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青海食用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发展食用生产的具体措施.

  • 标签: 食用菌 发展对策
  • 简介:食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老少皆宜,是继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之后的第三大食物来源。利用农作物秸秆作原料进行食用生产,可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生态优化、农村环境美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选项之一。

  • 标签: 食用菌生产 产业化发展 农作物秸秆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链 路径
  • 简介:1发展现状1.1食用生产现状1)种质资源丰富。汉中市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西部第二,且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类型多样,素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食用物种资源丰富。据统计,汉中市现有食(药)用176种,人工栽培的有25种,其中规模化栽培的有13种,即:香菇、木耳、毛木耳,银耳、平菇、凤尾菇、金针菇、茶树菇、杏鲍菇、

  • 标签: 食用菌技术 毛木耳 杏鲍菇 凤尾菇 茶树菇 林地面积
  • 简介:“十三五”开局以来,宜宾市蚕业工作紧紧围绕“做优一粒茧、拉长一根丝、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传统桑蚕生产为主线、以蚕桑资源的多元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推广实践新型综合利用模式,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提升产业扶贫成效。

  • 标签: 蚕桑产业 扶贫 食用菌 桑枝 综合利用模式 桑蚕生产
  • 简介:珍稀食用羊肚的人工栽培遂川县碧洲食用科技推广站张飞翔(34392羊肚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稀有食用之一,属高级营养滋补品,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等功能,还可防癌、抗癌、预防感冒.目前国家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400元...

  • 标签: 羊肚菌 珍稀食用菌 人工栽培 腐殖土 塑料薄膜 子实体
  • 简介:桑枝生产食用后所得到的废弃物渣,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何有效的处理及利用,是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茵渣还田不仅能高效地充分发挥出桑蚕资源的经济效益,促进广西桑蚕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能提供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 标签: 桑枝食用菌渣 综合利用 有机肥
  • 简介:几种食用母种的识别何人优良纯正的菌种,是食用栽培成功的根本保证.如何对常见食用试管母种外观进行鉴别,是每个栽培户,尤其是制种工作者应该掌握的技术.现将几种最常见食用母种外观识别方法介绍如下:一、香菇菌丝.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上...

  • 标签: 食用菌 菌丝生长速度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试管母种 培养时间 毛木耳
  • 简介:已经过去的2005年,食用市场可以说是全线飘红。作为最普通的品种——占食用总产量约43%的平菇,自春季市场价格就居高不下,

  • 标签: 市场价格 食用菌 平菇 市场需求
  • 简介:有效利用食用废料,可为发展“菇-菜”生态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丰富的有机质肥料,既经济又环保。为此,柯城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把科学有效再利用食用废料作为技术攻关课题项目,经多次配方品比试验及研究,取得较好成效,课题已获省农业丰收奖和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 标签: 食用菌肥料 栽培 品比试验
  • 简介:概述了广西食用所采用的栽培品种和菌种、原料、接种、发、出菇、产品形式等,提出了广西食用栽培技术的现状及改良发展前景。

  • 标签: 广西 食用菌 栽培技术
  • 简介:恭城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果生产大县,水果种植面积2.8万hm^2,总产量51万t,总产值8亿元,农民人均水果纯收入占总纯收入的88%以上。然而,该县土地资源十分有限,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已无空间,水果单产的提高幅度亦有限,如何促进果农持续稳定增收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经过几年探索,从头年12月初开始到次年4月,

  • 标签: 恭城 食用菌 广西壮族自治区 水果生产 效益 培育
  • 简介:分别介绍了香菇、平菇、金针菇等常见食用的采摘时间与方法。

  • 标签: 菇类 采摘时间 方法
  • 简介:<正>平菇类平菇品种很多,有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和广温型之分。低温型出菇温度范围为2~22℃,中温型为8~24℃,高温型为15~37℃,广温型为4~32℃。秋冬季节除高温型品种不宜栽培外,其他均可栽培,但初试者以种广温型品种较为适宜。播种季节可从8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止,出菇期可延至翌年4月中旬。

  • 标签: 秋冬季节 春季栽培 广温型 中温型 两季栽培 高温型
  • 简介:2018年11月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获悉,利用麻类副产品工厂化栽培灵芝、羊肚、榆黄蘑等珍稀食用,产量高、周期短、成本低、品质好。长期以来,麻类作为传统的纤维原料作物,占生物量约85%的副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麻类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限。利用麻类副产品做栽培基料,可有效促进麻类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利用麻类副产品工厂化栽培灵芝、羊肚、榆黄蘑、猴头菇、茶树菇、秀珍菇、真姬菇等珍稀食用,与未加入麻类副产物培养基相比,栽培周期缩短11%~21%,栽培生物学效率可达70%左右,高于棉籽壳栽培效率50%左右。首次发现麻类副产品培养基能提高木质素降解酶蛋白表达水平与酶活性,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与产量呈正相关,为筛选合适的培养基、提高食用生物学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工厂化栽培 珍稀食用菌 麻类作物 副产品 木质素降解酶 中国农业科学院
  • 简介:简要阐述了水葫芦的形态生理特征,其在海南的危害成因及现状,分析目前水葫芦用于食用栽培研究现状,通过以水葫芦为栽培原料进行红平菇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平菇在50%、100%的水葫芦培养基质中均能生长,其子实体中铅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符合食用生产栽培。

  • 标签: 水葫芦 危害 食用菌 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