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的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探索并建立了小肠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小肠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的技术手段。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实验用SPF大白猪和长白猪SLAII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分别采集15头SPF大白猪和22头长白猪抗凝血,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反转录后RT-PCR扩增DQB1、DRB1和DQA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获得的SLAII等位基因序列多态性。结果3个基因共获得25个等位基因,包括8个DQB1,10个DRB1和7个DQA,全部获得ISAGSLA命名委员会的官方命名,其中3个等位基因首次提交完整序列,命名为DQB1*02:12(KU754590)、DQB1*02:03(KU754591)和DRB1*06:07(KU754601),3个DQA等位基因为新发现等位基因。SPF大白猪和长白猪DQB1等位基因与外源性抗原结合的15个氨基酸中,共有5个氨基酸具有高度保守性;DRB1等位基因的16个外源性抗原识别位点中,仅1个位点高度保守;DQA等位基因19个抗原结合位点中,有11个高度保守。SLAII基因氨基酸序列分子进化树表明,3个基因分别聚为两大类,与国外Yucatan小型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其他猪种未表现明显遗传距离相隔。结论成功鉴定了大白猪和长白猪的25个SLAII等位基因,发现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所获得SLAII等位基因在其他品种猪也广泛分布,具有多样性,这一研究结果对大白猪和长白猪发展为经典实验动物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猪白细胞抗原 SPF大白猪 SPF长白猪 SLA II类等位基因 多态性
  • 简介:报道了核菌纲(Pyrenomycetes)炭角菌目(Xylariales)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墩菌属(Kretzschmaria)3个种:焦里炭墩菌K.deusta,亮色炭墩菌K.lucidula和垫状炭墩菌K.pavimentosa。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 标签: 炭角菌科 形态学 分类
  • 简介:目的:通过在微观结构水平和分子水平检测不同代次人胚肺倍体细胞衰老相关的指标值,筛选出能够系统性评价人胚肺倍体细胞衰老程度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将Walvax-2细胞分成16个代次,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代次Walvax-2细胞生长情况及形态学变化;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代次Walvax-2细胞生长情况和衰老情况;通过检测SA—B-gal染色阳性率,分析不同代次Walvax-2细胞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水平。结果:细胞可传58代。倒置显微镜下:随细胞代次的增加,可见颜色逐渐加深,色素积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P20到P43细胞正常且骨架结构明显,细胞核完整,具有较高的核质比,P44和P45开始出现衰老现象,细胞质色素积聚加深,核膜不同程度内折,P50和P55细胞衰老更加明显;β-半乳糖苷酶的阳性染色率和细胞代龄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细胞形态学变化,β-半乳糖苷酶阳性率变化与Walvax-2细胞代龄增长显著相关,可选择作为Walvax-2细胞衰老程度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细胞衰老 代龄 细胞形态 Β-半乳糖苷酶 衰老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三种不同"次打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动物模型的特点,寻找较为理想的ARDS动物模型。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trol组):尾静脉先注射生理盐水(normalsaline,NS)2.5mL/kg,30min后注射NS2.5mL/kg;油酸+油酸组(OA+OA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继续注射OA0.5mL/kg;内毒素+内毒素组(LPS+LPS组):尾静脉先注入LPS2.5mg/kg,30min后继续注射LPS2.5mg/kg;油酸+内毒素组(OA+LPS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注射LPS2.5mg/kg。5h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检测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白细胞总数、多形核白细胞百分比(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ratio,PMN%)、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总蛋白含量,肺干湿重比(lungwet-dryweightratio,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LPS+LPS组、OA+OA组及OA+LPS组的氧分压(PaO2)下降(P〈0.05)、氧化碳分压(PaCO2)、BALF中白细胞总数、PMN%、TNF-α、总蛋白含量,W/D、肺损伤评分均升高(P〈0.05)。OA+LPS组总蛋白含量、W/D均高于LPS+LP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OA+OA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PMN%、TNF-α较OA+OA组高(P〈0.05),而与LPS+LPS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肺病理改变最典型,肺损伤评分最高。结论OA+OA、LPS+LPS和OA+LPS复合打击法均可建立"次打击"ARDS大鼠模型,其中OA+LPS复合打击法所复制的ARDS模型与临床ARDS特点更为接近,有利于研究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次打击"ARDS动物模型。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次打击”模型 油酸 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