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小儿睾丸内窦瘤具体进行诊断时,使用超声诊断方法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了解其相关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就具体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小儿睾丸内窦瘤的患者群体中,抽取24例患儿开展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超声检查结果和临床随访等方面情况进行收集和汇总,评价此类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特征等情况。结果 分析后发现,患儿肿块大小为(3.22±1.05)cm,超声下可见其形状为类圆形,并且边界清晰不存在包膜的现象,有14例患儿超声下病灶可见均匀回声,和周围残留的正常睾丸组织的内部回声十分类似,而10例患儿在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其睾丸内可见单发、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无回声暗区,局部不存在包膜,透声性良好。肿瘤内部、周围可见丰富血流信号,3例患儿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膜、肝转移。其他特征和随访方面,伴有明显的血清AFP提高,接受睾丸根治性切除之后,则血清AFP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小儿睾丸内窦瘤患儿开展检查诊断的过程中,超声方法的临床应用具备一定自身优势,能够观察到病变组织和正常生理组织的明显不同之处,有助于配合其他的检查方法进一步辅助进行临床诊断。

  • 标签: 超声诊断 小儿睾丸内胚窦瘤 临床应用 诊断效果 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胎儿先天性中叶肾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产前MRI和生后CT表现。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3例单胎妊娠孕妇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影像检查疑诊胎儿CMN,新生儿在本院出生且生后经过外科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回顾性分析3例胎儿的产前MRI、生后CT和病理检查资料,总结胎儿CMN产前MRI和生后CT的表现。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本单位同期新生儿分娩总量为57 716例,CMN发生率为0.005%(3/57 716)。3例患儿均为男性,例1和例2孕期羊水过多,例3孕晚期突发胎儿窘迫、胎儿心包积液且肿物明显增大,均采取剖宫产分娩。(2)产前MRI检查,例1和例3病灶位于左肾,例2位于右肾。3例肿物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T2加权稍高信号。例1和例2 T1加权等信号;例3 T1加权稍低信号,弥散加权高信号。(3)生后CT检查,例1和例2平扫呈均匀等密度,CT强化特点呈“包裹征”。例3生后CT平扫瘤体密度不均匀,瘤体内大片状高密度出血;CT强化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并瘤内出血。(4)术后病理检查,例1和例2为经典型,例3为细胞型。结论经典型CMN的产前MRI特点是信号均匀,T1加权信号呈等信号,生后CT增强表现为“包裹征”;细胞型CMN的产前MRI特点是信号不均匀,T1加权信号减低,生后CT平扫表现密度不均匀,瘤内出血,增强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需要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肾瘤,中胚叶 肾肿瘤 产前诊断 磁共振成像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先天性中叶肾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声像图与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的鉴别要点。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N患者21例作为CMN组,另将同期同一年龄组确诊的51例WT患者作为WT组,回顾总结两组声像图特征、临床特点。分析两组间瘤灶大小、发生部位、回声特点及发病年龄间是否存在可供鉴别诊断的差异性,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具体诊断效能。结果除内部回声外(P=0.694),CMN组与WT组瘤灶大小、发生部位及发病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胎儿期CMN发病率高于WT(61.9%对3.9%,P<0.001),特异性96.1%。出生后CMN发病年龄明显早于WT(Z=-4.044,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临界值为112.5 d,敏感性87.5%,特异性93.9%。结论仅凭声像图鉴别CMN与WT存在困难,但综合肿瘤大小、发生部位,特别是发病年龄,可有效提高超声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检查 先天性中胚叶肾瘤 肾母细胞瘤
  • 简介:摘要1例被家属发现左眼部肿物迅速生长1周的婴儿就诊眼科,查体发现左眼眶外上方形状不规则质硬肿物,B超显示病变为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欠清,眼眶CT显示左眼眶外壁颧骨眶突周围软组织肿物,局部骨质及泪腺受累;入院后于全身麻醉下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瘤。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身体良好,未见肿瘤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73-375)

  • 标签: 眶肿瘤 神经外胚瘤,黑色素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BRCA1、BRCA2、ATM和MSH等基因的致病性系突变(PGAs)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GAs的胰腺癌患者主要依靠系基因检测协助诊断。BRCA 1、BRCA2、ATM等基因突变的患者对铂类化疗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治疗更加敏感,而错配修复(MMR)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更能受益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本文对目前主要的PGAs类型和相应的检测及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癌 致病性胚系突变 胚系基因检测 PARP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中叶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5—2019年诊断为恶性中叶混合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ER)、孕激素(PR)、p16、p53、错配修复蛋白(MMR)等指标的表达。结果本组MMMT病例的发生部位包括子宫原发29例、卵巢原发16例、子宫和卵巢双原发4例、宫颈1例。镜下可见肿瘤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构成,分界清楚或相互混合。癌成分在整个肿瘤中占5%~90%不等,其中大部分病例以癌为主,少部分病例癌成分低于50%,其中2例低于10%。癌的类型大多为一种类型,有7例由2种类型的癌混合而成。子宫原发MMMT以子宫内膜样癌居多(55%,16/29),卵巢MMMT以浆液性癌居多(12/16),宫颈MMMT为鳞状细胞癌成分,其他为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肉瘤的类型,同源性肉瘤包括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以及高级别梭形细胞肉瘤,多见于子宫MMMT(72.4%,21/29);异源性肉瘤(包括软骨肉瘤、骨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卵巢MMMT(12/16);其中10例由2种类型的肉瘤混合而成。子宫卵巢同步发生肿瘤的形态和类型大致相同。直接蔓延或转移性肿瘤(卵巢、子宫、淋巴结、网膜、肠壁、皮肤)均为与主体肿瘤大致相同类型的癌。免疫组织化学ER和PR为双阴性(子宫肿瘤23/25,卵巢肿瘤8/10);p16弥漫强阳性(子宫肿瘤11/11,卵巢肿瘤6/6)。p53多为突变型表达(64%,21/33),在癌和肉瘤成分表达同步;在上皮成分为子宫内膜样癌的病例中,p53突变型表达占35%,在非子宫内膜样癌中占46.7%;在异源性肉瘤的病例中占31.8%,而非异源性肉瘤中占50%。28例(28/33,85%)表现为错配修复蛋白完整,仅5例(5/33,15%)表现为错配修复蛋白缺陷。结论女性生殖系统MMMT是高级别癌和肉瘤构成的双相性肿瘤,形态复杂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具有ER/PR阴性、p16弥漫强阳性的特点,多为p53突变型和MMR完整。

  • 标签: 混合瘤,恶性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近20年内产后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患者26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段产后物残留未并发子宫动静脉瘘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均为剖宫产瘢痕部位物残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产后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患者共26例,其中药物流产术后患者3例,人工流产术后患者17例,剖宫产术后患者2例,中期引产产后患者4例。对照组患者32例,其中药物流产术后患者7例,人工流产术后患者11例,剖宫产术后患者8例,中期引产产后患者6例。病例组中因大出血就诊患者11例,对照组中因大出血就诊患者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后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的发生与阴道出血时间(t=3.481)、治疗前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值(t值分别为5.206、3.707)、治疗前血红蛋白值(t=6.245)、血小板计数(t=0.910)、残留物面积有关(t=2.137)(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血HCG升高(OR 20.319,95%CI 1.348~306.187)、治疗前血红蛋白值降低(OR 0.870,95%CI 0.788~0.960)是产后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治疗前血HCG值升高、血红蛋白值降低的产后物残留患者,存在并发子宫动静脉瘘的风险因素,应高度警惕,尽量减少临床漏诊率。

  • 标签: 胚物残留 子宫动静脉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移植常用卵裂期或囊胚期胚胎,少有第4天桑葚期胚胎(D4胚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在2011年伊斯坦布尔共识D4胚胎评估参数基础上,制定了改良D4胚胎评估系统,并评估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鲜移植周期中第3、4天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共纳入298例周期,包括67例行第3天移植(DAY3组)、231例行第4天移植(DAY4组)。比较两组胚胎移植后的临床结局。结果DAY4组的流产率略高于DAY3组(8.66% vs 5.97%,P=0.477),但是其着床率显著高于DAY3组(44.98% vs 33.87%,P=0.028),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DAY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59.31% vs 52.24%,P=0.302;活产率:50.65% vs 46.27%,P=0.528)。结论应用改良第4天桑葚期胚胎评级标准,选择第4天鲜移植可以获得理想着床率、妊娠率和活产率,从而临床可灵活选择移植时机,而且评估系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胚胎移植 生殖技术,辅助 桑葚期胚胎
  • 简介:摘要目的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移植常用卵裂期或囊胚期胚胎,少有第4天桑葚期胚胎(D4胚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在2011年伊斯坦布尔共识D4胚胎评估参数基础上,制定了改良D4胚胎评估系统,并评估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体外授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鲜移植周期中第3、4天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共纳入298例周期,包括67例行第3天移植(DAY3组)、231例行第4天移植(DAY4组)。比较两组胚胎移植后的临床结局。结果DAY4组的流产率略高于DAY3组(8.66% vs 5.97%,P=0.477),但是其着床率显著高于DAY3组(44.98% vs 33.87%,P=0.028),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DAY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妊娠率:59.31% vs 52.24%,P=0.302;活产率:50.65% vs 46.27%,P=0.528)。结论应用改良第4天桑葚期胚胎评级标准,选择第4天鲜移植可以获得理想着床率、妊娠率和活产率,从而临床可灵活选择移植时机,而且评估系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胚胎移植 生殖技术,辅助 桑葚期胚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中叶肾瘤(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CMN)的产前诊断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监护室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产前超声发现胎儿肾脏肿物、生后手术病理确诊为CMN的患儿,记录并分析患儿围产期信息、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CMN患儿,孕母年龄(29.9±1.5)岁;产前超声首次发现时孕周(33.7±9.7)周;羊水增多2例,剖宫产7例;男7例,女3例;早产5例;出生体重(2 598±196)g;左肾6例,右肾4例;肿瘤最大直径(5.8±0.4)cm(3~9 cm);所有患儿生后均行腹部CT检查,7例患儿术前出现耐药性高血压,1例高血钙,2例血尿。10例患儿均在新生儿期行根治性瘤肾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日龄20.1 d。根据国际儿童肿瘤协会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7例,Ⅲ期1例。术后病理示:经典型5例,细胞型1例,混合型4例。术后每3~6个月随访,最长随访至5岁7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复发及转移存活至今。结论CMN是新生儿良性肾脏肿瘤,产前超声可发现肾脏肿物,但难确诊。根治性瘤肾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肾瘤,中胚叶 产前诊断 临床特征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瘤(MNTI)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NTI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婴,平均年龄3.6个月,发生在颌骨2例,下肢1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由小的神经母细胞样细胞和较大的含黑色素的上皮样细胞组成,间质为含血管的致密纤维性间质。上皮细胞呈泡状或腺管状排列,常围绕在较小的神经母细胞样细胞形成的细胞巢周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大小肿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突触素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上皮样细胞对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和HMB45也呈阳性,但对其他黑色素瘤标志物呈阴性。分子病理检测显示BRAF V600E基因例1及例2均呈野生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例2 N-MYC基因扩增为阴性。结论MNTI是罕见的起源于神经嵴的婴儿良性肿瘤,易误诊为恶性程度较高的小圆细胞肿瘤和黑色素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MNTI的诊断、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冻胚胎周期不同年龄段患者如何制定移植策略。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取卵后全冷冻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首次行冻融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三组,即≤30周岁组(1150个周期)、30~35周岁组(932个周期)及>35周岁组(405个周期);在每个年龄组内,再根据移植胚胎级别及移植数目分为第3日单卵裂期胚胎移植(single cleavage stage embryo transplant, SET3) 亚组、第5日单囊胚移植 (single 5th day blastocyst transplant, SET5) 亚组、第 6 日单囊胚移植 (single 6th day blastocyst transplant, SET6) 亚组、第3日双卵裂期胚胎移植(double cleavage stage embryo transplant, DET3)亚组、第 5 日双囊胚移植 (double 5th day blastocyst transplant, DET5) 亚组、第6日双囊胚移植 (double 6th day blastocyst transplant, DET6) 亚组。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0年6月30日,比较同一年龄组内各亚组的临床结局。结果①≤30周岁组: SET5亚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分别为66.17%(221/334)、60.48%(202/334)及35.93%(120/334),分别高于SET3亚组[41.18%(28/68)、36.76%(25/68)、25.00%(17/68), P<0.001、P=0.001、P=0.045]及SET6亚组[54.42%(80/147)、43.54%(64/147)、27.21%(40/147), P<0.001、P=0.001、P<0.001]; DET5亚组多胎率[47.80%(76/159)]高于DET6亚组[29.49%(23/78)](P=0.007)。 ②30~35周岁组:SET5亚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分别为63.59%(138/217)、55.30%(120/217)及29.95%(65/217),分别高于SET3亚组[30.65%(19/62)、27.42%(17/62)、14.52%(9/62), P<0.001、P<0.001、P=0.015]; DET5亚组多胎率[56.86%(58/102)]高于DET3亚组[32.54%(41/126)]及DET6亚组[28.57%(1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01)。③35周岁以上组: SET5亚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53.45%(31/58)、39.66%(23/58)、20.69%(12/58)]与SET6亚组[43.75%(21/48)、35.42%(17/48)、16.76%(8/4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0、P=0.655、P=0.583),高于SET3亚组[16.98%(9/53)、15.09%(8/53)、7.55%(4/53), P<0.010、P=0.004、P=0.049]; DET5亚组临床妊娠率及持续妊娠率[66.67%(26/39),53.85%(21/39)]均高于DET3亚组[33.89%(61/180),27.22%(49/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 DET5亚组临床妊娠率高于DET6亚组[51.85%(1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各年龄组患者,应尽量选择单胚胎移植,避免移植2个第5日囊胚;移植胚胎首选第5日单囊胚。

  • 标签: 年龄 冷冻 胚胎移植 妊娠率 多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鸡种植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药物连续诱导法,构建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利用鸡动物模型,建立索拉非尼耐药细胞株的移植瘤;初步探讨耐药细胞株鸡种植瘤模型成瘤特点,分析相关靶点和信号通路的表达。采用t检验。结果筛选到索拉非尼耐药的HepG2细胞(sHepG2)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88.7±7.6) μmol/ml,显著高于HepG2(t=16.416,P<0.01);建立HepG2与sHepG2细胞株鸡种植瘤模型各5例,成功种植成瘤率为70%[(3+4)/(5+5)];种植瘤肿瘤鲜重HepG2组[(0.093 2±0.012 2) g]低于sHepG2组[(0.141 1±0.019 4) g,t=3.709,P<0.05];成瘤组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HepG2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t=9.336,P<0.01)、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p-PKB)(t=7.123,P<0.01)表达显著高于HepG2组,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t=6.164,P<0.0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FGFR1)(t=6.297,P<0.01)表达显著低于HepG2组。结论体外建立索拉非尼诱导的HepG2耐药细胞株,并在鸡移植瘤动物模型中成瘤,移植瘤生长以及瘤组织相关靶点与信号通路的差异性表明,鸡种植瘤模型可作为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的在体研究方法。

  • 标签: 肝细胞癌 索拉非尼 鸡胚模型 种植瘤 药物耐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术用于宫外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我院择选宫外孕患者分析,于时间线2019年5月—2021年1月,共9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输卵管切除术(对照组)与采用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术(观察组),2组均为n=45。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β-HCG水平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异位妊娠率低于对照组,宫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宫外孕患者,临床进行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术,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 宫外孕 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术后缝合与不缝合的临床对比。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取术并有异位妊娠的10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行输卵管开窗取术后进行创面缝合,B组行输卵管开窗取术后不进行创面缝合,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术后通畅率与术后妊娠率高于B组,异位妊娠风险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腹腔镜 输卵管 开窗取胚术 缝合与不缝合 精细整形吻合 盆腔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母亮氨酸拉链激酶(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究MELK与肺腺癌的临床预后关系。探讨MELK作为肺腺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MELK在肺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ELK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ELK的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总生存率(P=0.009)与无病生存率(P=0.039)显著相关。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E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大小(P=0.015)和肿瘤分期(P=0.006)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中MELK呈显著高表达并提示不良预后,且其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肿瘤大小和肿瘤分期有关。MELK有望作为肺腺癌潜在的预后预测因子与治疗靶点。

  • 标签: 肺腺癌 母胚胎亮氨酸拉链激酶 预后 临床特征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术治疗宫外孕的效果及对输卵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术、输卵管切除术对输卵管妊娠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患者80名,对照组(40例)给予输卵管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术治疗,观察激素水平和妊娠率、输卵管通畅率。结果:观察组激素水平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输卵管通畅率和宫内妊娠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腹腔镜 输卵管 开窗取胚术 输卵管切除术 输卵管妊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术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心理情绪、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DS、SAS、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术患者护理中,可使患者心理应对能力得到提升,术后疼痛程度有所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并发症 疼痛程度 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 针对性护理 心理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开窗取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及对患者再孕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行腹腔镜开窗取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13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腹腔镜开窗取术组(62例)和腹腔镜开窗取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输卵管畅通情况、再怀孕宫内妊娠情况。结果单纯腹腔镜开窗取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正常的时间、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长于腹腔镜开窗取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组(P<0.05)。腹腔镜开窗取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组输卵管完全通畅率高于单纯腹腔镜开窗取术组,而部分通畅率和不通畅率低于单纯腹腔镜开窗取术组(P<0.05)。随访1.5年,两组均无失访病例。腹腔镜开窗取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组再次怀孕宫内妊娠率高于单纯腹腔镜开窗取术组,而再次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低于单纯腹腔镜开窗取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开窗取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疗效较好,患者术后恢复较快,术后康复时间缩短,输卵管完全通畅率和再次怀孕宫内妊娠率提高,再次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降低。

  • 标签: 异位妊娠 腹腔镜开窗取胚术 甲氨蝶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