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就历史发展而言,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比如,1700—1840年间英国人对于中国风格的模仿,常常将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中国传统题材加以利用,夸张的强调审美,最终臆造出虚无的中国式形态。他们所接纳并追捧的中国设计大多都为中国匠人所做的手工艺品,对于真正中国艺术精髓的文人字画却无人问津甚至颇有微词,这是文化差异的结果。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不仅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场关于视觉文化的辩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有关消费型社会通过特定美学姿态展示其优点,通过一大群赞助人和消费者显示他们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景象呈现是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中国设计风格提供了一个可供想象的帝国商业文化,且切实可行的诱人商业模式,是当时英国社会所需要的。

  • 标签: 设计交流 商业需求 模仿与融合
  • 简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很多人了解一代宗师李叔同,都是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开始的。在民国时期的那一拨群峰矗立的大师之中,李叔同绝对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 标签: 民国时期 李叔同 才子 长亭 大师
  • 简介:民国时期,北京京剧的发展经历两个不同阶段。自1911年至1927年前,京剧发展至巅峰;1927年后,京剧剧坛开始步入衰退、萧条。

  • 标签: 民国时期 京剧 北京 1927年 变迁 演剧
  • 简介:自古以来,湘西地区巫风犹盛,人们一直崇尚巫祭淫祀,保留着较多原始巫祀的仪式。巫觋乐人是湘西历史上以演绎祭祀歌舞为职业的群体。清代雍乾时期,湘西巫觋乐人制度对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湘西官庙祭祀音乐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并一直延续至清代雍乾时期。清雍乾年间,清王朝在湘西重新修缮官庙,继续实行巫覡乐人制度,主要是为了贯彻"以庙治民、以庙治蛮"的教化主张,从而达到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统治的目的。湘西巫觋乐人制度的延续实施与官庙祭祀礼仪重新建立后,中央王朝对巫觋乐人和官庙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特别是对巫觋乐人以及官庙中的音乐舞蹈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

  • 标签: 清代 湘西官庙 地方音乐 祭祀音乐 巫觋乐人
  • 简介: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由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学的教职员工联合发起的,吸纳全国各地数百名艺术教师,成立了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的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作为"中华美育会"会刊的《美育》杂志于1920年4月20日正式创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而且其所刊发的各类文章及其表现的审美思想和内涵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文化精神。

  • 标签: 美育观念 杂志 民国 实践 艺术教师 师范学校
  • 简介:清代中期以来,戏曲批评的品评标准经历了从“色相”到“扮相”的转变。乾隆年间出现的梨园花谱极尽外貌描写之能事,作者在鉴赏时尤其强调男旦的色相之美,相形之下,表演艺术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如此逐渐形成了重色轻艺的鉴赏传统。

  • 标签: 品评标准 戏曲批评 色相 舞台造型 京剧 民国
  • 简介:1916年,以上海图画美术学校的学生公开展览人体画为导火索,引发了一场关于女人体公开展览与观看合法性的长达十年的论争。回看这场争论的前因后果,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与推动下,人体审美被新文化知识分子引入到"艺术救国"的政治框架之下,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工具。虽然以刘海粟为首的新知识分子宣扬一种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但对人体艺术"裸"与"不裸"的争论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形势紧密勾连,而演化成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道德之间的对立。这一过程中,妇女身体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新的社会阶层用于重构文化认同的工具。

  • 标签: 美育 人体模特儿 女性 身体
  • 简介:一、沈阳地区民国建筑的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20余个王朝的更替,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保持了稳定的一元化模式。进入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进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文化潮流开放多元、建筑风格频繁更替,近代建筑历史遗产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标签: 民国建筑 沈阳地区 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 利用 保护
  • 简介:引言中德建交四十五周年系列文化特展之一“互换视角:1669至1907年间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交流的交互影响”(Wechselblicke.ZwischenChinaundEuropa1669—1907)于2017年9月28日至2018年1月7日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MuseenzuBerlin)下属的艺术图书馆(Kunstbibliothek)隆重举行。

  • 标签: 文化艺术交流 交互 欧洲 中国 国家博物馆 图书馆
  • 简介:在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欧洲各国于“一战”后开始重拾电影创作,企图挑战好莱坞的世界霸权。乌发电影公司(Ufa)作为德国电影业的执牛耳者,合民众欣赏趣味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类型众多,影的出现打破了好莱坞电影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电影重入中国的缩影。在学习好莱坞电影叙事、美学风格的基础上,创作了迎风格不一,受到了中国观众与知识分子的注意。鸟发电丰富了早期中国电影市场的外片类型,是民国时期欧洲

  • 标签: 民国时期 乌发公司 商业制片路线 传播与接受
  • 简介:北方昆弋作为南派正宗昆剧之分支,清晚开始活跃于京、津及河北乡间,其班社民国初年进入北京,引发了民初北京的“昆曲中兴”。北方昆弋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昆曲大王”的韩世昌曾于1919年、1937年两次到南方的昆剧演出中心上海进行演出。以韩世昌为中心的北方昆弋班的演出,不仅向南方观众展示了北方昆弋的演出特色,更刺激和唤醒了江浙曲家挽救昆剧传承的自觉,对于南派昆剧的重兴与传继,两度起到了重要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而在近代昆剧演出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标签: 韩世昌 北方昆弋 赴沪演出
  • 简介:广州位居岭南中心,背山面海,地理环境优越,历来是中外交流荟萃之地。自16世纪以来,基督教即以澳门为基地向广东地区传播,宗教革命后,基督教新教分立,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发展向中国渗透,而广州地区首当其冲;晚清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基督教新教在广州的传播逐渐加剧,而传播成功的标志即是教堂的普遍兴建,并且随着时局的变迁,教堂的建筑艺术也不断随之改变。教堂建筑不仅在广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也对广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注入了一股外来的风气。

  • 标签: 广州 晚清民国 基督教教堂 城市景观
  • 简介:寿石工是民国时期享誉京城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他教授金石篆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执教达三十年之久,在北方艺术界影响很大,被誉为“执北方印坛之牛耳”,是当之无愧的印林前辈。笔者曾撰有《寿石工的印学交游及其篆刻在旧京印坛的地位》一文。随着新资料的发现,笔者将进一步通过民国时期北方刊物及相关书籍中的散佚寿石工资料,对其生平事迹及篆刻艺术进行梳理,作为前文的增补和延伸。

  • 标签: 寿石工 篆刻 生平与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