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铁路的历史,开始于清代末年。大概在光绪年间,中国铁路已经有了不少线路,但大多是外国投资修建的,民国后逐渐赎回路权。拿北京来说,常用的火车客站有三个,一个是东车站,一个是西车站,一个是西直门车站。东西两个车站非常近,就在前门的两侧:西车站稍微往西一点儿,基本上是现在北京市供电局对面那个位置.

  • 标签: 中国铁路 民国 光绪年间 外国投资 北京市 车站
  • 简介:佛教被纳入监狱系统,用以对监犯进行教诲,即"佛教入监"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从局部到全局的推演进程。信奉佛教的司法官(陶思曾、居正等),在此推演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佛教入监"并非毫无阻力,其常受到来自世俗人士的质疑以及基督文明的挑战,对佛教在监狱教诲中的地位形成了冲击。虽遭受多方夹击,但"佛教入监"之势并未消退,与其从局部到全局的推演进程背后的推手一样,除司法官个人因素之外,更深层次则是民族主义在司法领域的逐渐渗透所致,反映了民族主义之下国人对于本体文化的自觉与对"文化侵略"者的抵抗。

  • 标签: 佛教 监狱教诲 居正 基督教 民族主义
  • 简介: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几乎完全忽略了在国内对共和理论的宣传。袁世凯主张变法救国、君主立宪,但对西方文化政治理论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共和的观念被大汉族主义和种族革命的膨胀性宣传所湮没。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给袁世凯做了一个因人废法、因人修法的不良示范,袁世凯的智囊们设想的国家体制与治国方略仍然是“开明专制”,袁世凯曾经试图了解共和制的意义,主张效法美法,但他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国民素质需要提高的一面,从而淡化了对共和理论和制度的探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国体虽变,理念依旧,共和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既不知道共和制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政体优越性在哪里。

  • 标签: 中华民国元年 大总统 袁世凯 共和
  • 简介:课本上的鲁迅先生大抵是严肃犀利的,一辈子做匕首投枪,负起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一条出路,全然没有个人生活。但从其故旧的文章中却可看到大先生的另一面:会吃、会玩儿、会交际、酷爱开玩笑(林语堂在《记周氏兄弟》中就说周树人“诙谐百出”),决不刻板,昨天刚在报上指名道姓批评了某人,今晚照样同坐一桌高谈阔论,好玩儿极了。

  • 标签: 民国 摄影 个人生活 周树人 林语堂
  • 简介:同治年间,华工出洋合法化。外国不法商人与拐匪倾力合作,大量的华工被拐卖出洋,清政府对华工的态度逐渐从漠视转为积极,开始与英法官员斡旋,签订了二十二款章程,该章程为华工出洋争取了利益。随后,古巴和秘鲁的华工在外遭受虐待的负面信息被清廷有所耳闻,清政府愈发重视华侨问题,开始了古巴和秘鲁华工交涉之路。

  • 标签: 同治年间 清政府 华工出洋合法化 二十二款章程
  • 简介:张治成诉罗汉洲关于解除婚约一案1.【民事诉状】原诉罗汉洲,五四岁,籍贯荣县,住址三区桥头铺,现住本城北街宝丰荣□,职业商人.原诉罗新培,一九岁,籍贯荣县,住址三区桥头铺,现住本城北街宝丰荣□,职业学生.被告张治成,不详,籍贯荣县,住址三区桥头铺,职业口.为强迫履行非法婚约兼复无理寻衅,诉恳讯判依法解除事.缘民国十年,民女罗新培年方两岁,经李邱氏说合许与张治成之长子为偶,订有婚约.

  • 标签: 荣县 诉讼档案 民国 选录 职业学生 民事诉状
  • 简介:“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过头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是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从中可见对民国大师的推崇和景仰。民国时的大师究竟为何如此受人推崇、尊重,《民国的底气》一书或可回答一二。

  • 标签: 民国时期 杰出人才 学术成就 培养 大师 钱学森
  • 简介: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进行的人口调查显示,北京有居民20多万户、130多万人,交通工具仍以传统的骡马、马车、轿子、人力车为主。根据1932年的调查,北平市有自用马车100余辆,营业马车200余辆,马车行12家;人力车白用者4300余辆.

  • 标签: 北京政府 民国时期 交通工具 人口调查 人力车 马车
  • 简介:就历史发展而言,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比如,1700—1840年间英国人对于中国风格的模仿,常常将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中国传统题材加以利用,夸张的强调审美,最终臆造出虚无的中国式形态。他们所接纳并追捧的中国设计大多都为中国匠人所做的手工艺品,对于真正中国艺术精髓的文人字画却无人问津甚至颇有微词,这是文化差异的结果。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不仅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场关于视觉文化的辩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有关消费型社会通过特定美学姿态展示其优点,通过一大群赞助人和消费者显示他们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景象呈现是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中国设计风格提供了一个可供想象的帝国商业文化,且切实可行的诱人商业模式,是当时英国社会所需要的。

  • 标签: 设计交流 商业需求 模仿与融合
  • 简介:五月街头,法桐依然飘着飞絮。法桐是民国的重要标志,在民国风的图案中,不能缺少旗袍女,也不能少了这棵树。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些飞絮来自民国。历史比人生更易苍老。就说民国吧,逝去不足百年,却已面目模糊。幸好还有这种树屹立着。漫天的飞絮像它的梦呓,说着什么呢?大概是说,民国还在,我就是民国吧?这样的呓语,入耳的时候真能听出丝丝缕缕扯不断的疼痛。民国的存在感光靠一棵树来证明是不够的。还需要别的物证。

  • 标签: 二胡民国 民国飞絮
  • 简介:只要是了解一些西方美术史的当代中国人,现在基本能分清楚莫奈、马奈、塞尚等,也能知道"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是两码事。但20世纪前中期的中国美术家并不能分得清楚,且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理解、运用西学知识,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非常普遍,甚至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等领域,比如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启蒙思想转化为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应当是一步步地完成,但在各种西学思想交织往复下的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与法国式启蒙主义的传人几乎同步,而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跳过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直接接受马克思主义。

  • 标签: 后印象派 中国知识分子 启蒙主义思想 当代中国人 江湖 市井
  • 简介:民国邮政的迅猛扩张和其低廉的服务刺激了报刊、书籍的出版,促进了新文化与新文学的传播,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远远优于过去时代的作品流通条件和文坛交流条件。文学革命的发动、文学社团的形成、文学期刊的运行等,其间都有邮政这一因素在起作用。民国邮政发展的特点,如"客邮"的作用、中日间邮务的特殊便利、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的邮路扩张进程等,也影响了现代文坛的构成和文学发展的格局。

  • 标签: 民国邮政 文学出版 文学传播 文学空间 文学社团
  • 简介:批阅作文,历来是让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事。那么,民国时期的语文老师是如何批作文的呢?他在清华读书时,老师批作文“最擅长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一篇千余字的作文,经老师勾抹所剩无几。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被老师批得所剩无几,感到很心疼。

  • 标签: 语文老师 民国时期 作文 批阅 读书 文章
  • 简介:牟凤鸣,字仲阳,一字扶民,号佛眠。甘肃省陇西县城塔寺巷人。清光绪年间参加乡试名列榜首,1913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南安小学任教师、校长。牟凤鸣在工作中感到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比较狭窄,就想在更好的学校学习深造。后又得亲友帮助,考入保定高等师范学校。

  • 标签: 奇闻轶事 高等师范学校 县长 宁夏 民国 光绪年间
  • 简介:民国伊始,不断有人提出云南边疆开发计划,孙中山先生的计划尤为宏大。但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开发计划进展有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展有所改善。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和云南地方政府制定了诸多边疆开发计划,欲图以边疆开发推进边防巩固,以边防巩固促进边疆开发,对巩固边防和促进云南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施行的现实条件等因素,民国云南边疆开发计划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 标签: 西南丝绸之路 云南 边疆开发
  • 简介:叶超,字逸凡,原名黄锡明,别号塞上寓公,福建闽侯人。1925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投奔了福建老乡朱绍良,1926年随朱绍良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朱绍良任参谋长的第十师从军,先后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役。后来随朱绍良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武昌行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任职。

  • 标签: 奇闻轶事 国民革命军 县长 宁夏 民国 大学毕业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诸子学研究热的持续是关联着民族文化价值的重估和对其现代意义的发掘的,较之民国以前的庄子学研究,以西学解庄是这个时代的首要特色。就《庄子•天下》篇的研究来看,由于刚刚发展壮大的“唯物史观派”尚无暇顾及如此专细的学术问题,此时的《天下》篇研究更大程度地体现了“西化派”与“东方文化派”在人文价值取向上的抗衡。

  • 标签: 庄子 天下篇 民国 西学
  • 简介:从上图通行证的文字信息可知:该通行证的领证机关是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司机叫龙建林,所驾驶汽车的号牌是国(渝)壹零玖捌,引擎号牌:40333,登记机关是云南省警务处,有效时间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下半年。

  • 标签: 民国时期 通行证 汽车 中国陆军 文字信息 有效时间
  • 简介:童谣作为儿童之间经常传唱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形式简短,富有韵脚和格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而悠久的教育传统,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使得童谣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教育学人所关注,并从思想性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受此启迪,民间也创作出了一批新童谣。随着童谣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童谣与"儿童本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 标签: 民国时期 童谣 儿童本位 教育价值