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抗感染治疗方案情况。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行骨科手术的65例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切口部位感染率最高,占比为50.8%,其次为下呼吸道,占比为18.5,皮肤软组织,占比为15.3%,导管相关感染占比最小,为4.6%。术后65例患者检测出病原菌65株,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黄色葡萄球菌,为46.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5%,阴沟肠杆菌13.8%,肺炎克雷伯杆菌10.8%,占比最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7.7%。结论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切口感染,需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监测各个环节的身体状况,降低医院感染情况。

  • 标签: 抗感染治疗方案 骨科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尿路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出现之后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形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需要对这一疾病形成高度的重视,在发现之后应当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而同时尿路感染又存在多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解,有助于患者朋友的康复过程。

  • 标签: 尿路感染 治疗方法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切口类型和手术以后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2011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病人245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以后出现切口感染的一共有19例,手术以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7.76%。麦氏切口手术以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探查切口,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手术以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单纯性以及化脓性阑尾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阑尾炎手术以后切口感染主要和探查切口以及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对这类的高危病人,要给予全面评价以及有效控制,尽可能对切口进行保护,进而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 标签: 术后切口感染 切口类型 病理类型 急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临床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5月—2017年7月选取经胃镜检查并确诊为胃息肉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分析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同时分析胃息肉患者中结肠息肉的发生率。结果在200例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的Hp阳性率分别为80.95%、19.05%、1.59%、0.00%。20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息肉,占76.00%。其中多发息肉患者111例,占73.03%。单发息肉患者41例,占26.97%。152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患者9例,占5.92%;增生性息肉患者45例,占29.61%;腺瘤性息肉患者98例,占64.47%。200例患者中,检出Hp阳性63例,阳性率31.50%。63例Hp感染胃息肉患者中,发生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有53例,占84.13%。结论胃息肉患者中以炎性息肉为主,同时发生结直肠息肉的风险较高,以腺瘤性息肉为主。Hp感染阳性的胃息肉患者中,结直肠息肉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电子结直肠镜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息肉 结直肠息肉 Hp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体检女性人群生殖道HPV感染率、多重感染和亚型分布情况,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PV基因分型。结果1321例21-66岁的健康检查者中,共检出阳性患者162例,阳性率为12.3%,其中高危型占68.7%,低危型占31.3%,检出前五位的亚型分别为HPV16(14.7%)、58(10.8%)、52(10.4%)、11(10.0%)、6(9.7%),未检出MM4、44、73、83型。HPV阳性者中多重感染率为40.2%,以二重感染常见(25.3%),不同年龄段人群HPV阳性率有差异,21-30岁人群阳性率最高为20.1%。结论本地区HPV感染主要见于21-30岁妇女,主要为单一基因型、高危型感染、常见亚型为16、58、5、11、6型。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芯片检测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肝硬化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肠道细菌移位等多种原因,很容易诱发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是进展为肝功能衰竭、导致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真菌感染,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引起,通常与诊断延误有关。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和治疗感染是提高终末期肝病患者救治率的重要手段。现重点介绍肝硬化患者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特点和处理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监护室的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研究。方法选择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对其发生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处理。结果50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肺部真菌分离情况中,白色念珠菌分离所占比最高;查到孢子和菌丝共29株,所占比58.00%。在不同抗真菌药物中,氟康唑S敏感性最高/R敏感性最低,与其他药物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概率较高,以气道开放、不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等密切相关,故此需将诱发因素消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别。方法收集3年来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3556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和快速尿素酶检查。统计不同类型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其中胃息肉患者17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7%,增生性息肉中79/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底腺息肉中24/59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结论增生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较胃底腺息肉密切,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胃底腺息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类型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所选时间为2020年3月到2022年1月,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象共210人,通过调查分析统计各类诊断证型的分布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调查统计发现,在210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诊断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为35.71%、反复支气管炎为28.57%、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气管支气管炎为16.19%、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为6.67%、反复肺炎和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分别为4.76%和4.29%。共采集680份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通过细菌培养,其中阳性检出率为99.56%,革兰阳性菌占比为29.03%,革兰阴性菌占比为70.97%。被动吸烟、挑食、家长呼吸道感染、户外活动时间低于两小时、营养和免疫状况较差的儿童中更容易出现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多种不同类型,必须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 诊断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髓过氧化物酶(marrow peroxide,MPO)、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确诊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和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按照超声影像学资料并参考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把研究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类型组(30例),稳定斑块类型组(30例)以及斑块性质介于两组之间为中间类型组(30例);另对研究组不同斑块类型患者的血清MMP-8、MPO水平及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human cytomegalovirus PP65 antigen,HCMV-PP65)阳性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比较,研究组血清MMP-8、MPO水平、HCMV-PP65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血清MMP-8、MPO水平及HCMV-PP65阳性率情况均有差异,随着斑块类型越不稳定,其血清MMP-8、MPO水平越高,而在中间组的HCMV-PP65阳性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8、MPO水平升高以及HVMV感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不稳定有关,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项水平及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类型 MMP-8 MPO 人巨细胞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细菌类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患者277例的中段尿进行常规培养,其中男126例、女151例,年龄(66.7±8.7)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7.62%(215/27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2.24%(117/277)和肺炎克雷伯菌15.16%(42/277);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21.30%(59/277),主要为粪肠球菌D群8.66%(24/277)和无乳链球菌B群4.69%(13/277);真菌检出占1.08%(3/27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96%),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主要为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均>60%);粪肠球菌D群和无乳链球菌B群对氨苄西林、利奈唑胺、青霉素、达托霉素、呋喃妥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均>94%),粪肠球菌D群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均>66%),无乳链球菌B群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均>80%)。结论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感染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D群和无乳链球菌B群为主;致病菌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应注重病原菌的监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 标签: 膀胱癌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药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的体质类型与心理压力特征评价。方法选取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的5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来院作常规检查的小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不同体质类型与心理压力特征。结果研究组的平和质压力评分(50.65±16.50分)、气虚质压力评分(67.90±19.35分)、阳虚质压力评分(64.35±17.50分)、阴虚质压力评分(67.70±18.25分)、痰湿质压力评分(65.35±19.35分)、湿热质压力评分(65.25±19.75分)、瘀血质压力评分(66.25±18.05分)、气郁质压力评分(70.15±20.65分)、特禀质压力评分(63.35±17.9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1.4995,13.5123,14.5250,14.5050,14.3692,12.8137,14.4615,12.9354,14.3553,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的体质类型与心理压力特征表现为正相关性,且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体质不同,均与心理压力存有明显正相关性。

  • 标签: 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 体质类型 心理压力特征
  • 简介: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
  • 作者: 张超雁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2期
  • 机构:张超雁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六科河南南阳473012作者简介:张超雁,女,出生日期:1978-03,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师,籍贯:南阳市人,研究方向:儿科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小儿感染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帮助明确感染类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选取感染性疾病的患儿150名,将其分为细菌组和病毒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阳性率.结果两组患儿白细胞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5);细菌组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组高(P<0.05).结论从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检查阳性率及水平高低可以有效的判断感染类型.关键词血常规C-反应蛋白感染肺炎阳性率RoutinebloodjointC-thevalueofc-reactiveproteininpediatricinfectiontypeidentificationZHANCHAO-yanThesecondpeople??shospitalhenanprovGince,nanyang473012China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bloodroutinejointC-reactiveproteininpediatricinfectiontypetoidentifytheapplicationvalue,helpcleartypeofinfecGtion,toguideclinicaltreatment.MethodsRandomlyselected150childrenwithinfectiousdiseases,anddividedthemintobacterialandviralgroups,hetwogroupsofchildrenwithroutinebloodandC-reactiveproteindetection,comparedtwogroupsofchildrenwithwhitebloodcellsandC-reactiveproteinlevelsandtheposGitiverate.Resultstwogroupsofchildrenwithwhitebloodcelldetectionrateof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wogroupsofchildrenwithC-reactiveproteindetectionpositiveratehaveobviousdifference(P<0.05);BacteriagroupofwhitebloodcellsandC-reactiveproteinlevel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GtrolwaKyey(Pw<or0d.s05).ConclusionfromroutinebloodandcheckthepositiverateofC-reactiveproteinandlevelcaneffectivelyjudgethetypeofinfection.bloodroutine;C-reactiveprotein;infection;pneumonia;Positiverate中图分类号R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5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患儿不同临床疾病类型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150例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IM组、CAEBV组、EBV-HLH组(以下简称I组、C组、E组),选取50例不存在EB病毒感染普通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对四组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比较CD3+T细胞,I组升高,E组降低(p<0.05);比较CD4+T细胞,I组、C组、E组都出现降低(p<0.05),E组下降幅度最高;比较CD8+T细胞,I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对比CD19+细胞,I组、C组与E组皆明显下降(p<0.05);对比CD56+细胞,E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EB病毒感染通过IM、CAEBV、EBV-HLH三种疾病发病机制引发疾病,三种疾病的发展与患儿免疫功能紊乱有很大的关系,监测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于EB病毒不同临床疾病类型的判断很有必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EB病毒 患儿 疾病类型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电子鼻对大鼠伤口常见病原菌感染的检测,探讨电子鼻用于临床快速筛查病原菌类型的可行性。方法45只SD大鼠腰大肌处左右两侧划开伤口,根据伤口处涂抹标准菌液类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组(金葡组)、大肠杆菌组(大肠组)、铜绿假单胞菌组(铜绿组)、鲍曼不动杆菌组(鲍曼组)、肺炎克雷伯杆菌组(肺克组),每组9只,3 d后取伤口脓液进行培养。电子鼻检测5种标准菌液,使用神经网络(BP)计算标准菌液的总体识别率和单个识别率,建立标准菌液特征图谱。电子鼻检测各组伤口脓液,直观比对伤口脓液雷达图谱与标准菌液特征雷达图谱的重合度,比较各组伤口脓液的电子鼻检出率。送检各组伤口脓液,比较各组伤口脓液的临床检出率。比较电子鼻和临床对伤口浓液检测的一致性。结果5种标准菌液的BP总体识别率为93.2%,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BP单个识别率均可达99.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可达88.0%以上。电子鼻检测伤口脓液雷达图谱与标准菌液特征雷达图谱的重合度高。伤口脓液的电子鼻检出率中金葡组、大肠组检出率最高(100.0%),其次为肺克组(88.9%),铜绿组、鲍曼组最低(72.2%),铜绿组、鲍曼组与大肠组、金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脓液的临床检出率中金葡组、大肠组和肺克组均为100.0%,铜绿组为94.4%,鲍曼组为66.7%,鲍曼组与金葡组、大肠组和肺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铜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鼻和临床对伤口脓液检出率比较的Kappa系数为0.475。结论电子鼻检测可获得动物伤口脓液与标准菌液重合度高的特征图谱,电子鼻检测与临床检测具有中等程度一致性,为电子鼻用于临床快速筛查病原菌类型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细菌 感染 大鼠 电子鼻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血常规联合 C反应蛋白( CRP)检验在区分小儿感染类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 2019年 5月~ 2020年 5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患儿中选取 23例细菌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 23例病毒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先采集所有患儿的血液样本,采集量为 2ml,将其放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中待检或通过毛细血管采血 60μL,将其放入一次性抗凝锥形管中检测 C反应蛋白和 WBC。选择 CBC:迈瑞 BC-5390作为本次检测的仪器,选择乳胶免疫比浊法作为检测方法。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 CRP浓度和 WBC计数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 P< 0.05;观察两组异常检出率,研究组患者的异常检出率( 86.96%)、( 56.52%)明显高于参照组( 4.35%)、( 0.00%), P< 0.05。结论通过血常规联合 C-反应蛋白检验能够较好地区分小儿是否发生感染性疾病,准确性高,因此建议将其在临床上优先推广。

  • 标签: 小儿感染类型区分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型并细菌感染类型,部位和预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到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检查和诊断的2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单纯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26例,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型并细菌感染患者共126例,对各型肝炎合并细菌感染发生率、细菌感染部位、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细菌感染与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关系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合并细菌感染主要集中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两者的感染率分别为23.74%、13.30%;126例病毒性肝炎各型并细菌感染患者中,同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数量共18例,占据比例14.29%,其中病死数量共6例,病死率为33.33%;同时出现合并肝性脑病数量共11例,占据比例8.73%,其中病死数量共3例,病死率为27.27%;同时出现感染性休克3例,占据比例2.38%,其中病死数量共1例,病死率为33.33%。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细菌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一旦感染愈后质量比较差,因此临床上需要做好细菌感染的预防工作,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型 细菌感染 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