎缩,且与疾病的预后及转归密切相关。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营养、运动等干预手段,临床上仍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现就其发生机理进行综述,以期找出防治措施,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慢性肝病 肌肉减少症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壶铃训练对老年女性肌肉减少患者的肌肉力量、肺功能和慢性低度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患有肌肉减少并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女性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0例[年龄(65.57±2.95)岁、体质量(66.83±7.48)kg]行壶铃训练治疗8周;对照组100例[年龄(66.12±3.57)岁、体质量(67.65±6.66)kg]无壶铃训练治疗。对比两组身体组成成分、肌肉力量、肺功能和慢性低度炎症标志物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在训练前、训练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体质量、骨骼肌质量损失(SMM)、内脏脂肪面积、四肢骨骼肌(ASM)、用力肺活量(FVC)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训练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肌肉减少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5.65±0.16)分比(5.39±0.21)分,(5.66±0.16)分比(5.37±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训练后第8周的左手柄、右手柄、背部力量、呼气流量峰值(PEF)明显高于对照组[(21.15±2.20)kg比(16.27±2.25)kg,(21.10±2.45)kg比(16.11±2.56)kg,(51.95±5.34)kg比(46.36±6.43)kg,(5.86±0.69)L/s比(5.09±0.45)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停止训练后第4周的背部力量、PEF明显高于对照组[(51.94±5.23)kg比(46.43±6.63)kg,(5.85±0.68)L/s比(5.09±0.49)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训练前、训练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周壶铃训练有助于提升老年女性肌肉减少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加握力、背部力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慢性低度炎症。

  • 标签: 肌肉力量 呼气峰流量 慢性低度炎症 老年女性肌肉减少症 壶铃训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肌肉减少老年人跌倒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患者80例进行分析,根据亚洲肌少工作组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了解是否存在肌肉减少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与跌倒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80例患者中,共出现肌肉减少患者18例(22.50%),是否肌肉减少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微型营养评分、跌倒发生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肌肉减少患者病情越严重,跌倒发生次数越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P<0.05。 结论 肌肉减少出现后,会使得患者老年身体营养等相关指标变差,随之增加跌倒发生率与发生次数,针对这类患者需要做到跌倒预防措施。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老年人 跌倒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肌肉减少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它不仅增加老年患者跌倒、失能的风险,还与老年患者术后不良结局有关。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最新文献就肌肉减少的诊断、对老年患者术后的影响、围手术期临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手术后并发症 干预性研究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首选治疗手段。肌肉减少是一种以肌肉量减低和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骨骼肌疾病。在移植术前肝硬化、肝癌病人中,肌肉减少是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并发,其直接影响病人肝移植等待期间死亡及转归。针对肌肉减少进行科学评判、精细化分层有望实现精准干预并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及中长期管理中,肌肉减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应纳入规范化临床诊断与治疗体系。笔者回溯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阐述肝移植中肌肉减少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我国对肝移植受者肌肉减少的认知和重视。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 肌肉减少症 肝硬化 肝癌 预后
  • 简介:摘要临床定义:肌肉减少是指由衰老引起的骨骼肌体量流失和功能下降,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人们对该疾病的现状和治疗方案的研究热度也有所增加。诊断演进:肌肉减少于1989年首次被描述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出现消瘦、体重减少的现象。直到1997年,肌肉减少才被当做一种疾病得以提出。2010—2014年,6个共识性定义将该疾病的诊断重点转移到了肌肉功能的评估上。2016年,肌肉减少被分配指定代码M62.84,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名录(ICD-10-CM)。诊断依据:研究肌肉减少的专家小组认为,将该疾病编入ICD-10诊断代码或许可以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识别和认知,进而吸引资助者和赞助商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为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研发提供支持。有效尝试: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降低肌肉减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状况:肌肉减少在60~70岁人群中的患病率估计为5%~13%,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1%~50%。到2050年,肌肉减少的全球患病人数可能会多达20亿。过度诊断的依据:最近关于肌肉减少筛查和诊断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对该疾病过度诊断风险评估的内容。就目前来看,对该疾病的过度诊断是很难避免的,因为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与对患者进行健康相关行为指导的效果没有差异。过度诊断的危害:目前尚无关于肌肉减少过度诊断危害的调查研究,但有间接证据表明,给人们贴上疾病的标签,提示他们发病和死亡风险提升,会给人们带来心理负担。证据的局限性:对肌肉减少的诊断尚未显示出改善疾病预后的作用。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治疗肌肉减少的效果会优于体育锻炼和饮食调节等常规医学建议。此外,基于性别和区域差异的诊断临界值确定是随意且未经验证的。诊断结果无法将病理性肌肉损失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正常肌肉萎缩加以区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肌肉减少(肌少)患者临床及肌肉指标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了404例门诊长期随诊、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分类标准,将人群分为年轻老年组、老老年组及长寿老年组;并根据亚洲肌少工作组共识2019年诊断标准,将各年龄段老年人群又分为肌少组和非肌少组。记录一般临床数据资料,并测定上臂围、小腿围、外周骨骼肌指数、握力、日常步速、简易体能状况量表及3 m起立步行实验(3mTUG)等数据,同时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仪进行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为(85.24±8.23)岁,其中年轻老年组90例(22.28%),老老年组165例(40.84%),长寿老年组149例(36.88%)。共筛选出肌少患者123例(30.45%),各组间患病率分别为年轻老年组25例(27.78%)、老老年组47例(28.48%)、长寿老年组51例(34.23%)。相较于非肌少,各年龄组的肌少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显著下降,年轻老年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下降,老老年组和长寿老年组肌少患者的腰围和体质指数下降,老老年组肌少患者体脂百分比升高。在肌少人群中,相较于年轻老年组,长寿老年组肌少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多组间比较结果提示,相较于年轻老年组,老老年组及长寿老年组的谷丙转氨酶及前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清肌酐升高,外周骨骼肌指数无显著变化,但握力[(27.7±5.9)kg比(23.2±6.9)kg比(21.4±5.8)kg,F=5.81,P=0.004]、步速[(0.8±0.2)m/s比(0.7±0.2)m/s比(0.5±0.2)m/s,F=11.88,P=0.000]、小腿围[(33.4±3.3)cm比(15.9±8.4)cm比(31.5±3.1)cm比(30.9±3.3)cm,F=3.58,P=0.031]均显著下降,3 m起立步行实验[(10.0±2.1)s比(15.9±8.4)s比(20.8±12.8)s,F=6.98,P=0.001]时间增加。偏相关分析提示年龄与握力(r=-0.374,P=0.001)、日常步速(r=-0.441,P=0.000)、小腿围(r=-0.223,P=0.017)呈负相关,而与3mTUG时间与年龄间呈正相关(r=0.319,P=0.009)。结论相较于年轻老年肌少患者,高龄肌少患者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和下肢肌肉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需更加关注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及局部肌肉质量的变化对不良事件的影响。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肌肉功能 肌肉力量 节段肌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老年住院患者肌肉减少的相关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肌肉减少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年龄≥60岁,采用亚洲肌肉减少工作组诊断标准进行患者的纳入,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老年患者肌肉减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肌肉减少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使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使用C-index和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进行评估。结果268例老年患者发生肌肉减少83例,发生率为30.9%。年龄(OR=1.726,95% CI 1.244~2.432)、体质量指数(OR=0.753,95% CI 0.621~0.969)、吸烟(持续/长期)(OR=1.081,95% CI 1.048~3.297)、骨质疏松(OR=2.031,95% CI 1.201~4.193)均是发生老年患者肌肉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肌肉减少发生风险的一致性指数为0.775(95% CI 0.722~0.827)。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和吸烟(持续/长期)这4项可能是老年患者肌肉减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可更直观地评价老年患者肌肉减少发生的风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住院患者 肌肉减少症 预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膳食营养与适量运动护理方案在老年肌肉减少患者中的影响。方法 2022.01-2023.12 我院收入老年肌肉减少总共60例患者,依据抽签法将其中30例归为常规组(依据常规提供护理),余下30例归为观察组(增加膳食营养与适量运动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60例患者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肌肉质量(10.55±1.53)分、骨骼肌质量指数(8.51±1.79)kg/m 、小腿围(35.41±2.13)cm、血红蛋白(132.47±10.17)g/L及血清蛋白(36.81±4.56)g/L指标均较常规组高,5次起坐实验时长(8.51±1.79)s比常规组(8.51±1.79)短(P<0.05)。结论 在老年肌肉减少患者中采用膳食营养与适量运动护理,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态,对提高骨骼肌功能有促进作用。

  • 标签: 膳食营养 适量运动 老年肌肉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海老年人小腿围和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步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小腿围与低骨骼肌肌量、力量和功能的诊断界值,验证小腿围在肌肉减少评估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体检中心、上海4个社区招募2 294例老年人,其中男性954例,女性1 340例,平均年龄(71.6±8.7)岁,采用体成分仪检测四肢骨骼肌肌量(ASM)、上肢骨骼肌肌量(UMM)和下肢骨骼肌肌量(LMM),计算四肢骨骼肌指数(四肢骨骼肌指数=ASM/身高2)。测量步速,并用握力器测量握力。测量受试者的身高和体重,右小腿围和腰围。结果不同性别老年人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步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身高、体重、ASM、四肢骨骼肌肌量/身高2、UMM、LMM、握力、小腿围明显高于女性(P<0.05)。≥80岁老年人小腿围明显低于70~79岁年龄组和60~69岁年龄组(P<0.05)。≥80岁老年女性小腿围明显低于70~79岁年龄组和60~69岁年龄组(P<0.05)。小腿围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与身高、体重、BMI、握力、UMM、LMM、四肢骨骼肌肌量/身高2呈正相关(P<0.01),小腿围与步速没有相关性(P>0.05)。在小腿围与低四肢骨骼肌肌量/身高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中,男性小腿围截断值为35.1 cm(特异度为0.721,敏感度为0.803,曲线下面积为0.809);女性小腿围截断值为33.6 cm(特异度为0.774,敏感度为0.778,曲线下面积为0.827)。结论老年人小腿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小腿围与低骨骼肌肌量的截断值为男性35.1 cm、女性33.6 cm。应重视小腿围在肌肉减少中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性。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小腿围 握力 骨骼肌肌量 骨骼肌力量 骨骼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住院患者,以衰弱程度与肌肉减少严重程度作为相关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100名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为老年住院患者,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其中衰弱评估以表型定义与衰弱指数(FI)进行评估,肌肉减少以亚洲肌肉减少工作组标准(AWGS)判断,针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100名老年住院患者中,经衰弱分析,出现衰弱患者13例,衰弱前期患者63例,无衰弱患者24例;随着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程度的增加,在患者肌力表现中,出现四肢骨骼肌量、全身骨骼肌量、ASMI、握力、步速下降情况越严重。结论: 在衰弱条目分析中,老年住院患者握力、步速下降情况较为常见,衰弱与肌肉量及功能的多项指标呈现相关性,衰弱程度越严重,即表示老年住院患者肌肉减少症状越严重。

  • 标签: 老年住院患者 衰弱程度 肌肉减少症 严重程度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减少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我门诊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是否患有肌肉减少,分为肌少组(40例)与非肌少组(80例),收集相关的资料,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少的各项因素。结果:两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BIM指数、年龄、HBALC值、DM病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组间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是病程较长、高龄、血糖控制不力者,进行肌少早期筛查与干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肌肉减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肌肉减少简称"肌少",是一种以肌量减少、肌力减退和运动功能衰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全身性综合征,老年人是肌少的高发人群。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肌少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给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负担,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老年健康问题。目前关于肌少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肌少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对于肌少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开展肌少相关研究的关键前提和基础,本文对目前肌少动物模型的不同建模方式、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阐述,为后续肌少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肌少症 衰老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肝硬化时患者体内蛋白质及脂质氧化率高,碳水化合物氧化率低,这种体内供能方式发生改变使得肝硬化患者容易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肌肉减少作为营养不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硬化患者中多见并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目前还没有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诊断的统一标准,关于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的发生机制研究也较少。本文就该类患者的评估及临床管理加以阐述,旨在为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肌减少症 肝硬化 发病机制 诊断与治疗 评估
  • 简介:肌肉减少是一种老年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存质量,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本文对肌肉减少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筛查方法与诊断、干预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老年综合征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 肺癌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骨骼肌减少在肺癌患者中较为普遍,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肌肉减少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本文就肌肉减少的诊断标准及其对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预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 肌肉减少症 肺癌 诊断标准 化疗
  • 简介:摘要肌肉减少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对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具有不良影响,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及早发现,积极诊治。临床上,可遵循发现可疑病例(筛查)—评估—确诊—严重程度评估的诊断流程。针对肝硬化及其并发治疗基础上,合理的营养干预和运动是目前肝硬化合并肌少治疗的重要措施,激素补充、针对骨骼肌代谢途径药物治疗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肝硬化 肌少症 评估 治疗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肝癌相关性肌肉减少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的60例诊断肝癌相关性肌肉减少患者选取时间为2020/1-2021/1,运用不同护理模式随机分为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0)和加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n=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组间各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胸腹水、切口感染、胆瘘、压疮等)、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绪状况、身体状况、社会功能等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提升,存在差异(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