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鼻--脑型真菌感染(ROCM)致死率高达60%~85%,发病早期易误诊误治。文章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综述,希望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鼻-眼-脑型真菌感染 鼻窦炎 眼肌麻痹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研究青光对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24月龄、体重3.5~4kg的先天性青光大耳白兔5只(7只),选10只同龄大耳白兔作为对照组。另选10只2月龄、体重2kg大耳白兔前房内灌注生理盐水制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三组兔进行眼底照像、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检查,观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形态和FVEP的变化。对人工急性高眼压组还进行了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检查。结果先天性青光组与同龄对照组相比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明显减少;人工急性高眼压组眼压升高后首先使视网膜脉络膜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随着眼压的继续升高脉络膜大血管变细,末梢血管网灌流不足加重,眼压极度升高时脉络膜大血管血流中断。同龄正常对照组的FVEP的主波P100潜伏期是(83±9)ms,先天性青光组则为(112±14)ms,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人工急性高眼压组高眼压前为(69±5)ms,眼压60~80mmHg时延长为(81±7)ms,眼压在100~130mmHg时FVEP波形低平,近似直线;眼压恢复正常后2hFVEP的P100潜伏期为(82±8)ms。人工急性高眼压前后FERG变化显著。结论青光可以影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可使FVEP、FERG发生变化。

  • 标签: 脉络膜 急性高眼压 先天性青光眼 视网膜 人工 大耳白兔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蟾酥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甾体类化合物,并利用1H-NMR,13C-NMR以及文献比较的方法,分离鉴定了它们分别为:华蟾毒精(cinobufagin,1),脂蟾毒配基(resibufagenin,2),蟾毒灵(bufalin,3),蟾毒它灵(bufotalin,4),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5),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6),12β-羟基-蟾毒灵(12β-hydroxyl-bufalin,7),5,7β-二羟基-脂蟾毒配基(5,7β-dihydroxyl-resib-ufagenin,8)。结论:其中化合物7-8为属中首次发现。

  • 标签: 蟾酥 蟾蜍甾烯 结构鉴定
  • 简介:在临床中应用中药癣净散药液浸泡治疗足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其治疗足癣的作用机理,我们采用试管内药基法研究了中药癣净散抗真菌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 癣净散 真菌 足癣
  • 简介: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nm)和白光(色温5000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mW/cm2,白光为0.247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30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 标签: 单色光 短波长 屈光 眼发育 豚鼠
  • 简介:就现代双向发酵工艺替代传统杂菌发酵工艺,运用于毒性成分分别为生物碱、内酯物质、苷类化合物、毒蛋白、马兜铃酸、蒽醌、鞣质和重金属8类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综合论述。

  • 标签: 双向发酵 毒性中药 减毒 新途径
  • 简介:目的建立两种激光光凝的恒河猴慢性高眼压性青光模型,评价模型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成年恒河猴15只,分别采用半导体倍频532激光和氩激光,在房角镜下对功能小梁网区行360℃光凝.对其中7只恒河猴分别采用A超、视网膜断层成像仪和视网膜血流仪进行模型和另侧对照眼的眼球及视盘形态、血流参数的检测.结果两种光凝模式相比,眼压升高后第4周,倍频532激光组平均眼压为48.4±10.3mmHg,氩激光组平均眼压为44.2±7.0mmHg,倍频532激光组与氩激光组的三次光凝成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除视盘面积外,恒河猴模型的视杯形态指数、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平均厚度,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跟轴和前房深度与对照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筛板血流量、血流速度和红细胞移动速率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两种激光光凝恒河猴小梁网均可用以建立慢性高眼压性青光模型,模型出现青光眼底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 标签: 生物学特性 恒河猴 青光眼 慢性 相关 显著性
  • 简介:目的探讨6味中药2种方法提取成分对酵母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方法采用药基琼脂稀释法,测定6味中药水提和醇提成分对白念珠菌和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和MFC。结果对白念珠菌:水提黄连、醇提黄柏、醇提土槿皮MIC范围分别为0.625—1.25mg/mL、0.625~1.25mg/mL、0.313—0.625mg/mL;均值均为0.625mg/mL;对糠秕马拉色菌:水提和醇提黄连MIC范围分别为0.625~1.25mg/mL和1.25mg/mL,均值均为1.25mg/mL。对白念珠菌:醇提土槿皮MFC范围0.625~2.5mg/mL,均值0.625rag/mL。结论水提黄连、醇提黄柏和土槿皮对白念珠菌有较强抑菌作用,其中醇提土槿皮有较强杀菌作用。水提和醇提黄连对糠秕马拉色菌有较强抑菌作用。

  • 标签: 体外抗真菌活性 中药 水提取物 乙醇提取物
  • 简介:目的:从中药厚朴中分离得到群体感应抑制剂,并对其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铜绿假单胞菌QSIS-lasI对中药厚朴的粗提物进行活性检测及追踪,采用生物自显影薄层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确定其结构。分别利用分光光度法及地衣酚法测定绿脓菌素和鼠李糖脂的产量,并通过半固体培养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swarming运动,利用RT-PCR检测与QS调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厚朴粗提物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其活性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和厚朴酚。亚抑菌浓度下的和厚朴酚能明显抑制毒力因子如鼠李糖脂和绿脓菌素的产量以及swarming运动,且能够有效抑制QS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P〈0.05)。结论:和厚朴酚是一种新的群体感应抑制剂,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治疗细菌感染的潜在新药。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QSIS-las I 中药厚朴 和厚朴酚 群体感应抑制剂 毒力因子
  • 简介:概述了我国古今中药内的生物制药工程中唯一的固体发酵生产真菌药物的情况,以神曲、猴头菌及槐耳菌质等为代表说明由“制曲工艺”、“固体培养”到固体发酵的理念与工艺的变化与发展,从“普通型固体发酵”发展到“双向型固体发酵”的范例可推断分析古代制曲工艺在基质中应用中药材的作用,说明其貌似粗糙而可能有潜在深刻的内涵亟待整理发掘。现已存在建立固体发酵系列工程的可能性,更显示了中药宝库的丰富内容和菌物药的价值,对指导研发新真菌药物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

  • 标签: 固体发酵工程 药用真菌 真菌药物 发酵基质 营养基质 药性基质
  • 简介:壳聚糖/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作为一个优良的缓释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制备工艺简单且可工业化生产而倍受国内外从事生物微胶囊研究的学者关注。本文综述了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生物微胶囊制备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中药提取物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 标签: 壳聚糖 海藻酸钠 生物微胶囊 中药 缓释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消旋山莨菪碱液对雏鸡形觉剥夺近视轴的影响。方法3日龄雏鸡60只右眼遮盖半透明塑料膜,随机分为6组:给药组4组,不同浓度消旋山莨菪碱液(0.05%组,0.1%组,1%组,2.5%组),隔天行右眼球结膜下注射,每次给药50μL,共4次;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注射方法同给药组;单纯形觉剥夺组,不做干预。8d后观察药物对眼轴的影响。结果2.5%浓度组右眼与左眼轴差异显著小于低浓度组及对照组(P〈0.05),给药组未发现组织病理毒性。结论消旋山莨菪碱对雏鸡近视轴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无毒副作用,有一定浓度依赖性。

  • 标签: 球结膜下注射 消旋山莨菪碱 雏鸡形觉剥夺近视 眼轴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