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辽宁是多民族省份,全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51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有67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6.029,6,少数民族绝对数在全国排第五位。其中,满族人538.5万,占全国满族人的50.4%;蒙古族人67万,占全国蒙古族人的11.5%;回族人26.4万,占全国回族人的39,6;朝鲜族人2.1万,占全国朝鲜族人的12.7%;锡伯族人13.3万,占全国锡伯族人的70.29/6。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辽宁 蒙古族 朝鲜族 锡伯族 民族成份
  • 简介:<正>经济活动人口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和精神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口构成,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富于创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讲,人口划分为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有明确的年龄标准的。也就是说,人们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才能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同样,当人们的年龄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又会自然丧失劳动能力,退出社会经济活动。

  • 标签: 经济活动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 社会生产力 职业构成 社会经济 劳动能力
  • 简介: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员加入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中。少数民族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民族流动,不仅意味着人口的城乡流动和空间转移,也意味着城市民族交往的扩展和深化,对现代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阶层分化 人口流动 驱动因素 社会效应
  • 简介: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本文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仍以自然增长为主。在人口结构方面,无论是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人口分布方面,汉族人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新时期充分认识新疆各主要民族发展特点、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将为我们落实好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打下必要的基础。

  • 标签: 新疆人口 主要民族 数量与结构 发展差异
  •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并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部分研究成果,利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和100万人口以上各民族的增长、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以及就业的行业职业分布的变化情况。

  • 标签: 少数民族 人口发展 分析 六普
  • 简介:本文通过对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少数民族流迁的现状、特征、影响和解决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探索新时期少数民族流迁问题的规律,寻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揭示做好少数民族流迁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山东东部沿海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 人口流迁
  • 简介:本文采用人口学的指标体系构建法分析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解析了维吾尔族人在地域分布与社会阶层方面的固化现象,探讨了这样的固化可能带来的维吾尔族人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差距扩大的隐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促使维吾尔族人整体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些建议。

  • 标签: 维吾尔族人口 人口素质 社会阶层
  • 简介:(一)根据记载,清雍正、乾隆年间,土族人有45,900人.马家军阀割据甘青期间,曾多次下令土族人民改变服饰和语言,企图同化和消灭土族,致使土族人下降,1933年只有28,000人.到1949年青海解放时土族人逐渐发展到47,891人.

  • 标签: 人口可持续发展 土族人口
  • 简介:本文以历史资料为基本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并高度概括出了我国人口数量再生产史上的四大主要特征;总人口增长由慢而再慢到快速增长的规律;人口的自身再生产具有高度积极性的特点;少数民族的再生产具有很强的时段和族别差异;历史人口规模长期占据世界的突出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人口再生产特征分析。最后总结了几点颇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启示。

  • 标签: 中华民族 历史人口 数量再生产 主要特征 重要启示
  • 简介:文章通过对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一手的实地调查,对撒拉族地区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对人口的职业结构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对此中的原因作了探讨.

  • 标签: 撒拉族人口 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 职业结构
  • 简介: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历史时期的婚姻家庭,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研究婚姻状况是人口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对甘肃藏族人婚姻家庭状况作一概述。

  • 标签: 甘肃 藏族人口 婚姻状况 家庭状况 婚姻习俗 离婚率
  • 简介:少数民族与发展问题始终是民族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研究少数民族现代化,本质上正是研究少数民族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丰富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透过人口现代化的视角对裕固族人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对正确评价裕固族人现状,

  • 标签: 人口现代化 人口现状 裕固族 历史 少数民族 人口与发展
  • 简介:从呼和浩特市回族与蒙古族、满族在人口就业状况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回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文章所研究地区,而且对全国回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对回族聚居的广大西部地区回族人就业都具有普遍意义。

  • 标签: 呼和浩特 回族人口就业 现状 族际对比
  • 简介:族人最早迁入青海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以后二千多年而不绝。汉族人迁入青海对在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汉族在两汉时期的迁移情况及其相关问题,诸如移民的迁移过程、来源、类型、管理、分布及其特点

  • 标签: 青海汉族 两汉时期 人口迁移
  • 简介:我国56个民族中,有22个民族在10万以下,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他们分别是: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旗、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总人口63万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十个省(区)。其中除福建省外,其余九省(区)的人口较少民族相对聚居在西部和边疆地区的86个县(旗、市)、238个乡(镇)、晰行政村。有16个民族在边境沿线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 标签: 民族人口 人口较少民族 乌孜别克族 塔吉克族 鄂温克族 俄罗斯族
  • 简介:我国藏族人的实际规模,特别是50年代初以来的历史变动乃是国内外藏学研究者较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以全国藏族聚居省区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户口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近40年间全国藏族人数量进行评估与订正,并对藏族聚居省区的人口数量变动和差异作系统的考察。笔者希望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研究藏族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 标签: 1950—1990年 藏族人口 人口规模 地区差异 西藏 统计分析
  • 简介: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关注不仅有政策上的扶持也有法律体系上的保障,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权益均有相关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规定存在过于原则无法具体操作等诸多不足,导致人口较少民族各项权益无法获得充分的享有与行使。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权益保障法成为当务之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益保障的法律路径。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权益 保障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了元代岭南少数民族迁移的历史状况、特点及其意义,以从更多方面认识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规律。

  • 标签: 岭南 少数民族 人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