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是一种入侵我国的世界性恶性杂草,给当地的农、林、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面临"绿色灾难"。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其化感物质对当地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对9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这些植物包括紫茎泽兰入侵早期直接与之竞争的云南草本植物:鲁梅克斯、高丹红、鸭茅(安巴)、苕子、胡枝子,以及为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而引进的外来优良牧草:紫花苜蓿(敖汉)、白三叶(海发)、红三叶、黑麦草(速达)。【结果】紫茎泽兰叶片提取液对9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化感作用。低浓度提取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较弱(对部分植物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提取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较强,且能降低种子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其中,发芽速率对化感作用更敏感。不同植物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鲁梅克斯、鸭茅和苕子对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较敏感;黑麦草、胡枝子和高丹红最不敏感;紫花苜蓿、红三叶和白三叶对低浓度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不敏感,对高浓度提取液较敏感。【结论与意义】不同植物种子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紫茎泽兰成功入侵的机制,并可为筛选具有替代控制潜力的优良牧草奠定基础。

  • 标签: 紫茎泽兰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入侵性
  • 简介:澜沧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民间具有利用当地植物来防病治病的传统实践。本研究选取澜沧县文东乡、东回乡、酒井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应用关键人物访谈、自由列举、参与式调查和相关文献查询等方法,对澜沧县各民族传统使用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共收集到58种药用植物,分属35科55属,记录了58种药用植物中文名、拉丁名、药用部位、加工方法、主治(功效)等。分析了当地药用植物利用的知识和地方特点。

  • 标签: 澜沧 药用植物 资源 调查研究
  • 简介:本文叙述了白头翁作为药用植物在基本特征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一些情况,以及白头翁主要成分的提取方法,同时对白头翁作为药物植物的开发利用做了一些研究,为这一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一定参考.

  • 标签: 药用植物 白头翁 皂苷 综述
  • 简介: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的微生物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种群,其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区域微生物较高的药用价值。文中介绍了我国南北方海域近海潮间带植物生境和微生物的特性及药用前景,为该区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潮间带盐生植物 微生物 药用前景
  • 简介: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运用到很多技术,但其中生物技术发挥了主要的功能,其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因此结合生物技术在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提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并结合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 标签: 生物技术 药用植物
  • 简介:为摸清云南省龙陵县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蕴藏量,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云南省第二批试点县龙陵县的普查工作。按照普查工作要求,普查队对云南省龙陵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栽培药用植物资源、传统医药知识及中药材市场进行调查。在龙陵县10个乡镇37块样地进行了野外普查、样线调查、标本采集、药材采集、实地采访及标本鉴定,调查采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653个,通过鉴定和查证有明确药用功效的植物有142科,437属,606种。调查到重点药材84种,其中包括野生药材基源植物48种,栽培药材基源植物36种(其中3个种既有野生,也有栽培);调查到国家珍稀濒危药用植物24种,根据调查,龙陵县野生分布较多、分布广泛的重点药材主要有石松、白茅根、金荞麦、葛根、常山、黄精、天南星等20余种;栽培药用植物主要有石斛、草果、重楼、龙胆、附子、续断、三七、白花蛇舌草、丹参、桔梗、半支莲、黄精、当归、玛卡、栀子等10余种,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的中药材主要有石斛、草果、重楼3种。本研究对当地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概况、消长情况及调查、收集到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进行了鉴定评价及分析,为龙陵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药用植物 资源调查 龙陵县
  • 简介:在进行黑龙江省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分离获得了2个中国新记录种:蕨枝顶孢[Acremoniumpteridii(J.C.Frankland)W.Gams]和穴形节皮菌的金孢属无性型[ChrysosporiumanamorphofArthro-dermacuniculi(Dawson)C.A.N.vanOorschot]。蕨枝顶孢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二次及三次分支,具有1~3个隔膜,顶端着生单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以假头状着生,卵形或者近圆形,内含1个油球。穴形节皮菌的金孢属无性型主要形态特征为短的侧分支与可育菌丝呈直角伸出,分生孢子具柄,生于短的突起上或者直立的侧分支上;分生孢子卵形或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大多数单胞,极少数为由2~3个细胞组成。文中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标本保存于大连民族学院菌种保藏中心。更多还原

  • 标签: 蕨枝顶孢 穴形节皮菌的金孢属无性型 形态鉴定 培养物 土壤真菌
  • 简介: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桑黄'[包括: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linteus)3种]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桑黄的人工栽培(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主要为多糖)、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桑黄的各种产品(包括: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桑黄茶、桑黄口服液等)市场需求量很大,表明桑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桑黄 生物学特性 化学成分 多糖 药理学
  • 简介:药用拟层孔菌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培养基优化、HPLC-指纹图谱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药用拟层孔菌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药用拟层孔菌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质量评价
  • 简介: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国内外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文献,并对近年来药用真菌中的多糖、蛋白质和一些小分子活性物质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药用真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研究开发具有高效低毒且资源充分的抗肿瘤菌物药有着良好的药用前景。

  • 标签: 菌物药 抗肿瘤 多糖 蛋白质 小分子化合物
  • 简介:综述了食药用真菌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方法、食药用真菌降血脂的机制以及应用前景。食药用真菌从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阻止胆固醇或胆酸的吸收或促进其排出以及促进脂类代谢等方面发挥降血脂的作用。

  • 标签: 食药用真菌 降血脂
  • 简介:药用真菌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且有副作用小或食药同源等特点。但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多而复杂,尚未完全阐述清楚。该文主要对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用真菌种类、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用真菌 抗肿瘤 作用机制
  • 简介:2002—2009年夏,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东县及其周边地区野生食用菌的物种多样性、用途或特性以及濒危等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鉴定标本593份,并对采于该区的214份馆藏标本进行了统计,野生食用菌共计35科61属134种(含变种、变型)。同时对该区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贸易类群也进行了调查统计,有28科39属95种(含变种、变型)。迄今普洱共计有野生食用菌38科67属155种(含变种、变型),其中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所含种数最多,有17种,占总种数的10.97%;红菇科(Russulaceae)和牛肝菌科(Bo-letaceae)皆为16种,共占总种数的20.65%,灵芝菌科(Ganodermataceae)有11种,占总种数7.1%。在这些类群当中,木耳属(Auricularia)、牛肝菌属(Boletus)、乳菇属(Lactarius)、枝瑚菌属(Ramaria)、红菇属(Russula)、蚁巢菌属(Termitomyces)和革菌属(Thelephora)等属的42种真菌为普洱市场上最常见的野生贸易类群,约占云南优势野生贸易真菌总种数的52.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野生食用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其商业化采收规模急剧扩大,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丧失,从而使普洱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野生贸易类群的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以期达到持续利用之目的。

  • 标签: 野生贸易真菌 物种多样性 普洱市 食用菌 药用菌
  • 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惠珊研究组通过分析与本明烟RDR1高度同源的普通烟草(Nicotianatabacum)的RDR1(Nt—RDR1),发现RDR1蛋白具有双功能作用,一方面,参与SA抗性途径,另一方面。抑制RDR6介导的抗病毒RNAi途径。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2010年4月16日的《植物细胞》(ThePlantCell)上。

  • 标签: 植物细胞 植物抗病 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基因组学 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 简介:“从肠抑胃素的基础研究到瘦素的药用开发”一文,原在《生理学报》第65卷第5期上刊登,本期《生理通讯》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 标签: 药用开发 基础研究 瘦素 生理
  • 简介:海洋微生物多糖主要是从海水、海泥和海藻中的细菌中分离出来的多糖,大多是微生物胞外多糖。海洋微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由于其生存环境所限,微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微生物通过代谢产生了一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此活性物质便可提炼出结构迥异、作用独特的活性多糖。本文综述了海洋微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对海洋微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

  • 标签: 海洋微生物 多糖 免疫调节 作用机制 药用价值
  • 简介:【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 标签: 蚧虫 检疫 截获 疫情分析
  • 简介:【背景】黄顶菊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可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进而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方法】选取黄顶菊入侵域的4种伴生植物益母草、苘麻、马唐、反枝苋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入侵植物黄顶菊与这4种植物竞争生长过程中的光合特性,并研究施肥对不同植物与黄顶菊竞争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结果】竞争生长对黄顶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本地植物种类密切相关,施肥促进了黄顶菊的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显著抑制了益母草、马唐和反枝苋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了苘麻的净光合速率,施肥增强了这4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竞争生长对益母草和苘麻蒸腾速率的影响显著,而对其他2种植物的影响较小;与苘麻、益母草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的蒸腾速率显著降低;施肥显著降低了单种处理中黄顶菊的蒸腾速率。与益母草、苘麻和反枝苋竞争生长过程中黄顶菊的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施肥处理对黄顶菊的CO2利用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与意义】施肥影响黄顶菊的光合特性,与不同本地植物竞争生长对黄顶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其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侵生物 黄顶菊 光合特性 施肥 竞争生长
  • 简介:目的:制备稳定分泌抗人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系,并对其分泌的mAb进行鉴定。方法:根据人GDF15氨基酸序列特征,设计合成了8条能够免疫产生GDF15特异性抗体的抗原多肽,与VLP载体偶联后,免疫雌性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鼠源抗人GDF15的mAb,用间接ELISA检测mAb腹水效价。结果:获得针对7个抗原多肽的12株稳定分泌抗人GDF15的杂交瘤细胞系,腹水mAb效价可达1×104~1×109。结论:获得了针对不同抗原多肽的抗人GDF15的特异性mAb,为进一步研发以GDF15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抗肿瘤药物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GDF15 杂交瘤 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