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假体隆乳术在临床当中越来越常见,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变好之后对美的追求所导致的。对于隆乳术来说,解剖型的假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使用这种假体进行隆胸的时候在平面中运行效果最为理想。本文主要探讨了解剖型假体隆胸中平面隆胸运用,为临床隆乳术的开展提供参考。

  • 标签: 解剖型 假体隆胸 双平面隆胸 运用
  • 简介:摘要:假体隆乳术是美容外科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它主要把乳房的凝胶假体放在胸大肌后间隙或乳腺后间隙中。在这种手术方法当中,部分求美者会选择使用解剖型的假体。对传统的圆形假体来说,解剖型假体的出现是一个挑战。解剖型假体主要有两种类型,特别是410型假体和自然形乳房假体。由于很多来接受假体隆乳术的患者,她们自身乳房的条件比较差,因此不适合使用这两个平面来进行手术,从而使得上平面隆胸手术的方法开始出现在假体隆乳术当中。平面隆胸的方法非常简单,它所获得的效果也令人比较满意。

  • 标签: 解剖型 假体隆胸 双平面隆胸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假体隆胸术中平面隆胸的运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90例假体隆胸术中平面隆胸运用的患者,采用BREAST-Q隆乳术评定量表分析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评分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患者在性生活、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活动、身边健康状况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患者对于手术的满意度均在95分以上。结论:假体隆胸术中平面隆胸在患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双平面假体隆胸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优化手术辅助工具经腋窝入路行平面假体隆乳术,改善手术效率及整体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收治需行假体隆乳术女性患者130例,年龄23~41(32±8)岁,分为高配组63例,标配组67例。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满意度等进行统计。结果高配组比标配组:手术时间(78.6±12.2) min比(93.1±12.1) min(t=15.73,P<0.05);术中出血量(3.1±1.0) ml比(14.4±3.5) ml(t=13.83,P<0.05);术后24 h引流量(37.2±8.2) ml比(61.4±10.9) ml(t=20.82,P<0.05);术后VAS疼痛评分6.1±1.7比7.5±1.6(t=8.57,P<0.05)。术后6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97.1±1.6比95.6±2.0(t=5.58,P<0.001)。随访中未发现包膜挛缩、血肿、感染、泡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中用超声刀配合假体递送袋对内镜下经腋路平面隆乳术的优化升级后,手术效率、安全性、效果、满意度都有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内镜 双平面隆乳术 超声刀 一次性假体递送袋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面部皮肤松弛,法令纹加深,面颊凹陷,下颌缘不清晰有面部提升手术需求的求美者。采用9点平面布线法面部线性提升手术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观察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对我院2019.1月-2019.4月86例(平均年龄35岁)采用9点平面布线法线性面部提升手术后分别给于1周、1个月、3个月、1年、2年复查回访统计数据进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观察研究。结果:69例为优、15例良好、2例一般。2年提升维持率91%。2年满意率89%。其中一例面部皮肤消毒液过敏满意度下降。3天内为微肿胀期,一周内基本恢复。手术后不用带头套不影响日常工作。结论:9点平面布线法线性面部提升手术优良率可达95%。远期效果满意度高,不良并发症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源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源CT扫描,薄层数据进行胆道多平面重组,对梗阻原因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梗阻病变32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27例,单纯炎性狭窄5例,源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3.75%、100%;恶性梗阻病变18例,其中胰头癌9例,胆管癌5例,胆囊癌侵犯胆管2例,壶腹部癌2例,源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总体50例中定性准确率92%,定位准确率100%。结论源CT胆道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梗阻扩张的胆道结构,提高对梗阻部位的定位、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胆道梗阻 多平面重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经乳晕切口实行平面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分析79例行乳晕切口平面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小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评价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运用BREAST-Q中文版隆乳术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满意度评价.数据通过QScore软件进行百分制的转换.结果所有隆乳术患者术后无血肿形成、无感染发生,近期出现乳头溢液2例,假体异位1例,乳头、乳晕感觉障碍6例(其中1例为侧),无菌性静脉炎4例.在71位完成远期随访的患者中,出现乳头、乳晕感觉障碍1例,包膜挛缩1例.所有患者术后双乳对称,外形自然逼真、丰满圆润,活动度良好,不影响哺乳,满意度高.结论经乳晕切口平面假体隆胸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晕切口 双平面 隆乳术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平面腔内超声诊断肛周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腔内平面超声探头检查,分析患者超声声像图。结果脓肿伴随有肛瘘的发生率为79.01%,腔内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3.83%。结论肛周脓肿伴随肛瘘具有较高发生率,术前采用腔内超声检查的准确率要明显高于直肠指诊的准确率,有利于临床适宜手术方案的选择。

  • 标签: 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 肛周脓肿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侧竖脊肌平面(ESP)阻滞用于全麻Nuss术患儿的效果。方法择期行Nuss手术患儿32例,年龄4~1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6):ESP阻滞+全麻组(EG组)和全麻组(G组)。EG组麻醉诱导后行侧ESP阻滞。术毕2组患儿均进行静脉镇痛。于入PACU、术后1、6、12、24及48 h时记录静态和咳嗽时FLACC评分,若静态评分>4分,可根据患儿及家属要求给予口服布洛芬5.0~7.5 mg/kg。记录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芬太尼及布洛芬使用情况;记录术后低氧血症(SpO2低于90%)、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情况;记录EG组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及皮下气肿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术后12 h内静态FLACC评分及术后6 h内咳嗽FLACC评分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芬太尼和布洛芬使用率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异丙酚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侧ESP阻滞(每侧0.3%罗哌卡因0.5 ml/kg)可减少全麻Nuss术患儿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促进患儿短期预后。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儿童 漏斗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平面腋路假体隆乳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的58例接受隆乳术的患者进行研究,以干预技术的采用与否依照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020年4月到2020年12月的35例行经腋路传统盲视假体隆乳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1月到4月23例行内镜下平面腋路假体隆乳术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乳房形态优良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数据来比较分析内镜下平面腋路假体隆乳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乳房形态更佳,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假体隆胸 内镜下双平面腋路假体隆乳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侧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侧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效果。方法 :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于本院行LC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TAPB,观察组实施TAPB复合RSB,均观察到患者出院。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程度、镇痛满意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 麻醉实施前(T1),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神经阻滞前2min(T2)、手术开始30min(T3)、手术结束(T4),观察组HR、MAP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T2、T3、T4,两组SpO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h、6h、12h、24h,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呕吐症状、恶心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PB复合RSB在LC中作用明显,可有效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显著缓解术后的疼痛程度,且能够提升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减轻临床症状,安全可行。

  • 标签: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 血流动力学 血氧饱和度 平均动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骨搬移组和联合骨搬移组(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骨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骨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骨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骨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骨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骨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骨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MI骨愈合评价:骨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功能评价:骨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骨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骨延迟愈合3例;联合骨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骨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结论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延长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折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统体表触诊法和超声平面法对环甲膜定位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接受颈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107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使用超声观察颈部气道结构,选取超声下可清晰显示环甲膜结构的受试者,分别由耳鼻喉科医师使用体表触诊法、超声科医师使用超声平面法对环甲膜中点位置定位。使用直尺测量两种方法定位之间的距离,将受试者分为准确组(两点间距≤3 mm)和差异组(两点间距>3 mm)。使用超声测量环-甲间距(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距离)、环甲膜-皮肤间距(环甲膜中点与皮肤间距离),使用直尺测量平视时颈部长度、仰头时最大颌下间距。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定位方法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清晰显示环状软骨和环甲膜的受试者104例。2组性别比例、BMI、环甲膜-皮肤间距、颈部长度、最大颌下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9.091,P<0.001)、BMI>28.0 kg/m2(OR=11.214,P=0.001)、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OR=5.649,P=0.015)为两种环甲膜定位方法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肥胖(BMI>28.0 kg/m2)、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是超声平面法与体表触诊法定位环甲膜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存在上述因素者,建议使用床旁超声定位。

  • 标签: 环状软骨 超声检查 体表触诊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在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的应用和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行择期漏斗胸Nuss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12岁,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案,E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行侧T5水平的ESPB,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0.5 h(T2)和术后2 h(T3)时的血皮质醇水平,术后2、4、6、12、24、48 h的疼痛相关行为学评分法(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FLACC)评分,PACU复苏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中用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情况,术后镇痛情况[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2、T3时血皮质醇水平较T1升高(P<0.05),E组T3时血皮质醇水平低于C组(P<0.05)。E组术后2、4、6、12 h FLACC评分低于C组(P<0.05)。E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CA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低于C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用于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能有效抑制术后应激反应,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缩短PACU停留时间。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漏斗胸 Nuss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平面截骨治疗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骨科和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9例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20~55岁,平均37.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8个月;均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平面截骨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胫股角、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情况,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5.5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胫股角173.2°±2.0°、胫骨平台内翻角85.6°±1.3°、后倾角11.9°±1.1°,较术前(154.1°±5.0°、76.0°±1.8°、18.9°±1.6°)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9.8±1.2)分较术前(52.0±4.4)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行走困难,最终行膝关节置换术。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平面截骨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可延缓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

  • 标签: 截骨术 膝关节 骨折 不愈合 3D打印技术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前应用超声引导下侧ESPB。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累积用量、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6、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及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补救镇痛率(12.5%,5/40)低于对照组(32.5%,13/40),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侧ESPB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及补救镇痛,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镇痛 后路腰椎融合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腋窝入路Ⅰ型平面假体隆乳术后远期乳房感觉异常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由同一术者实施的内镜辅助下腋窝入路Ⅰ型平面假体隆乳术患者临床资料,并让患者于2018年7~10月来院复查,通过整复外科医师对患者进行问询和乳房触诊,以及患者填写问卷,随访乳头乳晕复合体(NAC)、乳房下皱襞(IMF)及乳房其他区域是否存在感觉减退、感觉消失、感觉过敏、乳房疼痛等并发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3例女性小乳症隆乳患者,年龄26~41岁,术后随访21~52个月。医师触诊及问诊结果:53例患者中10例出现乳房感觉异常或疼痛,其中6例(11.3%)出现NAC感觉减退,1例(1.9%)出现NAC感觉过敏,2例(3.8%)IMF感觉减退,1例(1.9%)出现术后乳房长期疼痛,无NAC感觉消失、IMF感觉消失、IMF感觉过敏病例。共51例患者完成乳房感觉问卷调查,其中33例(64.7%)存在乳房疼痛,12例(23.5%)存在乳头感觉减退,5例(9.8%)存在一过性乳头感觉减退。结论内镜辅助下腋窝入路Ⅰ型平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远期乳房感觉异常发生率较低,可能主要是由术中离断支配NAC的周围神经所导致。

  • 标签: 内窥镜 乳房植入物 感觉异常 隆乳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用胫骨近端平面截骨术治疗效果 。 方法: 回顾本院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 期 间 收治 的 15 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患者的 一般 资料,所有患者均选择 胫骨近端平面截骨术 作为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后对患者的痊愈状况 、和各项评分指标进行记录,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结果: 在所有患者治疗完成后, 15 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 , 随访时间 3-24 个月,平均 13 个月。 大约在手术后三个月患者的 截骨 部位恢复正常完全愈合,而其中有 7 例患者在手术后两个月内愈合,所有患者中未见感染、 腓 总神经损伤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疼痛评分、 KSS 评分以及 HSS 评分相较于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选择胫骨近端平面截骨术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 症状 ,能够优化传统的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术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用胫骨近端平面截骨术治疗效果 。 方法: 回顾本院 2018 年 4 月— 2020 年 4 月 期 间 收治 的 15 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患者的 一般 资料,所有患者均选择 胫骨近端平面截骨术 作为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后对患者的痊愈状况 、和各项评分指标进行记录,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结果: 在所有患者治疗完成后, 15 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 , 随访时间 3-24 个月,平均 13 个月。 大约在手术后三个月患者的 截骨 部位恢复正常完全愈合,而其中有 7 例患者在手术后两个月内愈合,所有患者中未见感染、 腓 总神经损伤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疼痛评分、 KSS 评分以及 HSS 评分相较于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选择胫骨近端平面截骨术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 症状 ,能够优化传统的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可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术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