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博物馆已进入对公民进行普遍教育的阶段,不少具备前瞻眼光的博物馆开始积极探索观众的分众化教育。而重视儿童群体,改善其服务方式、拓展其服务领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不可推卸之责任。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亦因之浮出水面。但此类教育往往无的放矢,并无严谨的学理支撑,教育策划和实施趋同于成人。本文以学科交叉为视角,首先借由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窥寻影响儿童教育效益之症结-儿童教育心理学缺失,接着通过对现代儿童教育观和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分析,尝试建立博物馆儿童教育观,以期能有助于博物馆形成儿童群体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 标签: 儿童教育 教育观 教育心理学
  • 简介:博物馆展览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展品资料来进行,其质量直接影响博物馆展览传播水平。展品资料通常包含文物和辅助展品。文中首先对国内两种儿童展览模式中普遍存有且对展览效益产生影响的展品资料问题进行提炼,然后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析,并结合现场观察与问卷调查所获的策展反馈讯息,提出改善之策。

  • 标签: 博物馆 儿童展览 展品资料 辅助展品
  • 简介:1938年11月至1939年9月,英国从纳粹德国专门营救并接纳了大约10000名儿童难民。英国之所以决定营救这些儿童难民,一方面是由于产生了促使其考虑接收大量儿童难民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自身具备了对接收儿童难民的吁请做出积极回应的条件。儿童难民的营救工作,是一项由遴选和运输两个基本环节构成、历时漫长、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庞大工程。这场营救运动固然存在较大的缺憾和局限性,却不失为英国在纳粹德国难民营救史上做出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 标签: “儿童运输” 英国 纳粹德国 儿童难民
  • 简介:祖籍梅州五华的客家学子戴恩赛,向以孙中山先生的女婿而闻名。戴恩赛出身于香港,留学美国,归国后从政多年,虽然他在政界和学界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戴恩赛的教育经历却能明显反映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的新风气。文章以戴恩赛为中心,将具体人物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提纲挈领,希冀对晚清民国以来中国教育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 标签: 戴恩赛 晚清民国 教育 风气
  • 简介: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标签: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当前对留守儿童开展研究的范式除了占主流地位的定量研究①之外,还有日渐多样化的质性研究,包括了个案研究②、叙事研究③、田野民族志研究④、行动研究⑤以及技术化⑥和一般化⑦的质性研究,

  • 标签: 儿童研究 传统村落 丰顺县 客家 主流地位 留守儿童
  • 简介: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朝遣使来华,阿拉伯穆斯林为传承文化讲授阿拉伯语,开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先河。唐天宝十载(751年),杜环旅居西亚北非12年,成为中国古代首位游历阿拉伯国家之人,由此揭开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历史一页。管窥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均经历了由民间零散式到大学学科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深刻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另一方面为中阿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 标签: 中阿教育 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 对外阿语
  • 简介:儿童剧的人物形象是戏剧表演的中心,而塑造成功的儿童形象,又以表演儿童的思想感情为核心。对于演员来说,首先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由于儿童剧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儿童剧的演员都不是儿童,而是由青年甚至是壮年演员扮演的。由此就给儿童剧演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与考验。本文就《小鸡要飞》剧中饰演“阿狼”的角色,谈谈创作体会。

  • 标签: 儿童剧 表演创作 “阿狼”
  • 简介:王岱舆是明末清初的回族汉文译著家和经学教育家。在中国伊斯兰教由衰微走向进一步发展之际,王岱舆开始著书立说,实现他以儒解经、伊儒相通,立志发扬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使命。王岱舆针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现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学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围绕宗教教育思想、人性教育思想,以及慎修教育思想,对王岱舆的经学教育思想进行了述评。

  • 标签: 王岱舆 汉文译著 经学教育思想
  • 简介:梅州,今日的世界客都,素称“文化之乡”,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读书风气浓郁,人才辈出。其形成固然与客家先民南迁后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以及耕读传家的习气有关,也与当时一批竭力兴教的先贤密不可分,而侯安国更可谓开创梅州文教的佼佼者。

  • 标签: 文化教育事业 梅州 安国 文化之乡 读书风气 人才辈出
  • 简介:在开放教育中,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和专业划分的精细化必然导致小专业的逐渐盛行。然而,面对高额的成本支出与不尽如人意的教学效果,小专业教学似乎陷入僵局。本文在分析小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网络环境以及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改进小专业教学的可行方法,以期能为开放大学的小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开放教育 小专业教学 教学模式
  • 简介:美国博物馆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年龄各种职业的观众都可以享用。按照教育资源使用群体的不同,分为中小学、大学和成人三大组别,每一组有各自特殊的项目或课程。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藏品、科研和人员优势,从基础设施、人员配置、陈列展览、项目开发等多方面为观众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超越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局限,成为校园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接纳,达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扩大了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 标签: 美国博物馆 教育资源 社会价值
  • 简介:当前老龄化社会是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也本着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更为了社会的和谐、加强老年音乐教育很有必要。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是老年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广大老年朋友,做好音乐人,让他(她)们过上幸福的晚年,同时还对下一代起着模范带动作用。

  • 标签: 老龄化 老年音乐教育 重要性
  • 简介:刘大櫆作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思想方面多有建树,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文章专门对刘大魁晚年担任黟县教谕,主讲歙县问政书院期间,在安徽教育事业方面的贡献及影响做了分析.指出刘大櫆在徽州任职和讲学,不仅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沟通了桐城文派与徽州朴学的联系与学术交流,扩大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影响.

  • 标签: 桐城派 刘大櫆 书院 徽州教育
  • 简介: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批改作文真难,真累!其实,对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可以这样说,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

  • 标签: 叶圣陶 教育思想 批改作文 习作 语文教师 作文批改
  • 简介:美善合一是李长之的审美教育理念,德国古典美学、儒家古典审美教育思想和中华玉文化是李长之审美教育理念的思想渊源.文章从这三个视角出发去解读批评家的审美教育思想,探究介于批评家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那块心灵圣地,揭示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哲学底蕴和情感内涵.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教育 玉文化
  • 简介:<正>坐落在彩虹之乡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土、藏、回、蒙古、撒拉、汉等民族学生在这里拼搏成才;30多年来,学校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发展壮大;30多年来,学校围绕民族团结教育硕果累累。自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全国土族学生最多的民族中学积极开展工作,创建活动自成特色,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七十的互助县民族中学,各民族学生大融合是学校最大的特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最大实际。作为海东市创建工作示范点的互助

  • 标签: 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中学 互助土族自治县 教学质量 校园广播 初中部
  • 简介:为进一步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常态化,应解决群众路线多依赖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而缺少制度建设的体制弊端,顺应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要求,抓好制度建设这个环节,明确制度建设的前提,深化制度建设的内容,强化制度建设的保障。

  • 标签: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制度建设 研究
  • 简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然而,与西方先进博物馆相比较,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馆校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努力。本文以三个教育项目举例,探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对于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意义。

  • 标签: 角色变化 参与者 引导者 馆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