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盐水法交叉血和凝聚胺法交叉血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规范采集静脉血液5ml,将每份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法交叉血,标本B采用凝聚胺法交叉血。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凝聚胺法中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结果: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16.92%)高于盐水法(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聚胺法交叉血时,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血时采用凝聚胺法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交叉配血 盐水法 凝聚胺法 检出率 特异性凝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骨基质 胶原 辐射 γ射线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静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 方法: 以 2018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作为研究时间范围,选取 500 例静中心抗肿瘤药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 静中心抗肿瘤药物常见溶媒错误。 结果: 经研究发现 500 例静中心抗肿瘤药处方中, 45 例不适宜处方,所占比为 9.00% , 45 例不适宜处方,所占比为 9.00% , 45 例不适宜处方中, 3 例超剂量,所占比 6.66% ,溶媒错误 27 例,所占比 60.00% ,溶媒量不适当 15 例,所占比 33.33% 。 结论: 合理选择溶媒,规范使用剂量,是静中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关键,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要严格把控溶媒选择、剂量、流程、浓度、给药顺序等环节, 降低溶媒错误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静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溶媒错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预防正畸牙面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实施正畸治疗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用直丝弓固定矫正器进行治疗,以患者自身为对照,左侧上下颌牙用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进行托槽,右侧上下颌牙用复合树脂型正畸釉质粘接剂进行托槽,比较两组正畸治疗后牙面脱发生率及脱严重程度。结果患者左侧上下颌牙脱发生率显著低于右侧上下颌牙(2.67%比17.00%,P<0.05)。患者左侧上下颌牙脱发生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右侧上下颌牙(P<0.05)。结论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在正畸治疗患者中应用,能降低牙脱发生率及脱发生严重程度。

  • 标签: 正畸 牙面脱矿 树脂增强型玻璃离子粘结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在静中心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细节管理前后医护人员对于静中心的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考核结果。结果 施行细节管理后 , 护理人员业务考核达标率显著高于细节管理前 , 医护人员对静中心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施行前 ,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细节管理能够提高静中心护理人员业务能力 , 提高医护人员对于静中心工作的认可度 , 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细节管理 静配中心 护理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型鉴定标本采集错误的原因,识别危险因素并改进,减少血液标本采集错误致血型交叉血结果错误的发生,以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发生的血型交叉血标本采集错误事件,并对急危重症医学部11个护理单元85名临床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后采取干预措施。结果实施干预后护士对血型交叉血标本采集的风险意识和敏感性得到提高,血型交叉血标本采集错误的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下降。结论通过改进工作流程及设定血型交叉血检验专用试管等干预措施可降低血型交叉血标本采集错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输血 标本采集 血型鉴定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PDCA循环在静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 2017年 6月到 2018年 5月期间的静中心为观察组实施 PDCA循环管理模式,于 2017年 6月到 2018年 5月期间的静中心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两组通过管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沉降菌生成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静中心运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沉降菌生成几率,减少感染的发生,该管理模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静中心提高药物调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月— 2020 年 1月该院开展的静中心提高药物配置工作质量和效率活动临床资料 , 以 2019 年 7月— 2020 年 1月作为研究组 , 执行该院启动的静中心提高药物工作质量和效率活动实施方案 , 与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 (对照组 ) 进行对比 , 观察实施前后静脉药物调配质量与效率改善情况。结果 工作人员素质欠缺、调配技巧匮乏、人员配置不足是制约静中心药物调配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 分别占 70.0%、 56.7%和 40.0%。研究组药物配置总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药物配置失误率、药品损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制约静中心药物调配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因素较多 , 针对调配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 丰富调配技巧 , 有助于大大提高调配工作质量和效率 , 值得医院广泛推广实施。

  • 标签: 静配中心 药物调配 制约因素 效率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静中心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探究对输液质量的影响。 方法 研究我院静中心的管理问题,优化起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进而提高输液质量 。结果 优化我院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并加强感染控制以后,我院的感染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对于输液质量也有所提升。 结论 对静中心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输液质量,还可以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静配中心 医院感染 输液质量 优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 AIHA 病症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血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我院在 2017 年 9 月 --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AIHI 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并且随机编入 72 例为微柱凝集组 采用微柱凝集法血治疗, 和随机编入 72 例体外血组 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血治疗。 结果 :( 1 ) 体外血组 治疗后的 PBC 、 Hb 、 TBIL 指标分别是 2.98±0.62 ( x10 12 /L )、 65.24±5.39 ( g/L )、 33.18±5.92 ( umol/L ),而 微柱凝集组 是 2.44±0.52 ( x10 12 /L )、 55.35±5.74 ( g/L )、 41.47±5.79 ( umol/L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2 ) 体外血组 总有效率为 95.83% , 微柱凝集组 总有效率为 75% ,( P<0.05 ),结果有显著差异。 结论 : AIHA 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血治疗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 配血方法 AIHA
  • 简介:摘要:目的: AIHA病症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血方法,观察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 2017年 9月 --2019年 9月收治的 AIH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随机编入 72例为微柱凝集组采用微柱凝集法血治疗,和随机编入 72例体外血组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血治疗。结果:( 1)体外血组治疗后的 PBC、 Hb、 TBIL指标分别是 2.98±0.62( x1012/L)、 65.24±5.39( g/L)、 33.18±5.92( umol/L),而微柱凝集组是 2.44±0.52( x1012/L)、 55.35±5.74( g/L)、 41.47±5.79( umol/L),(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2)体外血组总有效率为 95.83%,微柱凝集组总有效率为 75%,(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 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血治疗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标签: 输血 配血方法 AIHA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 PDCA循环模式针对静中心感染管理实施改善,进一步优化管理方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静中心工作的护理人员为调研对象,上半年为对照组,其采用常规管理措施,下半年为观察组,即 PDCA循环模式管理,共计 15名护理工作人员,对比两组细菌培养合格率等关键指标,以及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文书书写和病区管理的整体评分更高,分别为( 95.3±2.2)分、( 96.1±2.3)分和( 91.5±3.5)分,对照组为( 88.5±2.8)分、( 89.6±2.7)分和( 84.9±3.3)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细菌培养合格率和空气沉降生成率上,观察组分别为 100%和 3.4%,对照组则为 71.4%和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PDCA循环模式有助于提升静中心感染管理,更好地实现科室可持续发展,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保障服务,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静配中心 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静中心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探究对输液质量的影响。 方法 研究我院静中心的管理问题,优化起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进而提高输液质量 。结果 优化我院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并加强感染控制以后,我院的感染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对于输液质量也有所提升。 结论 对静中心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输液质量,还可以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静配中心 医院感染 输液质量 优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 PDCA循环模式针对静中心感染管理实施改善,进一步优化管理方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静中心工作的护理人员为调研对象,上半年为对照组,其采用常规管理措施,下半年为观察组,即 PDCA循环模式管理,共计 15名护理工作人员,对比两组细菌培养合格率等关键指标,以及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文书书写和病区管理的整体评分更高,分别为( 95.3±2.2)分、( 96.1±2.3)分和( 91.5±3.5)分,对照组为( 88.5±2.8)分、( 89.6±2.7)分和( 84.9±3.3)分,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细菌培养合格率和空气沉降生成率上,观察组分别为 100%和 3.4%,对照组则为 71.4%和 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PDCA循环模式有助于提升静中心感染管理,更好地实现科室可持续发展,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保障服务,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模式 静配中心 感染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血中的应用结果,对比阳性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申请输血患者 2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供血者全部都是无偿献血者。分别采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对比不同交叉血方法的血时间和阳性结果。 结果:经研究发现,血时间凝聚胺法比微柱凝胶法耗时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法的阳性标本检出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比两种交叉血方法,微柱凝胶法敏感度高,时间长,可以应用在有充分时间的血场合;凝聚胺法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应用在急诊血中。但是两种血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临床中需要继续改善。

  • 标签: 交叉配血 微柱凝胶法 凝聚胺法 阳性结果 配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非组式带棘锥形长柄在髋关节翻修股骨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使用非组式带棘锥形长柄行髋翻修的61例患者临床及影响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平均(61±7)岁。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5.6±2.2)年。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和假体松动发生。1例术后2周脱位,经手法复位后未复发。1例术后2年发生假体周围骨折,行骨折内固定处理。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t=10.5505,P =0.000)、3个月(t=12.6154,P <0.05)和6个月(t=16.6196,P <0.05)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t=14.1128,P <0.05;术后3个月t=30.0689,P <0.05;术后6个月t=59.9639,P <0.05)。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45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为90.2%。末次随访时股骨柄假体的位置无明显改变,中心固定有58髋(95.1%),柄-髓腔匹配优良率100%。所有病例均出现股骨近端骨重塑,其中Ⅰ度56髋,Ⅱ度5髋。结论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2 、Vancouver B3)和股骨近端骨缺损(Parprosky Ⅱ、Parprosky Ⅲ)病例中,采用非组式带棘锥形长柄假体行股骨侧翻修疗效满意,具有操作简便、骨长入良好等特点。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假体和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静中心优化院感控制管理对输液质量的影响 。 方法: 选择 2017 年 8 月到 2019 年 9 月在 静中心工作的护理人员 88 名,所有人员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 44 名工作人员运用常规管理,观察组 44 名工作人员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 优化 院感控制管理 ,两组管理后对比。 结果: 两组对比,观察组的化疗药物包装、配置质量以及操作台环境满意度显然好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 静中心工作的护理人员 运用 优化 院感控制管理 ,有效增强输液质量,提升输液满意度,该管理方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膜板,研究其体外化性能及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方法从2周龄SD大鼠(SD大鼠均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骨髓中提取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设置实验组T1、T2、T3水凝胶分别混合P3代BMSCs,终细胞浓度分别为1×108/L、1×109/L、1×1010/L,对照组C不混合细胞。在1、3、7 d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锭染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7、14、21 d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的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将4组水凝胶分别植入18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内,术后1、2、4周取材,组织学观察成骨效果。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流式鉴定细胞是BMSCs,并且在水凝胶中7 d存活率可达(92.43±0.73)%。体外培养14 d后实验组化结节的数量逐渐增多且T3[(211.33±17.16)个]高于T2[(56.67±7.64)个]和T1[(28.33±3.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234,P<0.05),而对照组并无化结节的生成;7 d各组较高表达成骨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而14 d高表达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2周开始形成软骨细胞囊泡、成骨细胞等,而对照组无成骨分化倾向。结论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BMSCs三维培养的载体材料,复合水凝胶混合的BMSCs具有良好的化能力,在体内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三维培养 复合水凝胶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 相容性输血。方法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鉴定与交叉血。结果 检出抗-JKb 抗体,抗-Ec 抗体及自身抗体, 与多份ABO、RH 同型的血液交叉血,挑选凝集强度最弱的应急输血。结论对于直抗阳性标本进一步做抗体鉴定,挑选避开 该抗体的血液进行血,存在自身抗体干扰交叉血时挑选凝集强度最弱的应急输血。

  • 标签: 交叉配血 抗-JKb 抗体 抗-Ec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