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道教的根本信仰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常出现“为”、“无为”、“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等字句。各章中的“为”字,怎么读和如何解释,于理解经文本义,阐扬道教教理教义,促进道教与时代生活相适应方面关系颇大。兹就个人的一些浅见,抛砖引玉就正于大方之家。

  • 标签: 无为 道教 《道德经》 教理 解经 无不为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 标签: 无为 有为
  • 简介:在诸子百家中,只有《老子》的学说具备了较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五千言,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宇宙观、政治观、道德观、军事观、认识论、方法论等等。

  • 标签: 《老子》 无为思想 道家思想 自然 道德伦理
  • 简介:文浅意深却足为万物之至理的道家“无为”二字,如何从哲学的根本之处、以贯通无碍之心,说个透彻明白?本文拟对“无为”多个层次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整理出一个“无为”的内涵结构。

  • 标签: “无为” “道” 老子 内涵结构 道家 万物
  • 简介:有为、无为两缘起说,在佛教界对峙已久。虽两说各具颠扑不破的真理,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立共存,可显示大乘教义内容之丰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还是美中不足。若能两说会通,则如锦上添花,镜旁置灯,更是美上加美,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今且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之:1.两缘起说本有其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其中蕴蓄着不少真理,必须会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为、无为是直接成对之法,它是根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生基本法则生起和存在的。有为法有生有灭,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无为法与之相反,无生无灭,无形

  • 标签: 缘起说 有为法 大乘教 无为法 阿赖耶识 如来藏
  • 简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哎,图个清静罢了。”清静了,心就宽了,心宽了,什么都能容下了,也就不争了。没有争斗,人自己身心协调了,人与人和睦了,社会和谐了,人与自然融洽了。可见,

  • 标签: 实践体验 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 对话
  • 简介: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舜通过“任贤授能”的执政方式使他自己达到了一种“优游自逸”的状态。孔子之言重在赞叹舜的执政才能,而非对舜治国原则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左传》、《国语》中的诸多事例足以证明。因此,“无为而治”是孔子对舜执政风格的一种独特体悟,随后成为儒家的一种治道理想,但它并非春秋知识界的普遍看法,与《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同时,历史传说中的“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出现甚晚,不能当做“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源。如果我们把《老子》的“无为”思想追溯至舜的“无为而治”,至少忽略了孔子言说舜“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 标签: 《论语》 《老子》 孔子 无为而治
  • 简介: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道长书艺如修道,以清静为本,尚纯素之道。其笔法庄严而有法度,大气而又豪迈;用笔圆转妍美,玉骨丰肌;笔画洒落有致,匀净清爽;字里行间规整而有变化,具有极强的韵律感。

  • 标签: 书法作品选 张继 中国道教协会 副会长 韵律感
  • 简介:现今,人们在经历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普遍影响之后,已不再将传统与现代作为截然对立的范畴,而是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其玄虚旷达、自然无为、宁静致远的睿智,在当今社会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对现代生活仍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就“无为而治”与现代生活相适应这一问题谈谈己见。

  • 标签: “无为而治” 传统文化 现代生活 道家 政治层面 管理模式
  • 简介: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根智慧的集中呈现。原创性、前提性、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 标签: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本根智慧
  • 简介:11月16日至17日,第三届玄门讲经暨中岳论道活动在河南嵩山举行。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出席活动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道教界人士、专家学者、道教信众等200多人参加活动。

  • 标签: 嵩山 河南 尚清 和谐 国家宗教 专家学者
  • 简介:  原始社会所确立的线的艺术形式被延续下来,这是中国画用线艺术的渊源所在.真正的艺术是个体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真实无伪的表现.情与理的统一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这一意识对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法同样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观念的根源所在.……

  • 标签: 尘事怡悦 怡悦性情 性情试论
  • 简介:全真道摆脱了传统道教追求肉体成仙的价值取向,力图从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具有回归老庄道家的思想倾向,但其对老庄道家思想并非简单接受、照搬照抄,而是在佛教影响下对之进行了再诠释.本文以马钰倡导的"清净无为"为例来说明,马钰将"清净无为"视为"最上乘法",反映了其借鉴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想与方法对老庄思想进行诠释,正是通过援佛诠道,才促进了全真道修行理论与实践的更新与发展.

  • 标签: 佛教思想 全真道 禅宗 马钰 清净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