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KM突变小鼠皮肤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探讨该小鼠皮肤免疫学改变。方法通过外部特征、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染方法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并与KM野生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进行比较。结果KM突变小鼠皮肤毛稀、皮屑、皮皱等;组织病理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CD3+、CD4+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增多,同时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等增多;且这些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3月龄较6月龄增多。结论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出现自发的慢性炎症病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分子改变,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的动物模型。

  • 标签: KM小鼠 自发突变 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炎症因子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以真菌性皮肤为例,试从诊断性评价的视角论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要点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性评价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说明将诊断性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标签: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
  • 简介:我国皮肤性学及真菌学奠基人之一、一代宗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秦启贤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5月15日17时08分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 标签: 真菌病 皮肤病 复旦大学 皮肤科 医院 华山
  • 简介:报道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伊曲康唑
  • 简介: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氟康唑
  • 简介: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分析1972~2007年间就诊于我院的孢子丝菌447例,其中有详细资料者316例,做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的203例中,105例做了PAS染色检查。结果春季发病者占50.34%,临床分型以固定型略多(52.53%)。儿童主要以面部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PAS染色阳性率为38.1%。结论孢子丝菌常年皆可发病,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春季为本高发季节。儿童皮损主要在面部,多为固定型。病理改变多为混合细胞性肉芽肿。病理切片、PAS染色诊断阳性率不高,确诊主要靠真菌培养。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申克孢子丝菌 临床分析
  • 简介:儿童皮肤念珠菌常累及光滑皮肤相互摩擦的部位,如口角、颈周、腋窝、肛周、腹股沟等,又称为念珠菌性间擦疹^[1],为皮肤科门诊常见和多发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实践中将本误诊为婴儿湿疹、尿布皮炎、痱子者却非罕见,常因治疗不当而掩盖症状或使病情加重。本文主要根据患者发病年龄、部位、季节、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对临床实践有所借鉴。

  • 标签: 皮肤念珠菌病 儿童 临床分析
  • 简介:患者男,18岁,以双侧面颊污秽样皮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经常不洗脸双侧面颊起较多粟粒至绿豆大黄褐色结痂,皮损发生后患者因害怕,拒绝擦洗面部,痂皮逐渐增厚,融合扩大成不规则斑块。患者自发病以来,除面部有绷紧感外,无其他不适。家庭其他成员未发现类似情况。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 标签: 皮肤垢着病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茄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皮肤
  • 简介:目的了解2000~2008年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PCC)的流行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文献报道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2008年与1985~2000年报道的PCC病例及免疫正常与免疫受损PCC病例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检索出2000~2008年间符合PCC诊断标准的病例28例。近8a来PCC仍好发于年龄较大者,但男性更多见;免疫正常或受损宿主均可发生PCC;HIV感染患者发生PCC几率更小;外伤可能为PCC重要的诱发因素;皮疹部位仍以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皮疹性质由以前较特异的化脓性指头炎或蜂窝织炎为主变迁到以溃疡、结节、红斑、肿块等非特异性皮疹为主;治疗仍以抗真菌药物口服或与手术联合为主,氟康唑仍为一线药物;预后一般较好。结论近年来PCC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宿主的免疫状态可能不影响其发生PCC的机率或影响较小,而仅影响隐球菌感染后的转归。

  • 标签: 真菌 隐球菌 皮肤隐球菌病
  • 简介:目的建立茄镰刀菌感染皮肤的ICR小鼠模型。方法将茄镰刀菌三个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正常和免疫抑制ICR小鼠受损及正常未受损的皮肤,于接种后第7、14、21、28天处死动物,取皮疹和各脏器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和免疫抑制组皮肤受损的小鼠均出现皮疹,而免疫抑制组皮疹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大都可见菌丝。皮肤未受损的小鼠不发生皮疹。实验小鼠均未出现系统播散。结论接种10^9CFU/mL或10^10CFU/mL茄镰刀菌的孢子悬液于免疫抑制ICR小鼠擦伤的皮肤,可有效造成ICR小鼠的茄镰刀菌皮肤感染。

  • 标签: 镰刀菌属 皮肤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疗程、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复发情况。方法对有典型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阳性的30例患儿给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周,第2-3周改为每晚搽药1次。如患部潮湿或糜烂者,先用生理盐水湿敷1-3d,患部清洁、干燥后使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结果用药后第1周随诊,30例中21例痊愈,综合痊愈率70.0%,7例显效,综合显效率23.3%,综合有效率93.3%。用药后第2周随诊,30例中28例治愈,综合痊愈率93.3%,2例显效,综合显效率6.7%,综合有效率100%。用药后第3周随诊,30例均治愈,综合痊愈率100%。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痊愈者停药2周随诊未见复发。结论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是治疗婴幼儿皮肤念珠菌较较理想的外用药。

  • 标签: 萘替芬 酮康唑 皮肤念珠菌病 婴幼儿
  •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皮肤着色真菌模型发病过程中趋化性细胞因子MCP-1、MIP-2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宿主防御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ICR小鼠分为3组,A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灭活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B组为健康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C组为免疫抑制小鼠足垫皮下接种卡氏支孢霉悬液(1×108cfu/mL,0.025mL)。接种后第7天、30天、60天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皮损组织MCP-1及MIP-2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皮损组织匀浆中MCP-1及MIP-2蛋白水平。结果接种后卡氏支孢霉悬液的B组7d时MCP-1、MI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0d、60d,且7d时B组MCP-1、MI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C组,但30d、60d时A、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卡氏支孢霉所致的着色真菌模型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MCP-1、MIP-2这两种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参与。

  • 标签: 着色真菌病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 简介:最近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基底细胞癌的细胞起源,并揭示了导致这种侵袭性肿瘤生长的系列事件。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癌症。我们的皮肤通过不断更新来保持健康,死细胞会脱落并被新细胞所替代。该过程靠干细胞形成的祖细胞维持,祖细胞能够分裂并分化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皮肤细胞。而祖细胞还需要一小群干细胞来支持,通常情况下干细胞会保持静默,当皮肤受到损伤的时候就会活跃起来促进皮肤修复。

  • 标签: 干细胞 皮肤癌 正元 黑化 祖细胞 细胞起源
  • 简介:原发性皮肤曲霉病(PrimaryCutaneousAspergillosis,PCA)是皮肤曲霉病的一种类型,是皮肤科少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真菌为黄曲霉。PCA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如果能了解PCA发病的危险人群,认识危险因素,将该病纳入可疑皮损的鉴别诊断范围,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阻断其进一步向播散性曲霉病发展,降低该病较高的死亡率。本文将对PCA的流行学、特定人群PCA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别介绍。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曲霉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2005年底罗氏公司成功地推出了一款配备384孔反应模块的LightCycler-480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2006年元,罗氏公司又推出LightCycler-480系统的96孔反应模块,让客户真正实现荧光定量PCR中高通量实验的自主选择更换。届时,罗氏公司还将同步推出与LightCycler-480系统匹配的相对定量软件和基因分型软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随时在已有的系统上安装模块软件,实验系统功能升级。

  • 标签: 系统匹配 反应模块 荧光定量PCR 上市 罗氏公司 实验系统
  • 简介:1制定此策略的目的为广大皮肤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甲真菌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的指导意见;针对特殊患者的甲真菌临床治疗指导意见;治疗失败情况下的临床治疗方案建议;对不具备真菌检查条件或者真菌学检查阴性的情况下,根据主要的临床诊断线索提供治疗指导意见。

  • 标签: 甲真菌病 诊疗 策略
  • 简介: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真菌,有下列三属(见表1),都只侵犯体表角化组织(皮肤、毛发、指甲和染菌物体而感染。1毛癣菌属1.1红色毛癣菌直接镜检皮屑及甲屑,分支、分隔的菌丝有时可断裂或关节孢子状。毛发:发外型感染表现为发外孢子排列成串;少数为发内型感染,孢子在发内排列成链状。毛发穿孔试验阴性。

  • 标签: 皮肤癣菌 特征 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