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属于清代《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之一。该图此前并未公开,本文在介绍该图保存状况、绘制内容基础上,结合区划建置等信息,推断该图主要表现的是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间的海防、岛屿、沙洲等沿海状况,认为该图是该系列海图中较为接近底本的一幅海图,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 标签: 沿海 雍正 《海国闻见录》 释读 主要表现 学术价值
  • 简介:文章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从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分析切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建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价值体系和评价指标.以江苏沿海为例,从哲学、认知论的层面上,分析了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的旅游(审美)、生态(伦理)、经济(功利)价值,从景观生态学、旅游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符号学等交叉学科出发探讨了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尺度和过程,最后举例适合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梳理了评价的主要理论问题.

  • 标签: 旅游资源 价值 评价 江苏沿海
  • 简介: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在山东寿光市沿海进行了一次环境考古调查和试掘,本次工作预设两个目的,即解决当地先秦时期考古文化的发展序列,以及探索遗址分布与中全新世海岸线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寿光沿海地带的先秦文化序列为大汶口-龙山-商周时期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4000~221年间.再根据考古和自然学科资料,寿光沿海的中全新世海侵在公元前4500~前3000年达到最大范围,之后海面开始下降进入海退期,并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和公元前1400年间有过两次停顿期.这对山东北部沿海今后的环境考古将有重要学术意义.

  • 标签: 环境考古 寿光沿海 文化序列 海岸变迁
  • 简介:目录序言第一章辽民及岛民:辽东的人口流动第二章毛文龙的东江镇开设及海上活动第三章海上商业活动结语序言明末在明一后金的战争漩涡中辽东地区产生了大批的难民。为了躲避战乱以及努尔哈齐的高压支配,辽民大规模地踏上了避难之路,且其数量急剧增加,这一问题在伴随战争进行的另一维度中成为明、后金、朝鲜之间的主要悬案。

  • 标签: 辽东地区 海上 明末 沿海 人口流动 商业活动
  • 简介: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而经济的起飞则完全有赖于制订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即沿海城市率先对外开放,进而带动内陆经济高速发展。早在1979年7月,中央就确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这些决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侨乡和沿海优势,引进先进技术、

  • 标签: 沿海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建设 经济特区 人大常委会
  • 简介:<正>燎祭又称作燔燎、燔柴、郊柴、柴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祭天仪式,属于自然崇拜范畴。所祭神灵除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外,主要是“昊天上帝”。《说文》;“柴,焚燎以祭天神。”《尔雅·释天》云:“祭天曰燔柴。”《周礼·春官》:“以禋祀祀吴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雚风)师、雨师。”《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孔颖达疏解:“燔柴于泰坛者,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于坛”,“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由此可见,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古人希冀借助升腾的烟、气、味来取悦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农畜丰产。

  • 标签: 燎祭 祭坛 东部沿海地区 福泉山 红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 简介: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馆藏一幅彩绘《沿海全图》长卷,为清初陈伦炯《沿海全图》的摹本,是一幅重要的海防舆图。本文通过分析该图的来源、结构、内容等,并与其他摹本进行对比,探讨其共同点及不同点,推测其绘画年代为雍正至乾隆年间,是最早期的摹本之一。

  • 标签: 《沿海全图》 海防舆图 新会博物馆 陈伦炯
  • 简介:一、南岛语族的扩散与张光直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贡献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联系问题一直是太平洋地区考古学、人类学和语言学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目前的浙江南部、福建和广东省的沿海地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对这一带的历史记载始于汉代,其汉代以前的历史,尤其是战国以前的历史,基本上要靠考古材料去重建.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这一地区东周以前的历史都属于史前史的范围.

  • 标签: 史前文化 考古学 东周 汉代 战国 年代
  • 简介:中国古代远洋航行的历史悠久,至明代以郑和下西洋为极盛时期。以朝廷主办的沿海“海运始于元”,“终元不废”;明代少有举行,终以“海运险远”而将其罢除。两相比较,何以彼盛此衰,本文试析其原因。

  • 标签: 中国古代航海 郑和下西洋 大运河 元明海运
  • 简介:上世纪五六十代,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开发山区经济、推动山区社会主义建设.解决沿海人多地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并适应今后斗争形势需要’”的号召,按照“由沿海向山区移民”的计划,经当地党政组织发动.闽南晋江地区(今泉州市)一些区县农村的部分人口迁徙到三明地区(今三明市)清流农村定居,他们以“志愿劳动者”的身份或“参加山区开发建设”等名义,历经报名、审定等程序,然后按照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离开故土家园.移民到清流来支援山区的经济建设。

  • 标签: 山区移民 清流 沿海 60年代 20世纪 山区经济
  • 简介:本文将国内东南沿海考古学与南岛语族相结合的研究材料和国外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材料结合起来探讨关于福建与南岛语族的渊源问题。然后分别论述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材料,对南岛语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福建史前海洋经济开始和发展的时期(距今6500~3500年),来反映南岛语族在福建地区的起源、扩散和发展过程。

  • 标签: 福建 太平洋 史前文化 南岛语族
  • 简介:本文基于港口形成演化视角,从海岛港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认为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过程有四个过程: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空间外拓阶段;并归纳出海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模式,认为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按照“岛域主导-岛际主导-区际主导”的顺序进行演化,形成岛域主导模式、岛际主导模式和区际主导模式三种演化模式。本文认为,长山群岛港口地域组合目前正处于从岛际非均衡集中阶段向岛际均衡分散阶段的过渡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了海岛港口地域组合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

  • 标签: 海岛港口 港口地域组合 形成演化 模式 机制 长山群岛
  • 简介:我国沿海地区已发现的先秦贝丘遗址约有400余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部分贝丘遗址中出现了人工建筑遗迹,大体上可以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三种类型,各类型人工建筑的出现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更多地表现出地域特征。这些人工建筑遗迹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沿海地区部分贝丘人流动性的减弱,胶东半岛大汶口时期甚至出现了定居的贝丘人。

  • 标签: 贝丘遗址 人工建筑遗迹 先秦时期 流动性
  • 简介:区域旅游竞合是通过参与共生的各旅游地内部结构和功能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该论文在对区域旅游竞合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旅游竞合发展进行了探索.论文首先分析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概况和旅游开发的竞合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旅游竞合模式的发展,最后对经济带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竞合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具有成为旅游发展热点地带的潜力,区域间竞合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带各城市间旅游业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进而带动整个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

  • 标签: 沿海经济带 旅游 竞合 协同发展 辽宁省
  • 简介:关于近代东南沿海城市交通投资取向问题之考察陈正书交通企业的投资与一般企业投资之间有着重大的区别。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以城市作为基点的一般企业投资,如:商店、工厂、银行等等的投资,都可以视为点上的投资。它(它们)的资本绝大部分集中投放于这一城市之中。因...

  • 标签: 东南沿海地区 投资取向 城市交通 公路 长江航线 航运业
  • 简介:清末民初,江苏沿海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从“煮海为盐”到“废灶兴垦”的产业转型,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是指导这一时期产业转型的基本政策;作为一种指导区域发展的经济思想与政策,以棉铁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具备了区域经济自主型、内生式和协调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 标签: 棉铁主义 江苏沿海地区 产业转型
  • 简介:本文从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运用指标综合评分法,进行了沿海地区主要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实力排序,提出了未来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指出了当前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条件 综合实力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