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8 个结果
  • 简介: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不管从制度伦理对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助益,甚或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的公度与通约,都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伦理生态之契合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学期待.

  • 标签: 和谐社会 制度伦理 伦理生态 互构互益
  • 简介:愿景工作坊体现着协商民主的精神,是落实社会协商的一种制度设计,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业部门代表和普通居民这四个群体提供一个直接对话与协商的机会,使社会共同体面对决策问题构建出共同的愿景,并寻求共识的解决问题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完善包括社会协商在内的协商民主体系,本文对愿景工作坊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开展社会协商提供借鉴和启发。

  • 标签: 愿景工作坊 社会协商 制度设计
  • 简介:信号是流动的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基本前提。感官系统和意识的产生依赖流动的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是信息的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和意识的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的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 标签: 信号传输 现象 知识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态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模型——双重态度模型。该模型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该模型中内隐态度的界定;双重态度的理论假设;基本类型;双重态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回顾了有关双重态度的实证性研究。

  • 标签: 双重态度模型 内隐态度 社会心理学 外显态度
  • 简介:<正>理想,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合乎逻辑的、有根据的想象或期望。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社会的征服和改造过程的必然产物,而且,是随着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的进步而演进。理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它的建构过程,必然要受阶级的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分野的客观条件的

  • 标签: 阶级 社会进步 逻辑 当代青年 社会生活 政治
  • 简介: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中网络新媒体朝气蓬勃,而微博就是处在这一时期的新兴宠儿。根据调查,在使用微博的偌大群体中,青少年占据着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微博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为14至17周岁的青少年,并结合现在微博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青少年绿色微博的必要性,并使绿色微博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 标签: 微博 青少年 绿色微博
  • 简介:  当下中国社会勃兴的时尚模特与时尚模特文化,因其作为消费资本用于衍生消费品符码价值的能指符号,强化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下中国整体文化的渗透力,而致使美学界多以超距意识和批判眼光对其进行评论.本文旨在探讨时尚模特在促进人体审美民主化和拓展新的人体美领域方面的积极建构价值,为其存在的合理性辩护.……

  • 标签: 审美建构 建构意义 时尚模特审美
  • 简介:师生心理是师生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体现,包括认知评价、情感交流、交往互动三个建构要素。当前,师生心理关系的建构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通过营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建立多元评估机制、开展对话、相互理解,努力建构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理想的师生心理关系。

  • 标签: 师生关系 情感交流 认知评价 多元评估机制 教学心理
  • 简介:佛教产生之初,释迦牟尼佛宣说法教完全出于因机施教,而无“大、小乘”之别。至于后世落入大、小之争,实是后代修行者自执所修学的方法而排斥他宗。综观佛教的本怀,实应含自利与利他,也就是大乘与小乘融通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因此,佛法的实践可先小后大或大中圆小(利他中完成自利),本无矛盾,只怕行小乘后无法发大乘心,故佛陀屡屡劝行者要发大乘利他之心以成就佛道。

  • 标签: 大乘 菩萨 释迦牟尼佛 小乘 利他 佛教
  • 简介:旬子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现存社会合理性问题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展开的。他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否定现存社会的运行方式,深入分析社会混乱无序的结症,积极探寻超越现实的路径,建构起以等级分明、分工明晰、尚贤使能、礼法兼治为特征,以“群居和一”的“至平”社会为理想的社会发展理论。

  • 标签: 旬子 社会批判 建构
  • 简介:<正>一、中国现代文论的同质化现象中国现代文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完成了古代文论向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初步建构起中国文学理论的框架,奠定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归之为中国文学走向"被殖民"的历史,把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归之为中国文论"西方化"的过程,甚至认为"(中国现代文论)只是借用他人的概念术语衣装演练了一场堂皇而缺乏神采的戏"这显然是太简单化和情绪化了,中国现代文论对

  • 标签: 现代文论 列文 古代文论 文学走向 中国文学理论 文学的历史
  • 简介:建构主义源远流长,其促进自我发展的学术策略在于制造分歧:在元哲学层面上,有新康德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争;在方法论层面,有激进主义与温和主义之争;在政治取向上,有历史主义与改良主义之争,等等。正是这些内部思想冲突,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不断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这值得我国学界的关注。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 新康德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 简介: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对促进社会融合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群体或社会对个体的接纳。因此,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社会融合应该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同群体或社会,而群体或社会以更具包容性的姿态接纳个体。

  • 标签: 自我认同 社会认同 社会接纳 和谐社会 社会融合
  • 简介:在明代理学史上,曹端因“倡明绝学”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对于理学问题,他能够从自身真实的生命与智慧出发,以易学为依据,提出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曹端的理学体系是在易学的视野下建构起来的。他从太极即理而为万有终极根基的总体天人观、“立基于敬”的心性工夫论与“参天地而赞化育”的人生价值理想三个方面,具体完成了其理学建构

  • 标签: 曹端 易学 太极 参天地而赞化育
  • 简介:城市自建立之初就是通过街道空间来彰显其品性。伟大的街道创造伟大的城市。传统中国城市街道空间以自然主义、等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伦理精神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城市。当代都市生活日益普遍化、精致化和审美化,街道空间却相反,其文化精神、场所精神与空间正义的缺失,使它失去了滋养与培育人们精神的功能。美丽城市与美丽中国的建设,应该从美丽街道建设着手,构筑立足传统、引领时代精神的文化街道空间,立足绿色、共享理念的“后人本主义”街道空间,立足协调发展理念的公平公正街道空间,是街道空间最内在也最根本的伦理建构和价值目标。

  • 标签: 街道 街道空间伦理 人本主义 物本主义
  • 简介:道教碑文包括碑传、碑记、碑铭、题辞、摩崖等等,既有史传征实之强,又兼文辞精美之善。目前对道教碑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拓片的整理与研究、源流考辨、版本校勘等方面。对碑文中富有鲜明道教语体功能的修辞套式,以及道教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上的修辞模式等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运用修辞结构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构成或制约道教碑文语体特征实现的修辞模式。

  • 标签: 道教碑文 修辞结构 语体
  • 简介:诠释制度伦理●梁禹祥南敬伟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开始重视对“制度伦理”的研究,先后提出过“制度的道德性”,“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学”、“伦理制度”等概念。但是,由于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家对制度伦理的理解莫衷一是,差别很大。通过阅读比较,我们发现学...

  • 标签: 制度伦理 道德建设 制度化 道德性 道德评价 伦理中心
  • 简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宴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 标签: 宗白华 《美学散步》 艺术意境 建构 生命哲学
  • 简介:作为现代化的生成目标、本质根据和理论表达,现代性以科技化推动下的工业化为动力驱动,以理性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本思维构筑的主体性为内在支柱,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自由文化等互相关联的基本架构为表现症候。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残酷现实面前,现代性理论多幅面孔的绚丽光彩,难以掩盖其"单向度"实践的黯淡。作为中国现代性建构题中之义的"精神重建",依赖于"平衡有余、动力不足"的传统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的西方文化和"引领有余、整合不足"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等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

  • 标签: 现代性 精神重建 单向度 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