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状皮瓣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皮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皮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皮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状皮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皮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跗外侧动脉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手外科应用跗外侧动脉状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伤12例,其中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坏死内置物外露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0 cm~9.0 cm×5.0 cm。所有创面一期清创,待坏死组织界限清晰后,二期行跗外侧动脉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面积为7.0 cm×5.0 cm~10.0 cm×6.0 cm。皮瓣切取后,将血管蒂分离至足背动脉起始处,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踝部创面,其中1例因血管蒂不够长,术中在跗外侧动脉发起处以远结扎并切断足背动脉,以足背动脉近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供区均切取髂腹股沟处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等方式随访,了解皮瓣质地、外观、感觉、供区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伤口良好愈合,无溃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6~108个月,平均1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应用跗外侧动脉状皮瓣修复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皮瓣质地、外观与受区接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 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同指顺行血管神经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尺侧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们对拇指末节尺侧皮肤缺损15例患者,采用同指顺行血管神经状皮瓣结合虎口"Z"字成形术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指间关节活动度、拇指外展角度、皮瓣两点分辨觉,使用密歇根手功能评分量表(Michigan hand outcomes questionnaire,MHQ)全面评估术后患者对患手功能及外观的满意程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Ⅰ期存活,随访时间为5.5~7.0个月,平均6.13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术后6个月可恢复至平均4.1 mm,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及外展角度分别为72.1°和92.7°,达到了健侧的82.2%和95.7%。MHQ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均对患指术后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同指顺行血管神经状皮瓣结合虎口"Z"字成形术是治疗拇指末节尺侧缺损的有效术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指腹 皮肤缺损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提高手外伤患者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有效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对状皮瓣修复术的治疗效果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0例。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皮瓣均有效存活;治疗后30d恢复良好率86.67%;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44±3.22)d,创面愈合时间((17.96±2.21)d,住院时间(7.87±1.21)d,并发症发生率10.00%;治疗后14d炎症因子、瘙痒及VAS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总满意率96.67%。结论:状皮瓣修复术可以有效提升手外伤患者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预后良好。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术 手外伤 软组织缺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的pks基因与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并测定其高黏液(hypermucoviscous,HM)表型和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113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根据pks基因存在与否分为pks+组和pks-组。采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表型。PCR扩增检测5种毒力基因(peg-344、rmpA、rmpA2、iucA、iroB)和6种常见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共检出46株pks+肺炎克雷伯菌株和67株pks-肺炎克雷伯菌株。pks+组HM表型检出率为87.0%(40/46),高于pks-组的检出率43.3% (2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1.879,P<0.001);pks+组毒力基因(peg-344、rmpA、rmpA2、iucA、iroB)和血清型基因(K1型)的检出率均高于pk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ks+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pks-组(P<0.05)。结论携带有pks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更多具有HM表型,血清型以K1型为主,菌株中peg-344、rmpA、rmpA2、iucA和iroB基因携带率较高,且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pks基因岛 毒力 生物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鱼际逆行状皮瓣重建拇指全指腹后的感觉测定,探讨是否可作为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常用术式。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我们采用大鱼际逆行状皮瓣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患者37例,术后28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25.7±0.5)个月。皮瓣面积最大为4.0 cm×3.0 cm,最小为3.0 cm×2.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两点分辨觉、感觉分级(S0~S4)。结果单丝触觉中位数:皮瓣远端4.31 mm,皮瓣近端3.61 mm。感觉分级:S1 6例,S2 11例,S3 7例,S3+ 4例。4例感觉分级S3+患者的两点分辨觉为20~22 mm,其中2例仅在皮瓣边缘测得,皮瓣中央未测得。结论从感觉恢复的角度,大鱼际逆行状皮瓣并不是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的最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感觉 拇指指腹缺损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2011年3月,日本福发生核电站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核素释放到环境中。尽管福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131I的活度低于切尔诺贝利事故,但事故可能产生的对儿童甲状腺的影响以及其他健康效应,仍令人关注。本文简述了事故后福儿童甲状腺癌与辐射照射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事故后福县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与当地儿童接受外照射剂量间无明确关联,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辐射照射对儿童甲状腺产生负面影响,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可能是过度筛查所致。

  • 标签: 福岛核事故 儿童 甲状腺癌 外照射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状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存活、皮瓣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状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状皮瓣及腹股沟皮瓣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状皮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腹股沟皮瓣 足跟 软组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状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指5例,中、环指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指腹7例,指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皮瓣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皮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指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指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指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 标签: 岛状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门菌致病1(SPI1)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有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公用数据库,解析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Warburg效应的候选关键转录因子SPI1;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过表达/敲低SPI1的SK-N-BE(2)细胞株,分为空载体对照(Mock)组、SPI1过表达(SPI1)组、随机干扰(sh-Scb)组、SPI1干扰(sh-SPI1)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启动子活性和表达水平;分光光度计法和糖酵解压力试验检测有氧糖酵解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和基质胶侵袭检测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PI1组己糖激酶2(HK2)表达高于Mock组(3.63±0.53比1.00±0.05,t=17.462,P<0.05),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表达高于Mock组(3.28±0.39比1.00±0.03,t=17.651,P<0.05),细胞外酸化率(ECAR)高于sh-Scb组[(32.17±3.15) mpH/min比(9.82±1.49) mpH/min,t=10.352,P<0.05],克隆形成数高于Mock组[(163.30±7.59)个比(48.02±4.85)个,t=17.840,P<0.05],侵袭细胞数高于Mock组[(184.70±10.58)个比(88.33±5.56)个,t=8.214,P<0.05]。sh-SPI1组HK2表达低于sh-Scb组(0.33±0.02比1.00±0.04,t=14.370,P<0.05),PGK1表达低于sh-Scb组(0.34±0.02比1.00±0.03,t=19.192,P<0.05),ECAR值低于sh-Scb组(3.07±0.48比10.05±1.37,t=7.580,P<0.05),克隆形成数低于sh-Scb组[(21.33±3.96)个比(44.67±5.69)个,t=5.916,P<0.05],侵袭细胞数低于sh-Scb组[(40.67±3.48)个比(88.00±6.89)个,t=4.9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录因子SPI1通过增强HK2和PGK1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的Warburg效应和肿瘤进展。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转录 沙门菌致病岛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东省荣成市石港捕捞渔民“风湿四病”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山东省荣成市石港12家渔业公司在石人民医院体检的1 196名渔民为调查对象,依据中国风湿类疾病委员会制定的“风湿四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及补充说明进行调查。先问询有风湿病阳性体征者,再由调查组进行复检,填写调查表,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最终由调查组会诊评定。最终收集病史资料完整、调查组会诊审定有效的表格1 015张。比较渔民组与山东沿海居民组、全国常模组“风湿四病”发生率差异;按照不同海龄和年龄段比较渔民组“风湿四病”发生率差异。结果渔民组风关痛和“风湿四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山东沿海居民组和全国常模组(P<0.05或P<0.01),渔民组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与山东沿海居民组和全国常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渔民海龄≥20年组和11~19年组风关痛和“风湿四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10年组(P<0.05或P<0.01);1~10年、11~19年和≥20年3个年龄段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渔民年龄≥40岁和30~39岁风关痛发生率明显高于19~29岁(P<0.05或P<0.01);3个年龄段风关炎、类风关、强脊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荣成市石港海上捕捞渔民“风湿四病”中风关痛发生率明显提高,应通过加强渔民体育锻炼、减少风寒湿邪侵袭、提高免疫力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或减少风湿病的发生。

  • 标签: 渔民 近海捕捞 石岛港 “风湿四病”
  • 简介:摘要拱顶石穿支状皮瓣具有设计简单、术时较短、血供可靠等特点,适用于缺损较大且不适合植皮修复的创面,现已广泛用于全身大多数部位,并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改良。该文综述了拱顶石穿支状皮瓣的特点、手术方法、经典术式、改良术式、最新临床应用进展以及该皮瓣的局限性。

  • 标签: 外科皮瓣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期横裁包皮状皮瓣管状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近端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初次行一期横裁包皮状皮瓣管状尿道成形术式治疗的近端型尿道下裂患儿29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9个月(11~1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2~126个月)。总结其临床特点,将患儿年龄、尿道外口位置、手术修复方式、阴茎头直径、成形尿道长度、二次覆盖方式、术前是否应用雄激素治疗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与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经单因素分析后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纳入研究的290例患儿中,64.83%(188/290)的患儿无尿道成形术相关的并发症;35.17%(102/290)的患儿术后出现尿道成形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8.96%(55/290)的患儿出现尿道瘘,11.38%(33/290)的患儿出现尿道狭窄,4.83%(14/290)的患儿出现尿道憩室。统计学分析提示患儿初次手术年龄、尿道外口位置、阴茎头直径、手术修复方法、术前是否使用雄激素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无相关性(P>0.05);新成形尿道额外覆盖、阴茎腹曲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一期横裁包皮状皮瓣管状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近端型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其中最常见的是尿道瘘。新成形尿道额外覆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皮脱套横断尿道板后阴茎腹曲角度大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狭窄 尿道瘘 尿道憩室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指固有动脉顺行,逆行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者62例纳入研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各31例,对照组指固有动脉逆行状皮瓣修复,观察组顺行状皮瓣手术,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手指软组织缺损 顺行岛状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指固有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的类型、长度、CG位点等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电子病历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 DNA。以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宫内传播。将HBV宫内传播者中HBV DNA载量≥106 IU/ml(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例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从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中随机选取HBV DNA载量≥106 IU/ml的22例作为对照组,以HBV DNA测序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HBV DNA CpG分布预测等分析。结果39例HBV C基因型的母亲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39例C基因型者HBV DNA均含有传统CpGⅡ、Ⅲ,而对照组中有传统CpGⅠ以及新型CpGⅣ、Ⅴ;HBV宫内传播组和对照组母亲携带的HBV DNA CpGⅡ、Ⅲ长度和CpGⅡ CG位点个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CpGⅡ长度≥518 bp且其CG位点个数≥40个(11/19)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X基因启动子区的CpGⅡ长度和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大部分母亲(12/19)携带的HBV DNA CpGⅡ完全覆盖了Xp区,明显多于对照组(5/20),且其HBV DNA Xp区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分布与宫内传播有关,CpGⅡ长度长、CG位点个数多可能会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型 CpG岛 宫内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颏下状瓣与前臂游离皮瓣对颌面部手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的效果,为临床修复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26例颌面部手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皮瓣移植部位分为颏下组与前臂组,每组63例,分别接受颏下状瓣修复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指标(组织愈合时间、语言功能恢复时间、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结果颏下组手术优良率(96.83%,61/63)与前臂组(92.06%,58/6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组合愈合时间、语言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颏下组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96.83%,61/63)及并发症发生率(4.76%,3/63)与前臂组(93.65%,59/63;7.94%,5/63)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取颏下状瓣与前臂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手术后软组织缺损,效果均较好,在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及患者对外观满意度方面,两种修复方式作用相当,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 标签: 颌面部手术 软组织缺损 颏下岛状瓣 前臂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丘脑海绵状血管瘤(CMs)的外科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8例侵袭性丘脑CMs患者,患者均在第2次破裂出血后经外侧裂-叶入路微创手术切除病变,术后随访8个月~10年,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8例患者的病变均靠近丘脑外侧部,术中均全切病变;术后24 h内1例下肢肌力提升至2级、2例下肢肌力提升至1级;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5例,4分3例;随访(49.7±37.8)个月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再次破裂出血的侵袭性丘脑外侧部CMs,经外侧裂-叶入路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丘脑 侵袭性 外侧裂-岛叶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小骨窗联合侧裂-叶入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的78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的不同入路方式进行分组,A组(39例)采用小骨窗联合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B组(39例)采用小骨窗联合侧裂-叶入路治疗,对比其效果。结果:B组的血肿清除率(92.31%)高于A组(76.92%),二次手术率(2.56%)低于A组(15.28%),均P

  • 标签: 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 侧裂-岛叶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状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患者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纳入的100例均是我院收治的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按手术方式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各50例。行常规皮瓣和状皮瓣修复的病人,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优良率明显更高,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手指关节运动得分高于对照组,皮瓣温度高于对照组,毛细管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 手外伤患者 软组织缺损 效果 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