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研究者们认为成人依恋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依恋风格的稳定来考察。采用各种自陈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方法的研究显示,在成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依恋风格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这样的结果暗含了成人依恋也有波动和变化的空间,研究者们提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和个体差异三种模型对成人依恋的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成人依恋稳定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解释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 标签: 成人 依恋稳定性 生活压力模型 社会认知模型 个体差异模型
  • 简介:战略联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却有着较高的不稳定。本文对国内外联盟稳定问题研究做了梳理,综合评述了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四个主要的研究角度以及Das和Teng的内部张力分析框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标签: 战略联盟 稳定性 研究综述
  • 简介: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对430名小学3至5年级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攻击行为的不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在社会喜好上的主效应显著,但是在友谊质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具体来说:(1)不同外部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低后高组、持续高组和持续低组,先高后低组的社会喜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于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2)不同关系攻击亚组之间在社会喜好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先高后低组、持续低组和持续高组,先低后高组的社会喜好得分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 标签: 外部攻击 关系攻击 社会喜好 友谊质量
  • 简介: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完美主义和自尊稳定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自尊稳定,外显自尊与自尊稳定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追求高标准的中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和在乎缺点、自尊稳定的关系,在低外显自尊者中,内隐自尊低者倾向于在乎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不稳定;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影响自尊稳定的间接效应在低内隐自尊者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内隐自尊稳定在自尊研究中的作用。

  • 标签: 自尊水平 自尊稳定性 完美主义
  • 简介:遵守规则是理性决策的必要条件。本研究考察了222名大学生和157名老年人进行选择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的稳定。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选择与老年人相比,具有显著的“不规则”倾向,然而此倾向在老年人中并不存在。在面对假设的超市折扣卡时,大学生的“非规则”选择显示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而老年人的“精明”决策进一步证明其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复杂认知能力如判断和推理等在老龄期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 标签: 规则 理性 智慧
  • 简介:<正>在科罗拉多收养计划中,发现父母和被他们遗弃的孩子的认知测验分数之间有相似之处,对此,有人提出用幼年期至成人期的遗传稳定来加以解释。尽管这期问一个人的遗传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初步分析的结果表明,遗传对幼年期和成年期的认知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高度相关。为了更精确地评价遗传稳定,本文提出了一个遗传和家庭环境传继(tran-

  • 标签: 初步分析 遗传稳定性 成人期 认知发展 儿童期 相似之处
  • 简介:本研究以5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间隔1年(两次收集教据)的纵向研究,考察了儿童受欺负稳定及其与社会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欺负在小学儿童中十分常见,但并不是一种很稳定的现象,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受欺负只是一种短暂的经历。在间隔1年的追踪研究中,只有大约6.6%的儿童被连续两次评定为受欺负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儿童的受欺负与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同时性关联;鉴别分析表明,同伴拒绝、退缩行为是区分儿童受欺负稳定的两个最主要的社会能力变量。

  • 标签: 受欺负 社会能力 孤独感 攻击行为 退缩行为
  • 简介:采用实验室行为观察法考察了114名2~11岁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在4~11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2)女孩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的自我控制均显著高于男孩。(3)从2岁到11岁,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变化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4岁与7岁、11岁之间以及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均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显著低于4岁,7岁与11岁之间的自我控制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儿童 自我控制 稳定性 性别差异
  • 简介:<正>目前,在苏联心理学中,"个性"是个经常提到的、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个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苏联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理论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理解苏联心理学理论的一把钥匙,因此,有必要做个初步介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苏联心理学个性理的发展过程。苏联个性理的发展大

  • 标签: 苏联心理学 个性理论 个性特点 亚结构 心理学理论 社会因素
  • 简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变迁过程。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了体制转型的复杂性并在制度设计中自觉地运用了复杂性理。通过运用复杂性理对邓小平制度思想中的复杂性观念、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等进行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的制度思想拥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寻。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制度 复杂性理论
  • 简介:现代性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视域,也是它们的理论对象,对现代性的理解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对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四个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都表现出了一致性;而在理论与现实背景、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的表现都大相径庭。两种现代性理的相同点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历史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共性,另一方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普遍性;其差异一方面显示了中西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多样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从政治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政治组织都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政党适应性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政党进行战略与结构的系列变革,以回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达成“首要目标”的能力。本文试图从政党适应性视角,分析我党在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执政理念上的演进,希冀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启发合理的现实思考。

  • 标签: 执政理念 适应性 政党 演进 中共 外部环境
  • 简介:性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形态,本来专指宋代理学。但是性理之学本身有一个历史形成过程,从学术谱系来分析的话,玄学应是古代性理学的早期形态。本文从玄学的方法特点出发,探讨了刘劭、王弼、嵇康、郭象等玄学家的性理学说,肯定了他们的性理思想对宋儒的影响。

  • 标签: 性理之学 玄学 王弼 郭象
  • 简介:在分析心理弹性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意义.基于心理弹性理逻辑,可以从探索保护性因素、减少危害性因素、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

  • 标签: 心理弹性 留守儿童 社会适应 启示
  • 简介:列宁曾经说过:'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唯物辩证法活力和丰富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历史性转变,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积累和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尤其在运用和发展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理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 标签: 矛盾同一性 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直接同一性 解放思想 “左”的错误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这一主旨展开其批判理论。在西方哲学话语母体中,将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进行整合,彰显并诠释对现代性的解读。从现代性哲学内在逻辑出发,在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对比中,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性诠解、现代性批判理路等方面所具有的辩证性、现实性、创造性的思想特质,可以进一步表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的独特意义与思想局限,方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的批判与超越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价值。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理论特质
  • 简介:本文以儒学“洪范模式”为视角,考察了近世思想传统中的政治正当性理。这个思想范型以大法意识为根本基础,其内转趋向使道德精神成为政治秩序的正当性前提。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动向——人极意识中的理想人格与守制性则为政治权威提供了直接的正当性理据。这些观念层层转化,互相支持而又存在张力,构成了正当性论述的意义网络。上述模式代表的正当性观念在现代思想演变中仍然有其广泛影响力,特别是道德精神与人极意识的理据,为了解正当性论述的范式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启示。

  • 标签: 政治正当性 洪范模式 大法意识 人极意识 守制性
  • 简介:性理念是每个自然人对其行为进行自律的基本构成要素。《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始终以崇尚个性自然化为合理要素,即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确立人性自由和创造力的合理尺度。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看,《道德经》所倡导的人性理念,有利于排解现代文明所遭遇的困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 标签: 《道德经》 人性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文明 自然环境
  • 简介: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在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哈特曼的自我适应性和皮亚杰平衡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自我同一性理的山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了个体生命周期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内,个体生命阶段与宗教之间呈现的关系。在儿童期,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剥离,并强化了超我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儿童宗教意识的“泛灵论、目的论、拟人论”由强渐弱。青春期中,自我与环境的危机呈现,自我同一性成为最大需求。中年期,自我成熟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对道德的渴望加剧。老年期内在心理系统的不平衡成为主要方面,老年人希望通过宗教实现自我超越。本文还对个体生命周期中人类宗教心理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理论总结,期望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的山模型 生命周期 自我同一性
  • 简介:稳定是福华禹谟通过学习中共十五大文件,加深了我们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精髓的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平稳定的智慧明灯,作为佛教徒,从教义和行为准则来看,和平稳定,是一贯被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福报。孙中山曾说过:“佛教是智信而...

  • 标签: “一国两制” 邓小平理论精髓 世间法 江苏省 佛教 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