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紫砂茶壶是宜兴地区独有的宝贵资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历代艺人深奥的造物思想的结晶。它以丰富、素雅、严密的审美形态和优越的实用功能相传至今,以"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响彻海内外。

  • 标签: 传统紫砂茶壶 历史发展 制作材料 制作工艺
  • 简介:中西传统书籍装帧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一个内敛,一个华美的两种不同风格。因此,分析中西方传统书籍装帧在装订工艺、装帧材料、装帧艺术三方面的差异,并从纸张、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商业社会形态、中国传统装具等方面,探索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帧艺术的原因。

  • 标签: 中国传统书籍 西方古典书籍 比较 原因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的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的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新的美德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滋养和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
  • 简介: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

  • 标签: 临终关怀 哈萨克族 传统 文化人类学 精神支持 文化体验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
  • 简介:尹胜、朱春花在《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1956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农业合作化和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

  • 标签: 传统农业 改造思想 毛泽东 《党的文献》 农业合作化 农村发展
  • 简介:境遇伦理(境遇论)作为一种诞生和发展较晚、逐渐流行、不可或缺的道德选择方法,与传统的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三种道德选择方法有何异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凸显境遇伦理的方法论特质、价值与意义,以及传统的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三种道德选择方法的特征。

  • 标签: 境遇伦理 道德选择 德性论 功利论 道义论
  • 简介: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理念 中国道德文化 文化自信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的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的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的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的“正人”之“政”的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的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的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英国伦敦通过城市复兴计划对传统工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更新,解决“去工业化”所导致的城市经济衰退、城市景观败落、就业岗位缺乏、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其中,泰特现代艺术馆是对“废弃工业建筑设施”进行改造,金丝雀码头新金融城是对“废弃工业场地”进行改造,伦敦东区斯特拉福奥运新城是对“衰落的传统工业社区”进行改造。这三大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通过发展金融、创意、体育等新兴产业对传统工业设施、场地、社区进行更新改造,激活发展动力的做法,对我国部分面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压力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旧工业区 泰特现代艺术馆 金丝雀码头 伦敦奥运会
  • 简介:通过对部分剪纸传承人的调查,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胶东传统剪纸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传统褪色、功利色彩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累积形成很大的负面力量,阻碍胶东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要在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承体系;二是建立胶东剪纸文化博物馆;三是对传承人的有效监管;四是营造理性产销环境。

  • 标签: 胶东剪纸 传承 现状 对策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的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的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的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的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的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的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获得,减轻个体的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的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者的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者自我疗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一个时期以来,习总书记就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多次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习总书记的讲话受到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的衷心欢迎。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彻底决裂,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观念。特别是文革和批林批孔运动中流行的错误观念,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包括一部分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知识分子 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 文化观念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学界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态度由先前长期否定批判向批判继承的整体性转变,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在跨越两个世纪近三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华传统美德给予了持续性关注,形成诸多富有启发性的重要观点。全面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呈现的重要观点和基本特征,对构筑民族精神家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传统美德 整体性研究 基本特征 未来展望
  • 简介: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 标签: 生命符号 仪式象征 道教传统 水元素
  • 简介:“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承办,于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0篇,参会学者逾百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编辑共济一堂,就中国哲学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发展等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传统 经史
  • 简介: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造纸和印刷很早便走向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广泛传播到西方,同时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最早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据记载,伍麦叶王朝(661—750)覆灭后,造纸由中国传入。

  • 标签: 中国文化 造纸术 印刷术 《古兰经》 传播 西方文化
  • 简介:在整合先秦法思想的基础上,韩非尝试探寻并重建"法"的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虽然治层面的法令或律令是去道德化的,但"法"的道德性却根植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的道德目标。因此,法治绝不单是一套技术化的操作方案,更蕴含了法家树立自身学说之正统性与合理性的价值诉求。

  • 标签: 韩非 道德 德性 心志
  • 简介:这里所说的“西学”一词,是一个泛称,最早出自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1582-1649)撰述的一本书的书名:《西学凡》.这是相对于“中学”而言的泛指西方学术的一个术语,其中就包含了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西方哲学、神学等重要思想.这种介绍伴随语言翻译而出现了大量的新学术用语,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乃至碰撞,历史上称之为“西学东渐”的现象.

  • 标签: “西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 意义 当代 耶稣会传教士
  • 简介: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原理。传统价值观的演进是价值观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理论之于实践的先在性”是当代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唯物史观原理。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