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中空硅纳米粒在细胞线粒体内的定位。方法: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及荧光影像分子,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中空硅纳米粒与线粒体分子探针在线粒体内的共定位。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线粒体,进一步确认硅纳米粒在线粒体内的聚集。结果:与线粒体分子探针为共定位参照,中孔硅纳米粒在线粒体中分布的皮尔逊系数为0.758±0.033,线粒体提取结果显示,进入细胞的纳米粒有90.01±3.89%分布于线粒体。结论:中空硅纳米粒具有自发聚集于线粒体的能力,可以作为药物靶向递送载体,为线粒体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平台。

  • 标签: 中空硅纳米粒 线粒体靶向 药物递送
  • 简介:【背景】香蕉枯萎病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尚无有效药剂防控,筛选抗病品种是目前理想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组培苗伤根接种法,研究了18份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并根据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结果】在供试的18份香蕉种质中,2份(东莞大蕉、抗枯5号)高抗,2份(碧盛、大丰)抗病,3份(抗枯1号、粉杂、农科1号)中抗,7份(粵优抗1号、广东-741、泰国B9、大蕉、台湾8号、海贡蕉、威廉斯8818)感病,4份(巴西、广东2号、广粉1号、粉蕉)高感.【结论与意义】不同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初步筛选出7份抗枯萎病的香蕉种质,为香蕉枯萎病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为病区种植香蕉品种提供了有效参考.

  • 标签: 香蕉种质 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 抗病评价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从中药厚朴中分离得到群体感应抑制剂,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QSIS-lasI对中药厚朴的粗提物进行活性检测及追踪,采用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确定其结构。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及地衣酚法测定绿脓菌素和鼠李糖脂的产量,并通过半固体培养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swarming运动,利用RT-PCR检测与QS调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厚朴粗提物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其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和厚朴酚。亚抑菌浓度下的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毒力因子如鼠李糖脂和绿脓菌素的产量以及swarming运动,且能够有效抑制QS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P〈0.05)。结论:和厚朴酚是一种新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治疗细菌感染的潜在新药。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QSIS-las I 中药厚朴 和厚朴酚 群体感应抑制剂 毒力因子
  • 简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原理,研究中国榛属植物分布规律,评价适生区气候,分析气候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并根据适生气候的相似性,探讨榛属植物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国内榛属植物纬度分布范围在24°31’N~51°42’N.经度分布范围在85°55’E~132°12’E,主要分布区从东北-华北山区、秦岭和甘肃南部及河南-华中-西南呈斜带状分布,分布种数在华中地区达到最多;垂直分布自东至西随经度降低海拔逐渐升高,纬度对各种质分布海拔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气温和冷温是影响榛属植物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榛属植物分布种数与各气候因子间的回归方程为:Y=11.883—0.051X1+0.131X2-0.003X4-0.004X5-0.001X6+0.051X8,根据分布区气候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榛属植物分为3类:平榛和毛榛为一类,川榛、华榛、刺榛、绒苞榛和滇榛为一类,维西榛为一类。

  • 标签: 榛属 种质资源 分布格局 气候评价
  • 简介:目的评价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鉴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临床检出的142株酵母样真菌标本同时采用MALDI-TOF-MS技术和传统真菌培养方法进行鉴定,记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于常见的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鉴定率很高(100%),符合率较高(100%);对于少见的葡萄牙念珠菌、解脂念珠菌、产朊念珠菌,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25.00%、00.00%、00.00%。结论MALDI-TOF-MS技术对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率较高,操作简便快速,是传统真菌培养鉴定的有力补充,可将其推广应用于酵母样真菌的早期快速鉴定。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 酵母样真菌 鉴定
  • 简介: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的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标记基因型,结合100份玉米自交系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进行2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种质资源中高抗病材料较少,亟待进行抗病改良。本试验所用的自交系包括不同血缘,抗源主要来源于PB和四平头种质。Indel186-9标记和SCAR112标记的选择符合率均达到80%,同时使用两者选择符合率达到91.67%,其中抗病选择符合率达到100%。Indel186-9和SCAR112标记分别可以使抗病级别从平均7.26级提高到平均2.4级,平均7.63级提高到平均4.27级。试验证明2个标记均可用于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正确组合使用可提高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效率。

  • 标签: 玉米 矮花叶病 甘蔗花叶病毒(SCMV) 分子标记 选择效率
  • 简介: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乳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乳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足癣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6月间临床G试验的住院患者结果,分析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等能力指标。结果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228.4±250.1pg/mL,非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32.6±13.6pg/m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3%、92%、88%、89%、87%、0.75。结论G试验是真菌感染的重要早期实验室指标之一,对其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特别是阴性结果对排除真菌感染的意义更大。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G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目的: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会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本研究通过制备抗肿瘤多药耐药的靶向给药系统来逆转肿瘤的耐药性以提升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该现象对癌症治疗的阻碍。方法:本文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以含姜黄素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载体、以紫杉醇和磁性粒为核心的抗肿瘤多药耐药纳米粒,使用透射电镜和动态粒径散射仪等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和磁响应性测试后,使用MTT法测定纳米粒对肿瘤耐药细胞MCF-7/ADR的抑制率以探究给药系统的耐药逆转性能。结果:制备的抗肿瘤多耐药纳米粒粒径为105nm左右,磁响应性良好。所制得载紫杉醇纳米粒包封率为74.74%,载药率为12.40%。纳米粒可以通过磁场和生物素受体介导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对粒子的内化,以增加抗癌药物的蓄积。与游离紫杉醇相比,逆转细胞耐药指数达8.5。结论:纳米系统在维持自身稳定性同时,能够凭借协同作用和靶向作用较大程度提升药物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 标签: 纳米粒 抗肿瘤 靶向性 逆转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临床诊断为IPA的白血病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和GM实验。结果CT表现出现结节及晕征17例,出现楔形实变影3例,弥漫分布粟粒或小结节模糊影4例;1例表现为两肺散在斑片影伴周围'卫星灶'。15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治疗过程中GM值降低至正常;8例进展、GM值升高,之后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有效、GM值降低;2例患者感染无法控制,GM值上升或虽有下降但一直处于阳性水平。结论肺部CT检查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可监测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疗效。

  • 标签: 白血病 GM实验 曲霉菌病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