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艺术的目的在于它的传播。艺术传播作为人类艺术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由艺术传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过程。考察艺术传播的过程,不仅要分析艺术传播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而且要揭示艺术传播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

  • 标签: 艺术传播 互动过程 信息交流 相互联系 性活动
  • 简介:选取19岁大一学生24名,对简单反应时、图形匹配、选择反应时和句图匹配四项任务的操作,结果表明,被试对图形匹配任务的加工可分为四个连续阶段:知觉、调整-比较-选择-反应;被试对词和句图匹配任务的加工可分为五个连续阶段:转换-调整-比较-选择-反应,其中转换包括知觉、搜索和提取三个环节;在肯定反应中,正方形词转换比圆形词转换快,“之上”句比“之下”句快,但“不在之上”句转换比“不在之下”句转换慢;在否定反应中,正方形词与长方形图匹配转换则比圆形词与椭圆形图匹配转换时间长,“之上”句比“之下”句转换时间长,否定句与肯定反应相同。除了词与句的转换之间有差异外,其余转换阶段差异不显著。

  • 标签: 信息加工 反应时
  • 简介:农村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具特色的一个社会现象,考察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和社会适应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研究从北京选取2201名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18~30岁的流动人口为被试,探讨其流动模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时间平均接近4年,平均到过2个城市打工;(2)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偏低,存在较多的吸烟、醉酒行为和非安全性行为,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一般;(3)流动性可以显著地预测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水平.流动性越大,流动人口的吸烟行为越多,抑郁程度越高,而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越低.

  • 标签: 农村流动人口 年轻 社会适应 安全性行为 吸烟行为 抑郁
  • 简介: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北京儿童和56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考察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流动性和住房流动性偏高,而学校流动性相对偏低;(2)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住房和学校流动性高的儿童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3)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对其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30.2%。流动儿童存在较高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

  • 标签: 流动儿童 流动性 社交焦虑 孤独感
  • 简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在19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流动范畴。美是一个流动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流动范畴的辩证方法论来解读红学史,明义是曹雪芹《红楼梦》百廿回文本的见证人。《红楼梦》"本事"中的皇室真假接班人美学密码和"反清悼明"的爱国主题密码,是曹雪芹的主观意图美学密码。《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萌芽市民化的城厢贵族的叛逆青年与封建王权、封建贵族的矛盾悲剧,是其作品的客观主题。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流动范畴"解读《红楼梦》,并没有阻止、也不可能封闭组成了灿烂耀眼的星河中人类深刻独特的思致,去丰富多彩地欣赏《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 标签: 流动范畴 美学密码 皇室真假接班人 反清悼明 入学萌芽
  • 简介:论文学价值是一个流动的范畴余逊涛文学价值问题是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文学价值的认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价值是文本的属性,作为事物的客观属性是一成不变的”这一静态层面上。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一作品的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氛围里,对不同的接...

  • 标签: 文学价值 一个流 论文学 接受者 潜价值 二重性
  • 简介:在质性访谈31名,初测269名,正式施测576名,重测84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1)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目区分度、Cronbachα系数、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2)积极回忆明显促进了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提升,初步证实了认同整合的可塑性.

  • 标签: 认同整合 信效度 回忆性质 干预 流动儿童
  • 简介:研究基于271名在校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三个因子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文化认同只对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工具性求助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回避性求助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年龄越大,执行性求助得分越高。因此可以推断:社会认同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过程中,更应关注其心理认同。

  • 标签: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业求助.
  • 简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民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漫长性决定了城乡资本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固守传统型城乡社会模式或食洋不化照搬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在作祟。要破解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在城乡资本流动中,必须着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逐步累积与公平迁移、农民土地资本的权利保障与有效流转、农业产业资本的现代运营与多元发展。

  • 标签: 人力资本 土地资本 产业资本
  • 简介:1990年以来,一种被誉为信息时代的组织范式,即所谓的自由企业范式,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很大重视。自由企业范式强调非集中化管理体制灵活的组织内部关系,以及内部市场式的经营模式。本文描术字这种组织范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原则,并对其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及对我国的意义作了探讨。

  • 标签: 自由企业范式 内部市场 利润中心 成本中心
  • 简介: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的自然法传统。在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的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的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的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与赤贫相伴的现代性危机。与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的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性的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的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的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的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的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通过对选自北京市打工子弟小学的15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公益组织的社会干预对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及情绪情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公益组织实施课外团体辅导后,干预组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与积极情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流动儿童.(2)在消极情感得分上,干预组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3)领悟社会支持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负相关.这表明,通过公益组织实施课外辅导方式进行的社会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 标签: 流动儿童 领悟社会支持 积极 消极情感 社会干预
  • 简介: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市403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在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文化适应中处于中等水平,城市文化适应较农村文化适应好。城市文化适应对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农村文化适应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城市文化适应对自尊、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庭功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农村文化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庭功能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流动儿童 家庭功能 文化适应 心理适应
  • 简介:吃完中午饭,儿子围着一个装满土的空花瓶转了好几圈,我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说:“妈妈,我好久以前吃的龙眼籽埋进去了怎么还不发芽呢?”

  • 标签: 开过程 花开
  • 简介:通过改变实验材料内部线索,旨在考察内部线索在学习不良儿童元认知偏差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实验1发现,学习不良儿童低关联字对的元认知偏差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关联强度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测试成绩的影响;实验2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反向方向字对的元认知偏差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关联方向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测试成绩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相对一般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存在更大的元认知偏差,内部线索对学习判断和测试成绩的影响不一致模式适用于两组儿童。

  • 标签: 内部线索 学习不良 元认知偏差
  • 简介:本研究以277名文科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在故事、连线和命名任务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对于三个测验的共同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均显著,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分别对每个任务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对于连线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均显著;对于命名任务而言,外部动机的主效应显著,内部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对于故事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在三个任务中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任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贡献显著不同。

  • 标签: 学习心理学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创造力 认知需求 人格
  • 简介: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流动儿童 疏离感 应对方式 学校态度 中介作用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 标签: 流动儿童 亲子依恋 城市适应 心理韧性
  • 简介:本文对近十年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及干预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发现国内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主题:一是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特征及状态的调查分析;二是对流动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文章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缺乏前瞻性且视野不宽;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不够系统.

  • 标签: 流动儿童 研究现状 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